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意六合拳每把都要含心意十形用法,但要以熊、鹰两艺为本。谱云:“势势不离虎扑,把把不离鹰捉。”心意拳虽有十大形之称,但各式不外一去一回,去如虎扑,回手鹰捉。谱云“出手如锉,回手如钩”,如果不懂出手如锉,回手如钩之意,也就无法理解和掌握心意门圆中求直的发力技击之奥妙。
鹰是自然界中的猛禽,心意拳中鹰捉即取其捉物之势,鹰之捉拿把敌抓于近处打一合劲,心意拳为短打拳,所以捉拿实战价值很大。鹰捉的双手一上一下、一前一后,有撕物之劲,恨天无把之意,落时头、肩、肘、手扑击,威猛凌厉,加以雷声相辅,其气势如天塌落一般,势不可挡。同时,鹰的眼神犀利,有“眼毒如饥鹰观兔”之说,盘练者还要注意培养“鹰视”的眼神。
一、盘法:
(图1持枪式)侧身而立,左脚在前,脚尖内扣虚点地,五趾抓地,膝胯内裹劲,重心在右腿,右脚踏实,左手在左膝内侧,成掌、成拳或半握拳,右手在右胯外,右胯裹劲。以头领身,右脚后移半步,随左脚后退半步,成脚尖点地,悬脚,退步为高,防有障碍物,以右脚带左脚,不可停滞,重在一个疾快。双手五指揸开,除拇指外,其余四指指端微内扣,掌心内涵,虎口撑圆,利于气贯指稍。双手在退步同时以身代肘向回划圆,五趾斜向上方,左手在上,右手在左手肘下,双手有一阴一阳之意,目视前方(图2)。

承上势,以头领身,上左脚一大步,同时以身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右手向前翻成掌心向下。接着上右脚过左脚,脚起时为顺,摩胫前踩钻出,内扣为横,在上步时右手翻钻向上,有挫、扑、钻、裹、顶、撑、领、拨之劲。左手从上向下摩右臂内侧,两肘相向裹劲,两手一上一下,翻转划圆,起手半圆,回手半圆,此为心意六合门的打人如划圆、起钻落翻、起横落顺之劲意。肘有向前撞、沉、领劲,手要以胯催腰、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催劲从胸前向前方钻、翻、拧、转、划圆而出,如同我前手托枪,后手从下向前上方扎出一般,一扎一收,一进一退(图3)。
以上为左势盘法,右势盘法与之相类,唯方向相反,见图4、图5所示。唐氏心意六合拳的鹰捉一左一右连续盘练,这也是唐氏心意区别于其它心意的一大特色。
双手在向前钻出时,以意引气,从下丹田到中丹田经肩井穴,到肘的曲池穴,达于手的劳宫穴,在出手时意到、气到、力到,内劲在身内鼓荡,从而动身时活而不滞,力顺达肩,内气在臂部鼓荡,出手时上部骨节松开,上三节窍道开启,两臂方能越盘劲越大,此为上三节窍道开启之秘。这样方能在六艺的鸡腿到龙身到熊膀之整体内劲从上三节之稍节手中发出,此方为鹰捉之妙用。
双手在胸前可以呈十字形,或同时上一步向前上方起手时鹰捉,在上后脚过前脚,后手从下向上向上翻、转、裹、钻、践而出,前手从前向后捋带而回,这样一进一退,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一起一落地盘练。也可一手前、一手后的盘练,进退左右,移动重心,成三角、圆形、S形四门八方的盘练。还可以上后脚向前踩出,成前脚内扣,前膝弓,前脚趾抓地,膝与脚垂直内裹,腰不塌,后脚在后,向前支撑蹬直,足跟落地,全脚掌贴地面,从头到后脚成一笔挺的倾斜直线,两腿在一条直线上,受敌面积小,后脚置于中线上,后足撑地并微向外撇,足跟扎实,此为心意六合拳门的牮柱步。前脚有“脚打踩意不落空”,后脚有“机巧全在后脚蹬”,有如墙快倒时,用以长木头以斜着支撑墙壁之意,故称牮柱步。
双手为后手按在前手背,向前下方捋、捉、塌,微有抽带之意。双手向前下方拧,要拧到几乎成一条鞭状时,两手同时下捋,后手变前手在膝前内侧,五指向前,掌心向下,后手在后裆前,下捉时头顶项竖,下颌内收,三尖照,六合合。目在起手时从下向上视,有熊观天之意,以意引气从眉心到脑后的玉枕穴,此为阴入阳,有熊劲起眉心落玉枕之意;手向下捋捉时以意引气,从脑后到眉心,有鹰从上向下视地之意,为阳入阴。心意六合门内称鹰劲起于玉枕落于眉心,双手捉下定势时平视,为虎视之神威,此三视在盘心意六合门每一把时,须明熊、鹰、虎三视之灵性,否则心意六合拳的视神之威不能明。恩师陈合龙在传我熊出洞时,特别强调三视的盘法,三视盘好,方可在实战时,视神一出眉心,使敌有一惊之感;敌一惊,我可一触即发,动中发力,击敌于防不胜防。习心意六合拳者须明三视之内涵,此三视以前非入室弟子不传,而无明师真传,不可明此三视之窍道。
