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综合体与地铁衔接空间设计分析

来源 :名城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5987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面交通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因此,我国地铁行业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得到了极大的推进。地铁作为一个城市的大动脉,往往负责连接城市主要节点的运输工作,它迅速集聚人群的优势能最大限度地带动了城市综合体的活力。本文主要对城市综合体与地铁车站衔接空间设计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地铁站;衔接空间
  一、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结合的意义
  城市综合体不仅是指多种功能空间的集中与复合,而且也具有联系外部城市空间形态的宏观意义。通过城市建筑实体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城市综合体形成多功能、高效的经济聚集体。区别于建筑综合体,城市综合体对城市功能的整体协调性有更进一步的要求,是一个系统化的城市价值运营模式。地铁运营带来的大量人流可以为城市综合体带来充足的客源,同时,地铁车站的高可达性也方便了人们快速到达各种物业形态。因此,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应如何结合建设,是城市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城市地铁站建筑综合体属于城市综合体的一种类型,它是以地铁枢纽站作为核心,综合了交通出行的换乘、商业购物、休闲娱乐以及办公等多功能的复合体。由于其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标准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阐述。
  二、构成地铁车站建筑综合体设计的主要因素
  (一)车站站位的选址
  在设计过程中,要做好的首要工作,就是站位选址。站位选址一般通过人工勘察和卫星扫描,结合城市的长远规划,对站位所在地的地形地貌、能源供应、环境影响、客流状况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估计。
  (二) 车站设计形式的选择
  现行的地铁车站一般分为地下车站和地上车站两种建筑形式。对于地下车站来说,地面部分主要为附属设施,即出入口、风亭、无障碍电梯等;对于地上车站来说,建筑主体工程、乘客的进出通道等要综合考虑。
  (三)车站周边环境情况
  综合考虑客流因素和地铁的运行效益,车站选址应尽量选择城市较繁华的地段,而此类地段一般存在现状建筑密集和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因此,设计过程中要在建筑面积、造型、多功能分区利用和经济便利方面,综合考虑,反复斟酌。
  三、地铁站建筑综合体空间组成分析
  (一)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1. 广场
  广场在综合体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①休闲交往方面,它可以给市民或者乘客提供必要的休闲享受功能,放松精神;②人流的集散方面,它在地铁站的综合体中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人流分散作用;③视觉的缓冲作用,在广场的作用下可以拉大各个建筑之间的距离,缓解超常建筑尺度所带来的压抑感。
  2.街道
  街道在地铁建筑综合体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商业活动都是在街道空间中进行的。因此,街道的空间质量对人们的感受所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也会对外部空间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作用。
  (二)内部空间的组成分析
  1.换乘大厅
  地铁车站的换乘大厅是乘客进行中转的重要场所,乘客可以在此进行购票、候车以及换乘等活动,它是地铁车站形象和服务的体现,其人流构成较为众多且复杂。因此,要合理地对其进行设计,完善相关的设施配置,给乘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可以结合地铁车站的所在区域的标志性作为设计元素,将城市的特点充分融入到地铁车站建筑空间中。
  2.中庭
  建筑内部的综合多功能公共空间一般位于中庭,可称其为建筑内部趣味中心,它可为乘客提供休息、交往、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同时也便于设置垂直交通而成为建筑的交通枢纽空间,形态有集中和线型两种,这两种的综合利用在现代地铁综合体设计中较为常见。可以最大化地改善封闭空间的劣势,增加乘客的流动性。
  3.站台
  地铁在城市交通公共空间当中承担着关键的作用,好似缩小的“城市”形态,代表着城市的整体意象。而在地铁车站建筑综合体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就是地铁站台,其承担着乘客候车以及换乘的重要作用。站台层由于与轨道直接连接,一般需要设置屏蔽门进行安全隔离。
  (三)衔接空间的设计方式分析
  1.入口
