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秕荚是大豆植株在形成荚果的过程中,籽粒不能正常形成,或外壳不能正常鼓起,产生荚果空秕的现象。据调查,夏大豆有5%~25%的荚果因多种原因籽粒鼓不起来,形成秕荚。大豆秕荚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大豆持续高产、保持高品质的一大障碍。如何减少夏大豆秕荚,是当前大豆生产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夏大豆秕荚的原因
1. 品种特性。中晚熟品种发生较重,早中熟品种发生较轻;无限结荚习性的品种重于有限结荚习性的品种。因为中早熟品种及有限结荚习性的品种,植株生长到一定的阶段后即转入以生殖生长为主,而中晚熟品种、无限结荚的品种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间长,二者对光合产物的竞争较激烈,在条件适宜、氮肥偏多的情况下常常营养生长过旺,影响到光合产物向花荚转移,容易造成秕荚,导致减产。
2. 种植过密。大豆因品种和地力水平不同,其适宜密度差异很大,有些品种在高肥力条件下每亩8000株即可,而有些品种在贫瘠土地上种植每亩30000株都不为过。种植密度若超过适宜密度,群体过于荫蔽,中下部的叶片由于通风透光不良,会很快变黄脱落。大豆花荚主要依靠所在部位的叶片提供养分,虽然邻近的叶片能够补偿部分养分,但补偿的量有限,因此,叶片过早变黄脱落,花荚不能正常鼓粒成熟,会形成秕荚。
3. 氮磷钾比例不当,微量元素缺乏。大豆的生长所需要的氮素养分包括从土壤中吸收的无机氮和根瘤菌固定的生物氮,这两种氮在大豆的生长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生物氮起着促进大豆均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作用,而无机氮则以促进大豆的营养生长为主,且生物氮具有无机氮不能代替的作用。近年来,大豆前茬作物小麦的施肥水平大大提高,特别是氮素化肥用量过多,而磷钾肥施量不足,致使土壤中氮磷比例失调。土壤中氮素肥料多,抑制根瘤菌的繁殖活动,降低固氮能力,会造成苗期徒长,即使能开花结荚,由于干物质积累、转运、储藏得少,最后导致鼓粒困难而秕荚。另外,某些微量元素如稍有缺乏,大豆虽然也能够开花结实,但往往鼓不起粒,也形成秕荚。例如硼和钼是大豆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与荚果形成关系密切,但我县土壤耕作层硼和钼的含量低,种植大豆时若不追施硼、钼微肥,大豆的空秕率必然增加。特别是重茬种植大豆,单株空秕率更是逐年增加。目前还存在施肥深度浅,种肥同床、同位,肥料利用率低等现象,同样影响了大豆产量的提高。
4. 气候因素。
①温度。夏大豆的盛花期一般都在7月底至8月上旬,日平均气温都在30℃左右,有时最高温度达35℃以上,而大豆开花需求的适宜温度一般在22~25℃,如果温度超过30℃高温的时间长,会造成植株呼吸过旺,干物质积累少,则影响大豆开花授粉致使胚珠败育形成秕荚。大豆生长后期如遇低温,影响大豆灌浆速度,同样也会造成较高的空秕率。
②降雨。大豆是需水量较多的作物,每亩年需水量300~400吨,而冬小麦、玉米、高粱、谷子仅分别为260~400吨、200~300吨、200~300吨和160~200吨。大豆从分枝开始需水量增大,分枝至鼓粒期的需水量约占大豆一生需水量的60%~80%。大豆开花至鼓粒期是大豆的水分临界期,此期土壤水分不应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70%,最大持水量以80%最佳。如果这段时间降雨量小,会造成大量落荚或大豆鼓粒困难,生殖生长迟缓,营养生长旺盛,后期贪青、晚熟,籽粒不实。如果大豆田土壤湿度过大,也会造成花荚脱落,病虫害加重,导致秕荚。在大豆花荚期,涝害比干旱为害更大,尤其是内涝灾害,空秕率、倒伏率均高。另外,如果播种期因干旱推迟播种,致使出苗期延后,减少大豆生育期间能量的积累,也会造成大豆秕荚。