鹰捉的盘法有起手鹰捉和落手鹰捉之分,起手鹰捉是从下向上钻、挑、挫而出,回手鹰捉是向后捋、拽、带,有如钩之意。起手时我可浑身从下向上起,落手时可浑身从上向下落下。鹰捉是一把劲,而非形,步法可用牮柱步或弯套弯步。总之,盘法随心所欲而顺其自然,不可拘于定法,要明白内进后随心所欲盘初,此方不失心意六合拳鹰捉之内涵。
唐氏心意六合拳鹰捉盘法为一左一右的两边盘法,本人练习的南阳张志诚一脉、水氏一脉以及马三元一脉的鹰捉皆为一边盘练,此鹰捉的盘法,为唐氏心意区被其他支脉心意六合拳的一大鲜明特色。
呼吸之法:
呼吸之法为心门不传之秘,移动重心向后束身时吸气,以意引气从下丹田,经会阴→长强→命门→夹脊→玉枕→百会穴,同时百会上提,目视上方,提肛收腹,舌抵上腭,下颏内收。向下捉时呼气,以意引气从百会穴经印堂→人中→承浆→膻中至气沉下丹田,以上为一周天,可使全身贯气,吸为虚劲,呼为实劲。盘时呼吸、动作、意念三者互相配合,为一进行,切勿散乱。拳经云:“抱六合,无散乱,气行全身得自然。”
二、劲意:
鹰捉为心意六合拳的最基本手法之一,心意门每拳每式中皆含有此把劲意。鹰捉有上下两势,上势出手为蓄为阴,下势为四平式出手,发力为阳,皆用内劲配合呼吸。练上势单掌或双掌,掌心从下向上螺旋半圆转升向前上钻、扑、撅而出,同时吸气,身下坐而手向上,以意引气有中丹田上升至上丹田,手从下向上时有钻挫向天空抛去恨地无环之意,头向前顶,身背向前,督脉上升,后手向上旋转而出;同时,亦已开启上三节根之窍以松肩。以意开启肩井穴可打开肩关节骨缝,即可强骨胳,又能拔长拉长筋腱,使气血顺达至稍节,掌指坐力,肩关节松活,运用两膀时灵敏快捷有力,应敌时屈伸灵活自如。故在盘艺时应力求做到始终使肩部松垂,肘部下坠,含胸拔背,意气专一,练功时周身气血运顺达丹田,生丹田内劲,此劲可产生抖绝劲,心意门称灵劲。盘艺时要心与神合,心静无杂念,则气行,由心意气催动肢体,使拳势打出刚柔之劲。
双肘在两肋相摩,有摩内五行之意,对内脏可起到按摩、调节、疏通作用,能改善人的整体气血运行循环,使气血旺盛,阴阳调和,这就是心意门的内外同修,练功和练体同步进行之奥秘。双手从上向下有恨天无把之意,同时呼气,使气从任脉下入丹田。此把有按、撕、捉、拿之劲,达于十指起到鹰爪的捉拿作用。由于心意门是短打之艺,所以鹰捉实战价值最大。
鹰有藏爪之能,捉拿之疾,此是专练两手腕力和手指捉拿之劲,久练能使手掌拧翻灵活,便于变换手法,故两掌向内转圈时,全仗腕部拧翻之劲。下捉时,指如钢钩,手腕出劲,两肘尽量靠肋,胸要尽量含,发抖劲。拳经云:“去势如虎扑,把把鹰捉;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墙倒容易顶,天塌最难擎。手足身法快如风,疾上更加疾,打了还嫌迟。浑身一气上下连,身动心不动是枉然,心动身不动也是枉然。鹰捉四平足下存身,进步踩打莫容情。斩捶勇猛不可挡,似鹰鹞下鸡场,鹰捉小鸟势四平,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见神奇。心以手把,进人进步,手把不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出手要活,不活则担险;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作要鹰捉勇猛。”习者在盘鹰捉时,要用心从以上拳论中体悟,定能悟出意想不到的鹰捉内涵来。
重心在右脚,左脚虚悬,利于移动重心的变化。拳经云:“虚则灵,灵则利于变。虚者精也,实者灵也,精灵玄妙之至,成其虚实也。”左脚前踩半步,遂以头领身,身带步,右脚前踩出时要摩左脚踝骨,是为摩胫。此即为拳经云:“摩胫、摩胫,意气响连声。”落步内扣前踩,落钻、落横。此即为拳经云“足法者,其翻落钻,忌踢宜踩而已。盖足起望膝,膝起望怀,足打膝分而出,其形上翻,如手之撩阴而翻起也。至于落则如以石碾物,如手落拂眉也。忌踢者,脚踢浑身是空也。宜踩者,如置物于足下也,即足落如鹰捉是也,此用足之法也。手足之法,本自相同,而足之为用,如虎行之无声,龙飞之莫测,然后可也。”起脚时的翻起,而落时内扣横踩钻,此即心意六合拳的鸡步前踩之劲意。踩为浑身的前下方踩扑之劲而非单一的脚踩,此为心意六合拳的行步如犁地之劲意,牛犁地时必须是犁尖先着地方能前行的,此即脚的前踩落地之妙用也。
