局限性脉络膜凹陷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及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局限性脉络膜凹陷(FCE)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初步分析FCE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首诊并经频域OCT检查确诊的FCE患者31例3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均为单眼发病。平均年龄(45.84±13.57)岁。均行BCVA、医学验光、频域OCT检查;行FFA联合ICGA检查3只眼,均为合并RPE并发症者。采用频域OCT深度增强成像技术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和最大凹陷宽度。根据是否伴RPE并发症将患眼分为FCE单纯组和FCE并发症组,分别为17、14只眼。FCE并发症组14只眼中,伴脉络膜新生血管、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RPE脱离分别为7 (22.6% )、4(12.9%)、1(3.2%)、2(6.5%)只眼。两组患者平均年龄(t=0.87 )、性别构成(χ2=0.06 )、眼别(χ2=2.58 )、等效球镜度数(t=−0.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 ,P<0.05 )。观察所有患眼的SFCT、最大凹陷宽度以及FCE并发症组患眼的ICGA特征。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FCE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

31只眼共发现33个凹陷。FCE单纯组、FCE并发症组患眼SFCT分别为(167.00±85.18)、(228.36±67.95)μm;凹陷宽度分别为(645.00±231.93)、(901.00±420.55)μm;两组患眼SFCT、凹陷宽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FCT (OR=1.016,P=0.026 )、凹陷宽度(OR=1.004 ,P=0.034 )是FCE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频域OCT检查发现,FCE单纯组患眼均有不同程度RPE结构受损、变薄,以凹陷边缘处RPE受损最为明显。FCE并发症组14只眼中,RPE病损位于凹陷边缘10只眼(71.4% )。行ICGA检查的3只眼,可见凹陷下脉络膜呈持续弱荧光、充盈缺损。

结论

SFCT、凹陷宽度是FCE患眼发生RPE相关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凹陷边缘RPE结构受损及凹陷下脉络膜局部缺血或循环障碍,可能与FCE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和眼底彩色照相对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 )中RPE脱离(PED)的检出情况。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临床确诊为PCV的30例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6例17只眼,女性14例15只眼;年龄50~83岁,平均年龄66.59岁。所有患眼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散瞳眼底、眼底彩色照相、cSLO、高分辨率OCT以及FF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激光光凝治疗后视网膜微结构变化,初步分析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内科检查确诊且行激光光凝治疗后视网膜下液(SRF)完全吸收的连续CSC患者52例5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6例46只眼,女性6例6只眼;平均年龄(43.92±8.62)岁。行传统激光、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光凝治
目的观察视网膜和RPE联合错构瘤(CHRRPE)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HRRPE患者6例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均为单眼。平均年龄(12.0±8.1 )岁。就诊时患眼BCVA≤0.1者5只眼,>1.0者1只眼。角膜映光检查提示外斜15°者1只眼,其余患眼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所有患眼均行眼底
目的观察葡萄膜渗漏综合征(UES)患者临床特征及巩膜切除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行巩膜切除手术的UES患者20例3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例22只眼,女性8例14只眼;平均年龄37.8岁。所有患者均为双眼发病,其中单眼入组4例,双眼入组16例。均行视力、眼压、间接检眼镜、UBM、FFA联合ICGA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巩
微视野是在评估视网膜敏感度的同时也能直接检查眼底的快速、安全、无创的心理物理学检查方法。微视野计可以将视网膜形态与功能结合分析,并且其眼位追踪系统可提高偏心固视及固视不稳定患者的测量稳定性,是视力、视野等其他视功能指标的良好补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已应用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Stargardt病、黄斑裂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病并
免疫球蛋白黄斑病变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与巨球蛋白血症相关的视网膜病变。以血液高粘度所致的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以及视网膜层间积液、黄斑区浆液性脱离等为主要表现。随病程延长,脱离区光感受器细胞层与RPE层出现萎缩改变。眼部发病机制尚不明,了解该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等,对认识该类疾病,提高其诊疗水平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