③光照。大豆是短日照作物,在昼夜交替过程中,大豆要求较长的黑夜和较短的白天。大豆开花结实要求有一定长度的连续不断的黑暗时间与一定长度的光照时间交替。若光照时间延长,大豆植株即延迟开花,大豆营养生长过旺,从而导致花荚营养不良而脱落或秕荚。
5. 病虫为害。大豆苗期遭病虫为害也加重大豆秕荚。如苗期大豆病毒病较重者,易造成全株大豆贪青秕荚;鼓粒期遭霜霉病、锈病、灰斑病、大豆蚜虫、红蜘蛛、大豆食心虫和豆荚螟等病虫为害,常常造成鼓粒困难形成秕粒。
6. 连年重茬。大豆连年重茬,导致一些大豆病虫害发生严重。如多年连作大豆,土壤中易产生噬菌体,影响根瘤菌的繁殖,降低其固氮能力,导致大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而形成秕荚。
二、夏大豆秕荚综合预防措施
1. 选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选用高产质优、低空秕率、综合性好的良种,是获得大豆稳产高产的重要一环。各地应根据品种特性,结合当地的土壤肥力,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夏大豆良种,如我县宜选豫豆25号、徐豆12号、中黄13号、豫豆29号、许豆3号以及地方品种94-3等。在选用良种的同时,要合理密植,建立高光效群体,防止过密或过稀,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效率。
2. 轮作换茬。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避免重茬种植,可防止土壤养分失调。合理的轮作换茬不仅能调节土壤养分,培肥地力,减少病虫和杂草的为害,提高大豆产量,而且能减少轮作大豆空秕率28.4%以上。
3.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由于收小麦时同时种大豆,时间紧来不及施肥,应在前茬作物小麦地上施有机肥,这样可促进大豆植株健壮,根系发达,根瘤菌多,积累物质也多,有利于豆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对秕荚严重发生的田块,还应增施磷钾肥,以利于大豆良好生长,获得优质高产。
4. 合理灌溉,及时防旱排涝。大豆播种前如遇旱,墒情差,可浇底墒水,以保证适期播种,一播全苗,为丰收打下基础。大豆幼苗期,即出苗后约15天以内,土壤含水量要少些,这样可促进根系下扎,起到蹲苗的作用,能防止后期倒伏,所以,除非过于干旱或弱苗,一般不必浇水。大豆分枝期,即出苗15~35天,如遇旱要浇水,这样能增加植株高度,促进花芽分化。大豆花荚期,即从开花到鼓粒的25天左右需水较多,因此,在大豆花荚鼓粒期,如遇干旱、土壤墒情不足,应及时灌溉防旱,以满足大豆鼓粒期对水分的需要,减少秕荚。
5. 及时喷叶面肥,补充养分。对于来不及施底肥的田块,在大豆初花期后每隔7~10天需喷洒1次叶面肥,连续喷洒3~4次,这样不仅可防止脱肥,还可增粒增重,减少空秕率。对于发生缺素症状的大豆,要喷施相对应的元素。如喷0.2%的硫酸锌水溶液,解决缺锌问题;喷0.1%~0.2%的硼砂水溶液,解决缺硼问题。另外,使用生长抑制剂,既可降低植株高度,增粗植株茎秆,抗御植株倒伏,又可增加单株荚数、粒数和百粒重。一般在初花期每亩用15%多效唑粉剂40克,加水喷施,空秕率可降低7.2%,增产17.2%。
6. 重视防治病虫害,减少病毒的传播。防治蚜虫必须从苗期开始。当有蚜株率达20%~30%、个别出现卷叶时,应立即防治。花荚期要特别注意霜霉病、灰斑病、大豆食心虫、豆荚螟和食叶害虫的测报和防治工作。要使用无毒、低毒农药防治。