在上步时以意引气,从下丹田到后胯,同时提胯的环跳穴,至膝的阳陵泉穴大叫的涌泉穴,这样在上步时意到、气到、力到,内气在腿部鼓荡,下肢三窍道开启,上步时快灵而不滞。上步时一定要大,上前脚踩出,遂上后脚过前脚一步,再追蹬后脚进半步。此为步的起、随、追之劲意。正如拳经所云:“总之,不外起、随、追三字而已。盖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之。”步的起随追尾心意六合拳不乏变化的枢纽,起前脚一步,遂上后脚过前脚踩出,后脚成前脚,前脚成后脚,此为步法灵活的无定法之变化也。正如拳经所云:“总之,拳以论势,而握要者在步。活乎不活固在于步,灵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双手向上钻出时为三尖照、六合合,此为身法的侧身为顺势,起时以头领身向前上钻出时身由顺变为横,由身催手向前上钻出,此即为身法手法的起横、起钻也。落身时身为由横变为顺,即手的翻、钩、採、拉之劲。此即身法的落顺之法。心意六合拳的经典拳法--起手横拳,横拳的“横”非外在的手法的横扫之劲,而是身法由顺变横时的横劲,所以拳经云“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我的几位恩师陈合龙、水普慈、张秀志等在传我武艺时特别要求我以后传拳要以拳谱理论为根据,以拳谱作练功的指导,并都要在身法上体现出来。尤其要明了上肢手法、中节身法的起钻落翻、起横落顺,是斜向上的劲,而下肢脚的起翻落钻、起顺落横是斜向下的劲,此二劲为一上一下的二争之劲。此为心意六合拳的上中下三节劲法节节贯穿的不传之秘。如果不明起落钻翻横顺之理,则不能三节贯穿一气,苦练一生也是不可能练出心意六合拳的内劲的,只能是做做体操而已。故心意六合拳的经典套路四把锤的横拳为身法的起横之横劲,而非外在于手形上的横扫。正如拳经云:“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起如蜇龙升天,落如霹雳击地。低中望高,高中望低,起落二字要心齐。起落二字要身平,盖世一字是中身。手足身法快如风,疾上更加疾,打上还嫌迟。心要动,内要提,外要随,起要横,落要顺,打要连,气要催,躜身平,进中间,收起似虎扑,脚击不落空。身要躜,不躜不翻成其躜也。起落之法,起是击也,落是打也,起是水之浪翻,落是水之浪决,成其起落也。足法者,起翻落钻,起顺落横。”
鹰捉之劲意,练的是上三节的肘关节的内合劲与肘上臂的斜前上的领劲。如果小臂部向斜前上方领劲,肩关节骨缝拉不开,就形不沉肩之劲,熊膀之劲也就无法传达到肘。如果肘不内合,也就无法形成坠肘,而且沉肩坠肘是运动中的而不是静止中的,动中的沉肩坠肘就要做到手的起钻落翻、起横落顺、出手如锉、回手如钩的劲意。恩师水普慈先生在传我鹰捉时讲:“老辈妇女在上鞋底时手拿锥子,如无螺旋的拧劲,是不可能扎透的,千层布底是十分坚硬的,如直锥是不行的。锥尖虽细尖,但浑身的力量集中到锥尖螺转拧出,布底就容易穿透。这种劲正是出手螺旋转,拧之劲,鹰捉就是取这种螺旋劲钻上贯为一气而从手发出的整体内劲。”恩师传我鹰捉时,有时突然一句:“手的锥子那去了。”我顿时豁然开朗,如拨云见青天。恩师另外又讲了他爷爷水应龙(李祯弟子)在传他鹰捉时曾讲,邓州清朝武状元马殿甲(1777年-1849年)自幼得一位高人传授,他的肘让那位高人看后说:“肘不能射箭,身劲传不到肘上来,如若射箭得把肘臂管扭平。”于是马殿甲就在门槛上绑个铁环,夜里睡觉时把手臂伸入铁环中扭转肘关节,终于扭好了,射箭百发百中,后来中了武状元。马殿甲的故事讲的就是鹰捉的领、合、坠劲,动中的领、合、坠就形成了动中的沉肩坠肘,身劲才能通过肩至肘而达手,才能达到把把不离鹰捉之劲。可见鹰捉练的是动中肘的领、合、坠之劲,而非定中的沉肩坠肘劲也。有一次,我的一名弟子宁夏的张镛和我一起去见水老师,水老师看了他练的后说:“你的肘没有合住。”就传了他一种秘传的联系鹰捉劲的方法,如下:左手托右肘,不可横肘,肘贴肋部,如托抢扎出再拉回,但始终不可横。张镛按照此法很快就连出了动中的肘的坠、合、领劲。恩师常讲:“心拳是以六艺作身法,以枪法化拳法,重要体现在每一把中必含枪的底蕴。鹰捉就是扎枪,从身到手如同手拿枪,从身手枪杆至枪尖无处不是螺旋之力。故鹰捉与心门扎大枪手法相同,如无此劲意,就失去心拳拳枪一理,枪化拳之妙也。”
