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其核心内容是思想品质的培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初入学阶段的孩子,主要以《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去培养、教育、规范他行的言行,使他们从小养成一个懂礼貌,守规矩,有纪律,有爱心,诚实守信,品行端正的人。
一、以“守则”、“规范”武装学生头脑
初入学的儿童,他要做什么,怎样做,完全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要使他们懂得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哪些是必须做的,应该怎样去做的道理。首先,必须加强对《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守则》和《规范》的学习要做到有针对性,才会具有实效性,要适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要求,才会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例子入手,使学生认识不良言行的危害性,说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守则》和《规范》不是教条,单一的说教式教育,已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需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乐于教。可把教育内容分成多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注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从故事中折射出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和道理。或创设一种游戏(如两人三足游戏),让学生直接参与或从一旁观察中获得某种情感体验(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或把它与《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融洽起来等。
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要根据环境、场地、不同的时期所表现出的普遍行为,有针对性的学习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对于个别学生的违规行为,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找准切入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布贝尔说:“名符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教育者最大任务在于塑造人的品格。”儿童的思想,虽说还很单纯和幼稚,但从日常生活和传媒中已耳闻目染了许多东西,思想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已初显雏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必须帮助学生从既有“信息”中甄别出“好”与“坏”,以端正认识。再者,必须为道德教育注入丰富、生动的内容,使学生初步树立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白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和道理,促使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
例如,利用革命前辈为追求共产主义信念,为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精神,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抱负,有一颗为人民作贡献的赤诚的心,克服以自我为中心,人人为我的行为;利用课文、典故,如“孔融让梨”、“雷锋的故事”等培养学生互相谦让,主动助人的精神,克服“霸气”行为;中华民族具有许多传统美德,将民族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会使中华民族的精魂在新一代中发扬光大。如将尊老爱幼和“献爱心”行动融在一起,克服“不敬”行为等,这些都是学生良好品质培养的有效做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行习惯
好奇、好动、好胜心强,这些都是儿童的性格特征之一,由于好奇、好动、好胜且自控能力弱,有时会玩一些出格的行为。要使学生言不出格,行不出轨,必须以情感作纽带,以时机为切入口,把纪律约束和培养学生自律行为相结合,不断地给予点拨、激励、督促和帮助。
针对学生较为普遍的言行脱节,常常是虽然意识到不应该做,却又经不起诱惑而不由自主地、违心去做的现象,要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增强自省力和自控力。
对学生不良言行有所改变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针对学生耐力难于持久,容易出现反复的特点,必须持之以恒地加以督促。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讲话;回答问题不加思考,脱口而出;写作业马虎应付……这些都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目的,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为谁而学,学了有什么用等问题;其次,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第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加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对在学习中呈现出来的问题,要不断地给予帮助和指导,要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逐步形成学习态度的自觉性,过程的主动性,方法的多样性,行为的规范性。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一、以“守则”、“规范”武装学生头脑
初入学的儿童,他要做什么,怎样做,完全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要使他们懂得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哪些是必须做的,应该怎样去做的道理。首先,必须加强对《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守则》和《规范》的学习要做到有针对性,才会具有实效性,要适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要求,才会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例子入手,使学生认识不良言行的危害性,说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守则》和《规范》不是教条,单一的说教式教育,已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需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乐于教。可把教育内容分成多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注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从故事中折射出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和道理。或创设一种游戏(如两人三足游戏),让学生直接参与或从一旁观察中获得某种情感体验(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或把它与《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融洽起来等。
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要根据环境、场地、不同的时期所表现出的普遍行为,有针对性的学习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对于个别学生的违规行为,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找准切入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布贝尔说:“名符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教育者最大任务在于塑造人的品格。”儿童的思想,虽说还很单纯和幼稚,但从日常生活和传媒中已耳闻目染了许多东西,思想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已初显雏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必须帮助学生从既有“信息”中甄别出“好”与“坏”,以端正认识。再者,必须为道德教育注入丰富、生动的内容,使学生初步树立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白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和道理,促使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
例如,利用革命前辈为追求共产主义信念,为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精神,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抱负,有一颗为人民作贡献的赤诚的心,克服以自我为中心,人人为我的行为;利用课文、典故,如“孔融让梨”、“雷锋的故事”等培养学生互相谦让,主动助人的精神,克服“霸气”行为;中华民族具有许多传统美德,将民族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会使中华民族的精魂在新一代中发扬光大。如将尊老爱幼和“献爱心”行动融在一起,克服“不敬”行为等,这些都是学生良好品质培养的有效做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行习惯
好奇、好动、好胜心强,这些都是儿童的性格特征之一,由于好奇、好动、好胜且自控能力弱,有时会玩一些出格的行为。要使学生言不出格,行不出轨,必须以情感作纽带,以时机为切入口,把纪律约束和培养学生自律行为相结合,不断地给予点拨、激励、督促和帮助。
针对学生较为普遍的言行脱节,常常是虽然意识到不应该做,却又经不起诱惑而不由自主地、违心去做的现象,要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增强自省力和自控力。
对学生不良言行有所改变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针对学生耐力难于持久,容易出现反复的特点,必须持之以恒地加以督促。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讲话;回答问题不加思考,脱口而出;写作业马虎应付……这些都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目的,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为谁而学,学了有什么用等问题;其次,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第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加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对在学习中呈现出来的问题,要不断地给予帮助和指导,要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逐步形成学习态度的自觉性,过程的主动性,方法的多样性,行为的规范性。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