作者简介:秦基伟 农艺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长期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工作。联系地址:河南省襄城县农业局 邮编:461700。
一、夏大豆秕荚的原因
1. 品种特性。中晚熟品种发生较重,早中熟品种发生较轻;无限结荚习性的品种重于有限结荚习性的品种。因为中早熟品种及有限结荚习性的品种,植株生长到一定的阶段后即转入以生殖生长为主,而中晚熟品种、无限结荚的品种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间长,二者对光合产物的竞争较激烈,在条件适宜、氮肥偏多的情况下常常营养生长过旺,影响到光合产物向花荚转移,容易造成秕荚,导致减产。
2. 种植过密。大豆因品种和地力水平不同,其适宜密度差异很大,有些品种在高肥力条件下每亩8000株即可,而有些品种在贫瘠土地上种植每亩30000株都不为过。种植密度若超过适宜密度,群体过于荫蔽,中下部的叶片由于通风透光不良,会很快变黄脱落。大豆花荚主要依靠所在部位的叶片提供养分,虽然邻近的叶片能够补偿部分养分,但补偿的量有限,因此,叶片过早变黄脱落,花荚不能正常鼓粒成熟,会形成秕荚。
3. 氮磷钾比例不当,微量元素缺乏。大豆的生长所需要的氮素养分包括从土壤中吸收的无机氮和根瘤菌固定的生物氮,这两种氮在大豆的生长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生物氮起着促进大豆均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作用,而无机氮则以促进大豆的营养生长为主,且生物氮具有无机氮不能代替的作用。近年来,大豆前茬作物小麦的施肥水平大大提高,特别是氮素化肥用量过多,而磷钾肥施量不足,致使土壤中氮磷比例失调。土壤中氮素肥料多,抑制根瘤菌的繁殖活动,降低固氮能力,会造成苗期徒长,即使能开花结荚,由于干物质积累、转运、储藏得少,最后导致鼓粒困难而秕荚。另外,某些微量元素如稍有缺乏,大豆虽然也能够开花结实,但往往鼓不起粒,也形成秕荚。例如硼和钼是大豆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与荚果形成关系密切,但我县土壤耕作层硼和钼的含量低,种植大豆时若不追施硼、钼微肥,大豆的空秕率必然增加。特别是重茬种植大豆,单株空秕率更是逐年增加。目前还存在施肥深度浅,种肥同床、同位,肥料利用率低等现象,同样影响了大豆产量的提高。
4. 气候因素。
①温度。夏大豆的盛花期一般都在7月底至8月上旬,日平均气温都在30℃左右,有时最高温度达35℃以上,而大豆开花需求的适宜温度一般在22~25℃,如果温度超过30℃高温的时间长,会造成植株呼吸过旺,干物质积累少,则影响大豆开花授粉致使胚珠败育形成秕荚。大豆生长后期如遇低温,影响大豆灌浆速度,同样也会造成较高的空秕率。
②降雨。大豆是需水量较多的作物,每亩年需水量300~400吨,而冬小麦、玉米、高粱、谷子仅分别为260~400吨、200~300吨、200~300吨和160~200吨。大豆从分枝开始需水量增大,分枝至鼓粒期的需水量约占大豆一生需水量的60%~80%。大豆开花至鼓粒期是大豆的水分临界期,此期土壤水分不应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70%,最大持水量以80%最佳。如果这段时间降雨量小,会造成大量落荚或大豆鼓粒困难,生殖生长迟缓,营养生长旺盛,后期贪青、晚熟,籽粒不实。如果大豆田土壤湿度过大,也会造成花荚脱落,病虫害加重,导致秕荚。在大豆花荚期,涝害比干旱为害更大,尤其是内涝灾害,空秕率、倒伏率均高。另外,如果播种期因干旱推迟播种,致使出苗期延后,减少大豆生育期间能量的积累,也会造成大豆秕荚。
③光照。大豆是短日照作物,在昼夜交替过程中,大豆要求较长的黑夜和较短的白天。大豆开花结实要求有一定长度的连续不断的黑暗时间与一定长度的光照时间交替。若光照时间延长,大豆植株即延迟开花,大豆营养生长过旺,从而导致花荚营养不良而脱落或秕荚。