鹰捉的步法是牮柱步,这里的牮柱步同样为动中的牮柱步而非外形上的牮柱步。因为两人交手,我去打对方,对方不可能站立不动等着挨打,我只有在运动中虽对方变化而变化,随心所欲的在动中发力才能击中对方。如此才为心意六合拳的动中发力不传之秘。拳经云:“熊出洞,虎离窝,牮柱步勇似穿山过大江。”动中的牮柱步是头领身(虎抱头),向斜前方领劲而非直上的领劲。头领身,身带步,手足方能齐到,正是“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足齐到方为真”。头领身形成了动中的牮柱步,头领身,身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形成了运动中的上三节劲的贯穿。练心意六合拳者,只有上中下三节贯穿一气,方能发出心意六合拳的整体爆发内劲,此劲又称惊起四稍劲、六合劲、灵劲。心意前贤买壮图大师曾据自己多年练功的心得做一首歌决云:“学拳容易得艺难,灵劲上身天地翻,六合相聚人难躲,遇敌好似弓断弦。”这是心意六合拳的灵劲上身的真实写照。
起手时以头领身,肩胯必须左右磨,为起横落顺,此为中节的合劲;肩胯一合,手肘在起时必须手摩内五行,此为上节的合劲;头领身,身带步,上步时两脚踝相摩,此为下肢的合劲。上中下三节的摸磨摩为心意六合拳门“三摩”的不传之秘,是上中下三节的合以及节节贯穿的不二法门。正如拳经云:“若夫合言之,则上至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可见心意六合拳的三节实为上中下三节的节节贯穿,而非分开的九节也。正如拳经云:“拳打三节不见形,倘若见形不为能。手起脚不起不能打人,脚进手不进也是枉然,思此总由三节不明之故。上节不明,恐中人擒拿;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中人之盘跌,故必肩与胯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总之欲动合中先,只在中间在其间。起落不见形,见形不为能,若是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脚也到,打人如拔草。明了三节多一方,起落进退多变。三回九转是一势,总要以心为主,统于五行,运乎二气,时时操演思悟,朝夕盘打,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此势的手法、身法、步法都是运动变化中的方法,而非固定不变的外在的形。如手形有拳、掌、爪、钩等,手法有出、领、起、截,拳经云:”手法者,出手、起手、领手、截手也。当胸直出者,谓之出手。劲稍发,有起有落,似曲非曲,似直非直,谓之起手。劲稍发,起而落者谓之领手。顺起顺落,参以领搓者,谓之截手。“步形有弓、马、仆、虚、歇,步法有寸、垫、过、快、溅,拳经云:”步法者,寸、垫、过、快、溅也。如二三尺远则用寸步,寸一步可到也;四五尺远则用垫步方能到也;若过身大力强者,则用过步,即进前脚,急过后腿,所谓步起在人,落过于人也;如有一丈八尺远,则用快步,起前脚而带后脚平飞而去;溅步者并非跳跃而往也,此马奔虎践之意也,非艺成者,不可轻用,唯远不发脚而已。如遇人多或有器械者,则连腿带足并剪而上,即所谓踩足、二起、鸳鸯脚是也。“身形有正、侧、横、斜,身法有起、落、进、退、反、侧、收、纵,拳经云:”身法有八要:起落进退反侧收纵是也。起落者,起为横,落为顺。进退者,进步低,退步高。反侧者,反身顾后,侧身顾左右也。收纵者,收如伏猫,纵如放虎也。大抵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要。“又如拳谱曰:”八身,束身、长身、定身、拧身、硪身、回身、蹿剪身、跳跃身。上节不明恐中人之擒拿,中节不明浑身是空,根节不明恐中人之盘跌。“从上可以看出,手法身法步法是上中下三节的盘法,心意前贤历代祖师早已讲明分清,望习者不要混为一谈。我的几位恩师陈合龙、水普慈在传我艺时特别讲了身法、手法、步法的浑身练法,也就是心意六合拳的上中下三节运动中合的练法,只有三节劲合了,心意六合拳的内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六劲(上、下、前、后、左、右)、六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也就合一了,此方能发出心意六合拳的整体内劲,否则,是不可能盘出心意六合拳的整劲的。
三、功用:
常盘此势,可练出心意门独特的”出手如锉,回手如钩“的技击精髓。”出手如锉,回手如钩“为心意门的根本原则,心意门的各种劲力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此劲与心意门的扎大枪手法相同,心意门祖师以枪化拳,所以练心意拳必须扎大枪,否则失去心意拳枪拳一体的真谛。此把出手为螺旋之力,与扎大枪出把法的螺旋力相同,从身至至肘至手至杆无处不螺旋。久练可使丹田气力充足,全身劲力均整,增长瞬间爆发的内劲,提高技击水平。一般扎枪劲力僵硬,是单一死板的,而此把则是刚柔相济,灵活不滞,而且可在瞬间爆发出强悍巨大的力量和内劲。练内家拳练不出整体力,就等于不会内家拳。
