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民族研究理论与“合之又合”的中华民族共同性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klc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性等概念梳理的基础上,把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置于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的大脉络中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凸显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费孝通民族研究理论的回顾与反思,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在运行机制和特点及其对新时代民族研究的重要启示。文中强调历史上各民族历经"合之又合"的内在运行机制,是在交往交流交融基础上的内在统一。费孝通的研究超越了传统的单一民族研究的限制,从区域和网络来研究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方法论上的拓展。不同的历史文化区域是在各民族文化交流、经济往来、社会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区域文化,进而互相汲取人文发展、共同发展的历史经验。通过对费孝通民族研究理论的思考,对于新时代的民族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乃至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明清王朝统辖范围的扩大,云南志书及"图说"所记民族种类不断增加。原本与"风俗"合记的"诸夷"在志书中独立出来,至正德《云南志》时形成专记的传统。万历《云南通志》的主修者李元阳将云南民族区分为"爨蛮"和"僰夷"两个大类,形成"爨僰二分"的民族分类格局。天启《滇志》的撰写者刘文征开始打破这种格局,对原先隶属于"爨蛮""僰夷"的民族重新分类,也导致后世将"爨蛮"和"僰夷"误解为具体的民族。梳理其中发生的概念流变,可以揭示古代民族分类的一种脉络,以免陷入和古人同样的误区
当前已进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阶段,然而省际边缘贫困区受困于自然地理、社会基础等条件的不足,扶贫工作越是深入,越是呈现出深度扶贫难度。社会组织承接扶贫项目成为扶贫工作提质增效的有益探索,但也面临服务困境。本文选取川渝黔滇四个省市交界处的5个县,对其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参与扶贫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由于深度贫困区的特殊背景以及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的相关政策、实践机制的缺失,导致贫困治理中出现各行动主体合作意愿较低、项目决策精准性不足以及低效、腐败等问题。本研究基于参与式预算的优势因素及其在解决上述问题中可
农村环境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互动,具有高度的复合型特征,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了一个兼具"应然"与"实然"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以政府为主体的治理路径需要承担过高的行政成本,而以社会为主体的治理路径则面临内部动力疲软、外部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迈向环境协同共治模式已成为普遍共识。浙江省安吉县在农村垃圾治理的实践中,首先从路径设计、工作机制、长效管理入手,构建了完善的制度体系,以此保障了治理的规范性;其次,通过引入专业化、标准化的处理技术与市场服务,破解了困
族际通婚是否影响减贫过程,对当下的减贫事业开展和民族政策制定意义重大。利用人口较少民族家庭的建档立卡数据和聚居村信息进行计量分析,本研究发现族际通婚促进了中国减贫事业的开展:族际通婚家庭比单一民族家庭的脱贫概率显著高1%,行政村层面族际通婚有3%的减贫效应;在不同地域上,族际通婚的减贫效应差别较大,而按民族划分的减贫效应则不明显,其中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的减贫效应最显著;族际通婚对于"素质限制型"家庭的减贫促进作用更大。本文认为族际通婚可能影响减贫进程的机制为:扶贫过程重构农村家庭社会资本,而族际通婚家
在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和能源产品价格下跌形势下,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开发和投资增长模式面临挑战,急需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适时转换动能。本文利用1997—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和随机森林方法,从影响因素、地区比较和动能转变三个方面探究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具有资源依赖性和投资主导特点,面临消费扩大与升级的双重任务,但地区贫困与消费能力有限导致消费潜力释放困难;第二产业投资效益下降,经济结构失衡与环境问题突出;低成本要素驱动明显,技术创新能力偏低、人力资本投资与储备不足
布依语存在话题结构。布依语是典型的分析型语言,形态不发达,语序是体现话题最重要的手段。话题标记使用灵活,大多出现在口语中,书面语以韵文体口头文学作品为主。句法上,布依语的话题总在句首出现,话题后可加话题标记,存在单话题句和双话题句,话题可用无标记手段和有标记手段标识。语序是标识话题最主要的手段,最常见的语序结构为"NP1(话题)+V+NP2",其中布依语的主语、宾语和状语可充当话题。主语作话题是不及物动词的单一论元或及物动词的施事论元;宾语作话题是宾语话题化的体现,语序调整为"NP2(话题)+NP1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的创造性、技能性要求提高,农民工被"挤出效应"明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系列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和实施办法,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机遇。尽管如此,返乡创业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仍非常低。农民工是否愿意返乡创业,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因素等问题备受政府部门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在"交互决定论"的指导下,构建了返乡农民工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以QB村返乡农民工旅游创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QB村返乡农民工旅游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的一级指标包括个
汉语老借词"着"在侗台语中多有存在,其借入时间早于与中古汉语对应的老借词主体层,但南部壮语中"着"的使用不普遍。靖西壮语也存在汉语老借词"着",可能原有阴阳两调,后阳调变入阴调,合为第7调。靖西壮语汉语老借词thok^7 "着"可充当实义动词"使……附着"、被动标记和词内成分。作为实义动词,经历了"使固体附着’"沾染液体/使液体附着’"沾染气味/使气味附着’"沾染某些不良行为/使某些不良行为沾上"等演变阶段。作为被动标记,其泛化程度有限;只能与表消极的、不情愿的心理活动动词搭
本文主要从中华民族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形成的环境和基本特征、中华民族的基本结构等三方面对于各民族共创中华民族予以探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再到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三个阶段,即各民族在多元发展中形成共同性和内在联系的自发阶段,清中期后各民族选择"中华民族"作为团结各民族抵抗外来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旗帜和象征的自觉阶段,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识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第三个阶段。关于中华民族形成的环境与基本特征,本文认为辽阔统一的伟大祖国疆域和数千年悠长的中华历史长河是各民族最终汇聚成中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并快速蔓延,亚洲、欧洲和北美地区相继成为疫情重灾区。截至2020年4月中旬,全球确诊病例超过240万,非洲病例超过2万。由于疫情早期对输入性病例的防控出现漏洞,导致不少来自欧洲的病毒携带者在毫无防护的情况下流入非洲国家,成为当地疫情初期的主要病例和病毒社区传播的主要传播源。相比较而言,较低的国际流动性和滞后的病毒检测能力被认为是非洲确诊病例数较少的主要原因。然而,鉴于新冠病毒的传播特征和非洲国家国情,国际社会普遍预估非洲疫情的爆发已是高概率事件,随着大多数国家获得病毒检测试剂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