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对胡适的双面态度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Fairy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蒋介石和胡适的关系,历来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论题:胡对蒋的支持和蒋的胡的礼遇;胡对蒋连任“总统”的批评;胡与蒋关于雷震案的冲突;胡过世后蒋的悼念等。总体印象是,尽管有观念冲突,胡对蒋始终尊重支持,蒋也对胡维持礼遇。但阅读新公开的蒋退台之后的日记,发现蒋在1950年后在日记中对胡深恶痛绝、百般痛骂。蒋和胡在日记或回忆中对彼此交往均有记录,两相对质,其南辕北辙之处实可玩味。
  1952年底胡适回台,受到蒋的高规格欢迎,感觉甚好,日记中认为蒋对于他提出的逆耳之言表示接受,故发出蒋对自己太好的感叹。然而,蒋在谈话后彻夜难眠,苦痛至极,对胡适大谈自由民主高调不以为然,认为是书生亡国之言行,故谈话两小时予以驳斥。胡适说蒋“居然容受”,蒋说对胡“特斥之”,其记录大相径庭。
  1958年4月,胡适任“中研院”院长,蒋到会庆祝并演讲。其讲词被胡“纠正”,胡在日记中未认为有不妥之处。蒋却认为胡“狂妄荒谬”,视为平生第二次所遭遇“最大的横逆”,与1926年在武汉受到鲍罗廷的“侮辱”相类比。蒋认为自己待人过厚,反为人轻辱,又增加了交友不易的经验。次日,他夜不能寐,为胡适之事终日抑郁,要服安眠药才可入睡。
  从此以后,蒋日记中对胡适都是负面记录。胡回台后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并提出反对修宪,提议将国民党一分为二增加活力等,蒋的不满逐渐升级,日记中所用词语从“狭小妒忌”到“猖狂”,最后到“无赖”“可耻”“投机政客”。如何对付胡适,也成为其日记中主要内容。雷震案后,蒋感觉对胡适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认为“胡适投机政客卖空与挟制政策未能达其目的,只可以很失望三字了之。”
  1962年2月24日胡适逝世,蒋在日记中记录道“闻胡适心脏病暴卒”,强烈地表达了蒋对胡压抑已久的负面情绪,与其对胡的长期礼遇形成鲜明对比。蒋认为“胡适之死,在革命事业与民族复兴的建国思想言,乃除了障碍也”。处理完胡适丧事的当月,蒋为没能参加齐如山的丧礼感到遗憾,认为写剧本的齐如山有功于社会和文化,品格高超,胡适远不能及。这显然是过于情绪化的评价。
  蒋在公开场合高规格接送胡适,接见慰问,请教问计,日记中对胡破口大骂,其两面态度可用“差异何其大”来形容。蒋对公与私,感情与理智的把握非常到位,其中亦不乏胡适提倡的可贵的“容忍”精神。十多年掩饰个人感情而不外露,其“演技”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用冷静、理智来形容。在1950-60年代,蒋是台湾的强者,胡是台湾的智者。强者与智者的分歧点和交集在哪里?他们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主义与环境、感情与理智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摘自陈红民、段智峰:《差异何其大:台湾时代蒋介石与胡适对彼此间交往的记录》,《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2期。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测的效果.方法 于本院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130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未应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观察组应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对
小丽,9岁,小学3年级学生,最近半年来总出现失眠、食欲不振、头晕、无精打采。去医院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经了解得知,5岁起妈妈就给小丽报了钢琴班,现在已是钢琴9级。6岁上绘画班和古筝班。半年前妈妈得知单位同事10岁孩子在拉丁舞比赛获得一等奖,非常羡慕,就自作主张给孩子报了芭蕾舞班。丈夫之前就很心疼孩子为了上各种学习班,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这次得知妻子让孩子上舞蹈班更是强烈反对,但无济于事。虽然小丽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