鹰捉的”出手如锉,回手如钩“并不仅仅是在表面上的钢锉钩竿之形,意在精神、内在力量的集结,发力绝对不能直来直去,回收不能空回,须有撑、钻、扑、裹、拔、拧、搂、挂、螺旋的多种力。技击时我出手发拳,如对方无力阻挡我则直入而上,敌如回击,不可能同时上下前后左右都遇到阻力,我可用钩、拨、裹、拧、按之劲化之,同时发扑、钻、撅劲击之。此势重在反腕指,便于遇敌时拧腕滑脱,且手法缭绕变化难以捉摸。一般拳击出后,又将手臂迅速抽回变招再行攻击,但心意门则不同,一出手就会包含多种劲力,有前扑、钻、撞劲和滚进的外拨、裹劲,而不是单一的前冲劲,与对方接触后变力不变招。如对方击我,我可出手如锉,上拨裹敌击,不抽手,同时用螺旋之力向下拽按、撕抓或劈砸击敌。我不变出手之招,只变回手如钩的劲化敌击,此为心意门的”拳打三节不见形“的技击之妙。心意门的击人是内在力量的变化,而不是招的变化,招的变化再快也不如劲的变化快,这就是心意门的技击真谛。
回手如钩与出手一样,手臂在回时绝对不能让手空回,应像钩锉一样,楼挂对方的手臂以控制对方的力量,夺其重心,造成我顺敌背之势,使对方失去重心,难以抗争,我可迅速收力或放手前击,随心所。如用双手鹰捉之下势,下劈捉对方的面部,对方手向上挡,我双手迅速变化向下回拉,向外偏挂对方手臂,对方可能栽倒或失重,我便速击之。
鹰捉一势重在打一合劲,如我抓擒对方,若在近处,可用双掌击敌,或肘西合之之劲击敌,应用时不可拒于形势,变化多端,起双手连环不断,犹如车轮翻飞,攻防不分,可击敌于无意之中。该势练习时可慢可快,刚练为拳,柔练为功,柔练以调节舒筋为主,可自己灵活掌握。(演练者:李涛)
(责编:高生)
鹰是自然界中的猛禽,心意拳中鹰捉即取其捉物之势,鹰之捉拿把敌抓于近处打一合劲,心意拳为短打拳,所以捉拿实战价值很大。鹰捉的双手一上一下、一前一后,有撕物之劲,恨天无把之意,落时头、肩、肘、手扑击,威猛凌厉,加以雷声相辅,其气势如天塌落一般,势不可挡。同时,鹰的眼神犀利,有“眼毒如饥鹰观兔”之说,盘练者还要注意培养“鹰视”的眼神。
一、盘法:
(图1持枪式)侧身而立,左脚在前,脚尖内扣虚点地,五趾抓地,膝胯内裹劲,重心在右腿,右脚踏实,左手在左膝内侧,成掌、成拳或半握拳,右手在右胯外,右胯裹劲。以头领身,右脚后移半步,随左脚后退半步,成脚尖点地,悬脚,退步为高,防有障碍物,以右脚带左脚,不可停滞,重在一个疾快。双手五指揸开,除拇指外,其余四指指端微内扣,掌心内涵,虎口撑圆,利于气贯指稍。双手在退步同时以身代肘向回划圆,五趾斜向上方,左手在上,右手在左手肘下,双手有一阴一阳之意,目视前方(图2)。

承上势,以头领身,上左脚一大步,同时以身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右手向前翻成掌心向下。接着上右脚过左脚,脚起时为顺,摩胫前踩钻出,内扣为横,在上步时右手翻钻向上,有挫、扑、钻、裹、顶、撑、领、拨之劲。左手从上向下摩右臂内侧,两肘相向裹劲,两手一上一下,翻转划圆,起手半圆,回手半圆,此为心意六合门的打人如划圆、起钻落翻、起横落顺之劲意。肘有向前撞、沉、领劲,手要以胯催腰、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催劲从胸前向前方钻、翻、拧、转、划圆而出,如同我前手托枪,后手从下向前上方扎出一般,一扎一收,一进一退(图3)。
以上为左势盘法,右势盘法与之相类,唯方向相反,见图4、图5所示。唐氏心意六合拳的鹰捉一左一右连续盘练,这也是唐氏心意区别于其它心意的一大特色。
双手在向前钻出时,以意引气,从下丹田到中丹田经肩井穴,到肘的曲池穴,达于手的劳宫穴,在出手时意到、气到、力到,内劲在身内鼓荡,从而动身时活而不滞,力顺达肩,内气在臂部鼓荡,出手时上部骨节松开,上三节窍道开启,两臂方能越盘劲越大,此为上三节窍道开启之秘。这样方能在六艺的鸡腿到龙身到熊膀之整体内劲从上三节之稍节手中发出,此方为鹰捉之妙用。