5. 病虫为害。大豆苗期遭病虫为害也加重大豆秕荚。如苗期大豆病毒病较重者,易造成全株大豆贪青秕荚;鼓粒期遭霜霉病、锈病、灰斑病、大豆蚜虫、红蜘蛛、大豆食心虫和豆荚螟等病虫为害,常常造成鼓粒困难形成秕粒。
6. 连年重茬。大豆连年重茬,导致一些大豆病虫害发生严重。如多年连作大豆,土壤中易产生噬菌体,影响根瘤菌的繁殖,降低其固氮能力,导致大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而形成秕荚。
二、夏大豆秕荚综合预防措施
1. 选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选用高产质优、低空秕率、综合性好的良种,是获得大豆稳产高产的重要一环。各地应根据品种特性,结合当地的土壤肥力,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夏大豆良种,如我县宜选豫豆25号、徐豆12号、中黄13号、豫豆29号、许豆3号以及地方品种94-3等。在选用良种的同时,要合理密植,建立高光效群体,防止过密或过稀,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效率。
2. 轮作换茬。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避免重茬种植,可防止土壤养分失调。合理的轮作换茬不仅能调节土壤养分,培肥地力,减少病虫和杂草的为害,提高大豆产量,而且能减少轮作大豆空秕率28.4%以上。
3.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由于收小麦时同时种大豆,时间紧来不及施肥,应在前茬作物小麦地上施有机肥,这样可促进大豆植株健壮,根系发达,根瘤菌多,积累物质也多,有利于豆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对秕荚严重发生的田块,还应增施磷钾肥,以利于大豆良好生长,获得优质高产。
4. 合理灌溉,及时防旱排涝。大豆播种前如遇旱,墒情差,可浇底墒水,以保证适期播种,一播全苗,为丰收打下基础。大豆幼苗期,即出苗后约15天以内,土壤含水量要少些,这样可促进根系下扎,起到蹲苗的作用,能防止后期倒伏,所以,除非过于干旱或弱苗,一般不必浇水。大豆分枝期,即出苗15~35天,如遇旱要浇水,这样能增加植株高度,促进花芽分化。大豆花荚期,即从开花到鼓粒的25天左右需水较多,因此,在大豆花荚鼓粒期,如遇干旱、土壤墒情不足,应及时灌溉防旱,以满足大豆鼓粒期对水分的需要,减少秕荚。
5. 及时喷叶面肥,补充养分。对于来不及施底肥的田块,在大豆初花期后每隔7~10天需喷洒1次叶面肥,连续喷洒3~4次,这样不仅可防止脱肥,还可增粒增重,减少空秕率。对于发生缺素症状的大豆,要喷施相对应的元素。如喷0.2%的硫酸锌水溶液,解决缺锌问题;喷0.1%~0.2%的硼砂水溶液,解决缺硼问题。另外,使用生长抑制剂,既可降低植株高度,增粗植株茎秆,抗御植株倒伏,又可增加单株荚数、粒数和百粒重。一般在初花期每亩用15%多效唑粉剂40克,加水喷施,空秕率可降低7.2%,增产17.2%。
6. 重视防治病虫害,减少病毒的传播。防治蚜虫必须从苗期开始。当有蚜株率达20%~30%、个别出现卷叶时,应立即防治。花荚期要特别注意霜霉病、灰斑病、大豆食心虫、豆荚螟和食叶害虫的测报和防治工作。要使用无毒、低毒农药防治。
作者简介:秦基伟 农艺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长期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工作。联系地址:河南省襄城县农业局 邮编:46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