  中介空间的出入口是室内外空间进行转换的重要地带,对于地铁站建筑综合体来说,它有着大量的人流、物流的进出量。它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实现有序的交通组织流线,在实际应用中有较好的体现。比如,出入口建筑的设计应当考虑周边环境,根据车站附近乘客流量以及流向,合理设置出入口的数量,大小和位置,对于客流的高效流动非常重要。
  2. 连廊
  所谓连廊就是指两栋或者是多栋建筑之间相互连接的架空连接体,它可以沿建筑物进行竖向或横向的布置,其开敞性使采光效果良好,视野开阔。另外,连廊的设置还可以满足建筑外观的要求,充分体现出建筑外觀的独特性。可以通过材质,色彩和灯光等设计元素来达到引导乘客心理变化,降低心理不适,实现平稳过渡的作用。
  四、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类型
  衔接空间的主要功能是过渡,包括空间过渡和心理过渡。出入口与站厅层的衔接空间,承担着地上与地下空间之间的转变功能。从城市交通空间转变到封闭的站厅空间,由于空间性质的巨大反差,需要通过改变衔接空间的布局与尺度使得空间性质转变显得更加自然。不同类型的衔接空间带给行人的体验感都是不一样的。
  (一)通道式衔接空间
  通道式衔接空间普遍采用线性地下步行走道。它是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类型中最基础、传统的一种,常见于综合体地下空间部分与地铁站衔接中。其优点有:人流组织方向性强、人群前往目的性明确、空间内部受外部环境干扰较少等优点。缺点也显而易见:功能非常单一,设计时一般只考虑了交通功能;空间朴素单调,空间序列节奏感丧失;封闭性强,采光通风不足;无丰富路径选择等。   (二)广场式衔接空间
  广场式与通道式相比,衔接空间不再封闭而是相互流动?渗透,使得城市空间的层次越发丰富?一般来说,广场式衔接空间典型代表为通过城市公共空间一一下沉广场将城市综合体与地铁衔接?下沉广场在有效衔接建筑与地铁交通空间的同时,使衔接空间的交通功能得到拓展,与城市生活形成互动效应。下沉广场作为衔接空向有以下几点显著优势:(1)聚集人群促进交往活动,形成互動活力带动周边各类业态;(2)相较中庭等这类型空间节点,广场的尺度规模适合大型城市综合体,与周围综合体建筑相协调易于融合周边环境;(3)成为视觉焦点可识别性强,使用者在较远的距离就能辨别广场的所在,下沉广场作为衔接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使用者确定方位;(4)引入自然空气、阳光及景观、座椅等设施,显著提高环境质量;(5)展现本土文化特色,提升人们对空间的归属感及认同感。
  (三)中庭式衔接空间
  中庭式衔接空间作为城市综合体建筑与地铁站交通转换的重要空间节点,具有不同于通道式与广场式衔接空间的场所感。中庭式衔接空间也是城市共享空间,它复合了多种功能,即是交通空间又是休憩空间,亦可以是商贸、展览等空间。它既不像通道空间狭长压抑,也不像广场空间过于开敞。另一方面,中庭式衔接空间往往上下贯通,增强了特有的场所感。中庭空间通常设置竖向交通如扶梯、电梯等,利用场所感提升了衔接空间的引导性。
  比如南京新街口站,是南京地铁1号线和南京地铁2号线的换乘车站,是亚洲最大的地铁站,其衔接模式既有通道式、中庭式,又有广场衔接。新街口站共有24个出口,分别通向地面和新街口地区多家大型商场的地下层,构成一个庞大的地下交通商业系统。
  五、结束语
  在现今的社会中,地铁已经不单单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传播载体。从城市角度出发研究城市综合体与地铁站一体化的设计方法,通过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利用轨道交通带动土地开发,结合地铁车辆段(场)、车站进行高强度综合开发,并设置公共交通换乘设施,建设集居住、商业、办公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对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具体建设问题有着理论指导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晟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4.
  (作者单位: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文章用因子分析法对广西十四个地级市的农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借助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对十四个地级市的农业竞争力分几个因子进行评价,并给出综合因子得分的排
摘要: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与使用安全,可以有效的保证人们生命与财产的安全。优质的土建工程建设不仅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安全性还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可以提高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如果想加强土建工程的优质建设,就需要不断的提高施工中的质量,加强对质量的控制可以更好的提高工程的安全性能与使用性能。所以在对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同时不断的引进先进的使用技术与建筑理念,从而提高我国的建筑行业整体的发展。本文对建筑工程土建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