双手在胸前可以呈十字形,或同时上一步向前上方起手时鹰捉,在上后脚过前脚,后手从下向上向上翻、转、裹、钻、践而出,前手从前向后捋带而回,这样一进一退,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一起一落地盘练。也可一手前、一手后的盘练,进退左右,移动重心,成三角、圆形、S形四门八方的盘练。还可以上后脚向前踩出,成前脚内扣,前膝弓,前脚趾抓地,膝与脚垂直内裹,腰不塌,后脚在后,向前支撑蹬直,足跟落地,全脚掌贴地面,从头到后脚成一笔挺的倾斜直线,两腿在一条直线上,受敌面积小,后脚置于中线上,后足撑地并微向外撇,足跟扎实,此为心意六合拳门的牮柱步。前脚有“脚打踩意不落空”,后脚有“机巧全在后脚蹬”,有如墙快倒时,用以长木头以斜着支撑墙壁之意,故称牮柱步。
双手为后手按在前手背,向前下方捋、捉、塌,微有抽带之意。双手向前下方拧,要拧到几乎成一条鞭状时,两手同时下捋,后手变前手在膝前内侧,五指向前,掌心向下,后手在后裆前,下捉时头顶项竖,下颌内收,三尖照,六合合。目在起手时从下向上视,有熊观天之意,以意引气从眉心到脑后的玉枕穴,此为阴入阳,有熊劲起眉心落玉枕之意;手向下捋捉时以意引气,从脑后到眉心,有鹰从上向下视地之意,为阳入阴。心意六合门内称鹰劲起于玉枕落于眉心,双手捉下定势时平视,为虎视之神威,此三视在盘心意六合门每一把时,须明熊、鹰、虎三视之灵性,否则心意六合拳的视神之威不能明。恩师陈合龙在传我熊出洞时,特别强调三视的盘法,三视盘好,方可在实战时,视神一出眉心,使敌有一惊之感;敌一惊,我可一触即发,动中发力,击敌于防不胜防。习心意六合拳者须明三视之内涵,此三视以前非入室弟子不传,而无明师真传,不可明此三视之窍道。
鹰捉的盘法有起手鹰捉和落手鹰捉之分,起手鹰捉是从下向上钻、挑、挫而出,回手鹰捉是向后捋、拽、带,有如钩之意。起手时我可浑身从下向上起,落手时可浑身从上向下落下。鹰捉是一把劲,而非形,步法可用牮柱步或弯套弯步。总之,盘法随心所欲而顺其自然,不可拘于定法,要明白内进后随心所欲盘初,此方不失心意六合拳鹰捉之内涵。
唐氏心意六合拳鹰捉盘法为一左一右的两边盘法,本人练习的南阳张志诚一脉、水氏一脉以及马三元一脉的鹰捉皆为一边盘练,此鹰捉的盘法,为唐氏心意区被其他支脉心意六合拳的一大鲜明特色。
呼吸之法:
呼吸之法为心门不传之秘,移动重心向后束身时吸气,以意引气从下丹田,经会阴→长强→命门→夹脊→玉枕→百会穴,同时百会上提,目视上方,提肛收腹,舌抵上腭,下颏内收。向下捉时呼气,以意引气从百会穴经印堂→人中→承浆→膻中至气沉下丹田,以上为一周天,可使全身贯气,吸为虚劲,呼为实劲。盘时呼吸、动作、意念三者互相配合,为一进行,切勿散乱。拳经云:“抱六合,无散乱,气行全身得自然。”
二、劲意:
鹰捉为心意六合拳的最基本手法之一,心意门每拳每式中皆含有此把劲意。鹰捉有上下两势,上势出手为蓄为阴,下势为四平式出手,发力为阳,皆用内劲配合呼吸。练上势单掌或双掌,掌心从下向上螺旋半圆转升向前上钻、扑、撅而出,同时吸气,身下坐而手向上,以意引气有中丹田上升至上丹田,手从下向上时有钻挫向天空抛去恨地无环之意,头向前顶,身背向前,督脉上升,后手向上旋转而出;同时,亦已开启上三节根之窍以松肩。以意开启肩井穴可打开肩关节骨缝,即可强骨胳,又能拔长拉长筋腱,使气血顺达至稍节,掌指坐力,肩关节松活,运用两膀时灵敏快捷有力,应敌时屈伸灵活自如。故在盘艺时应力求做到始终使肩部松垂,肘部下坠,含胸拔背,意气专一,练功时周身气血运顺达丹田,生丹田内劲,此劲可产生抖绝劲,心意门称灵劲。盘艺时要心与神合,心静无杂念,则气行,由心意气催动肢体,使拳势打出刚柔之劲。
双肘在两肋相摩,有摩内五行之意,对内脏可起到按摩、调节、疏通作用,能改善人的整体气血运行循环,使气血旺盛,阴阳调和,这就是心意门的内外同修,练功和练体同步进行之奥秘。双手从上向下有恨天无把之意,同时呼气,使气从任脉下入丹田。此把有按、撕、捉、拿之劲,达于十指起到鹰爪的捉拿作用。由于心意门是短打之艺,所以鹰捉实战价值最大。
鹰有藏爪之能,捉拿之疾,此是专练两手腕力和手指捉拿之劲,久练能使手掌拧翻灵活,便于变换手法,故两掌向内转圈时,全仗腕部拧翻之劲。下捉时,指如钢钩,手腕出劲,两肘尽量靠肋,胸要尽量含,发抖劲。拳经云:“去势如虎扑,把把鹰捉;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墙倒容易顶,天塌最难擎。手足身法快如风,疾上更加疾,打了还嫌迟。浑身一气上下连,身动心不动是枉然,心动身不动也是枉然。鹰捉四平足下存身,进步踩打莫容情。斩捶勇猛不可挡,似鹰鹞下鸡场,鹰捉小鸟势四平,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见神奇。心以手把,进人进步,手把不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出手要活,不活则担险;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作要鹰捉勇猛。”习者在盘鹰捉时,要用心从以上拳论中体悟,定能悟出意想不到的鹰捉内涵来。
