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一个让人误解的名称?——论统一的概念和不同的逻辑

来源 :比较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o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教育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是一个多样化的领域.就该领域的学术地位、其合理的认知可能性和社会功能而言,人们都不可能获得明确的或者说具有共识性的回答.因此,谈论所谓的比较教育学科"身份认同",并从"界限"、统一的"学科传统"或"授权的知识"等方面来探讨这种身份认同,已不再有意义.对这个议题需要进行历史分析以及知识社会学和科学方面的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案例与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分别从实践和理论角度说明,存在着不同的比较教育(须理解为复数),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有三种不同路径与传统,且各有其独特的问题和逻辑,即以生产科学性知识为导向的比较性与历史性社会科学研究的"认知—逻辑",以改革为导向的国际教育研究的"社会—逻辑",以及研究教育现象、模式和意识形态内在的跨国性和/或全球性的"全球—逻辑".
其他文献
<正> 由中国社科院亚太所主办的“转变中的中美日关系”国际研讨会于 1996年11月1日至3日在北京召开。
<正>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和北京大学亚非所联合举办的“亚洲宗教、民族热点问题研讨会”于1995年10月22~23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国务院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单位的60名专家学者与会。
<正>1995年亚太地区形势回顾与1996年展望 亚太所课题组 1 3专家谈APEC大阪会议 陈鲁直等 1 19后冷战时期中国与东盟的新关系
2022年,《比较教育研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办刊宗旨,坚持重点选题策划与保持传统栏目、特色栏目优势相结合的办刊思路,通过高水平、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助力我国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深化教育对外开放以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为此,《比较教育研究》将围绕以下重点选题征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