重心在右脚,左脚虚悬,利于移动重心的变化。拳经云:“虚则灵,灵则利于变。虚者精也,实者灵也,精灵玄妙之至,成其虚实也。”左脚前踩半步,遂以头领身,身带步,右脚前踩出时要摩左脚踝骨,是为摩胫。此即为拳经云:“摩胫、摩胫,意气响连声。”落步内扣前踩,落钻、落横。此即为拳经云“足法者,其翻落钻,忌踢宜踩而已。盖足起望膝,膝起望怀,足打膝分而出,其形上翻,如手之撩阴而翻起也。至于落则如以石碾物,如手落拂眉也。忌踢者,脚踢浑身是空也。宜踩者,如置物于足下也,即足落如鹰捉是也,此用足之法也。手足之法,本自相同,而足之为用,如虎行之无声,龙飞之莫测,然后可也。”起脚时的翻起,而落时内扣横踩钻,此即心意六合拳的鸡步前踩之劲意。踩为浑身的前下方踩扑之劲而非单一的脚踩,此为心意六合拳的行步如犁地之劲意,牛犁地时必须是犁尖先着地方能前行的,此即脚的前踩落地之妙用也。
在上步时以意引气,从下丹田到后胯,同时提胯的环跳穴,至膝的阳陵泉穴大叫的涌泉穴,这样在上步时意到、气到、力到,内气在腿部鼓荡,下肢三窍道开启,上步时快灵而不滞。上步时一定要大,上前脚踩出,遂上后脚过前脚一步,再追蹬后脚进半步。此为步的起、随、追之劲意。正如拳经所云:“总之,不外起、随、追三字而已。盖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之。”步的起随追尾心意六合拳不乏变化的枢纽,起前脚一步,遂上后脚过前脚踩出,后脚成前脚,前脚成后脚,此为步法灵活的无定法之变化也。正如拳经所云:“总之,拳以论势,而握要者在步。活乎不活固在于步,灵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双手向上钻出时为三尖照、六合合,此为身法的侧身为顺势,起时以头领身向前上钻出时身由顺变为横,由身催手向前上钻出,此即为身法手法的起横、起钻也。落身时身为由横变为顺,即手的翻、钩、採、拉之劲。此即身法的落顺之法。心意六合拳的经典拳法--起手横拳,横拳的“横”非外在的手法的横扫之劲,而是身法由顺变横时的横劲,所以拳经云“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我的几位恩师陈合龙、水普慈、张秀志等在传我武艺时特别要求我以后传拳要以拳谱理论为根据,以拳谱作练功的指导,并都要在身法上体现出来。尤其要明了上肢手法、中节身法的起钻落翻、起横落顺,是斜向上的劲,而下肢脚的起翻落钻、起顺落横是斜向下的劲,此二劲为一上一下的二争之劲。此为心意六合拳的上中下三节劲法节节贯穿的不传之秘。如果不明起落钻翻横顺之理,则不能三节贯穿一气,苦练一生也是不可能练出心意六合拳的内劲的,只能是做做体操而已。故心意六合拳的经典套路四把锤的横拳为身法的起横之横劲,而非外在于手形上的横扫。正如拳经云:“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起如蜇龙升天,落如霹雳击地。低中望高,高中望低,起落二字要心齐。起落二字要身平,盖世一字是中身。手足身法快如风,疾上更加疾,打上还嫌迟。心要动,内要提,外要随,起要横,落要顺,打要连,气要催,躜身平,进中间,收起似虎扑,脚击不落空。身要躜,不躜不翻成其躜也。起落之法,起是击也,落是打也,起是水之浪翻,落是水之浪决,成其起落也。足法者,起翻落钻,起顺落横。”
鹰捉之劲意,练的是上三节的肘关节的内合劲与肘上臂的斜前上的领劲。如果小臂部向斜前上方领劲,肩关节骨缝拉不开,就形不沉肩之劲,熊膀之劲也就无法传达到肘。如果肘不内合,也就无法形成坠肘,而且沉肩坠肘是运动中的而不是静止中的,动中的沉肩坠肘就要做到手的起钻落翻、起横落顺、出手如锉、回手如钩的劲意。恩师水普慈先生在传我鹰捉时讲:“老辈妇女在上鞋底时手拿锥子,如无螺旋的拧劲,是不可能扎透的,千层布底是十分坚硬的,如直锥是不行的。锥尖虽细尖,但浑身的力量集中到锥尖螺转拧出,布底就容易穿透。这种劲正是出手螺旋转,拧之劲,鹰捉就是取这种螺旋劲钻上贯为一气而从手发出的整体内劲。”恩师传我鹰捉时,有时突然一句:“手的锥子那去了。”我顿时豁然开朗,如拨云见青天。恩师另外又讲了他爷爷水应龙(李祯弟子)在传他鹰捉时曾讲,邓州清朝武状元马殿甲(1777年-1849年)自幼得一位高人传授,他的肘让那位高人看后说:“肘不能射箭,身劲传不到肘上来,如若射箭得把肘臂管扭平。”于是马殿甲就在门槛上绑个铁环,夜里睡觉时把手臂伸入铁环中扭转肘关节,终于扭好了,射箭百发百中,后来中了武状元。马殿甲的故事讲的就是鹰捉的领、合、坠劲,动中的领、合、坠就形成了动中的沉肩坠肘,身劲才能通过肩至肘而达手,才能达到把把不离鹰捉之劲。可见鹰捉练的是动中肘的领、合、坠之劲,而非定中的沉肩坠肘劲也。有一次,我的一名弟子宁夏的张镛和我一起去见水老师,水老师看了他练的后说:“你的肘没有合住。”就传了他一种秘传的联系鹰捉劲的方法,如下:左手托右肘,不可横肘,肘贴肋部,如托抢扎出再拉回,但始终不可横。张镛按照此法很快就连出了动中的肘的坠、合、领劲。恩师常讲:“心拳是以六艺作身法,以枪法化拳法,重要体现在每一把中必含枪的底蕴。鹰捉就是扎枪,从身到手如同手拿枪,从身手枪杆至枪尖无处不是螺旋之力。故鹰捉与心门扎大枪手法相同,如无此劲意,就失去心拳拳枪一理,枪化拳之妙也。”
鹰捉的步法是牮柱步,这里的牮柱步同样为动中的牮柱步而非外形上的牮柱步。因为两人交手,我去打对方,对方不可能站立不动等着挨打,我只有在运动中虽对方变化而变化,随心所欲的在动中发力才能击中对方。如此才为心意六合拳的动中发力不传之秘。拳经云:“熊出洞,虎离窝,牮柱步勇似穿山过大江。”动中的牮柱步是头领身(虎抱头),向斜前方领劲而非直上的领劲。头领身,身带步,手足方能齐到,正是“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足齐到方为真”。头领身形成了动中的牮柱步,头领身,身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形成了运动中的上三节劲的贯穿。练心意六合拳者,只有上中下三节贯穿一气,方能发出心意六合拳的整体爆发内劲,此劲又称惊起四稍劲、六合劲、灵劲。心意前贤买壮图大师曾据自己多年练功的心得做一首歌决云:“学拳容易得艺难,灵劲上身天地翻,六合相聚人难躲,遇敌好似弓断弦。”这是心意六合拳的灵劲上身的真实写照。
起手时以头领身,肩胯必须左右磨,为起横落顺,此为中节的合劲;肩胯一合,手肘在起时必须手摩内五行,此为上节的合劲;头领身,身带步,上步时两脚踝相摩,此为下肢的合劲。上中下三节的摸磨摩为心意六合拳门“三摩”的不传之秘,是上中下三节的合以及节节贯穿的不二法门。正如拳经云:“若夫合言之,则上至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可见心意六合拳的三节实为上中下三节的节节贯穿,而非分开的九节也。正如拳经云:“拳打三节不见形,倘若见形不为能。手起脚不起不能打人,脚进手不进也是枉然,思此总由三节不明之故。上节不明,恐中人擒拿;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中人之盘跌,故必肩与胯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总之欲动合中先,只在中间在其间。起落不见形,见形不为能,若是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脚也到,打人如拔草。明了三节多一方,起落进退多变。三回九转是一势,总要以心为主,统于五行,运乎二气,时时操演思悟,朝夕盘打,始而勉强,久而自然。
此势的手法、身法、步法都是运动变化中的方法,而非固定不变的外在的形。如手形有拳、掌、爪、钩等,手法有出、领、起、截,拳经云:”手法者,出手、起手、领手、截手也。当胸直出者,谓之出手。劲稍发,有起有落,似曲非曲,似直非直,谓之起手。劲稍发,起而落者谓之领手。顺起顺落,参以领搓者,谓之截手。“步形有弓、马、仆、虚、歇,步法有寸、垫、过、快、溅,拳经云:”步法者,寸、垫、过、快、溅也。如二三尺远则用寸步,寸一步可到也;四五尺远则用垫步方能到也;若过身大力强者,则用过步,即进前脚,急过后腿,所谓步起在人,落过于人也;如有一丈八尺远,则用快步,起前脚而带后脚平飞而去;溅步者并非跳跃而往也,此马奔虎践之意也,非艺成者,不可轻用,唯远不发脚而已。如遇人多或有器械者,则连腿带足并剪而上,即所谓踩足、二起、鸳鸯脚是也。“身形有正、侧、横、斜,身法有起、落、进、退、反、侧、收、纵,拳经云:”身法有八要:起落进退反侧收纵是也。起落者,起为横,落为顺。进退者,进步低,退步高。反侧者,反身顾后,侧身顾左右也。收纵者,收如伏猫,纵如放虎也。大抵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要。“又如拳谱曰:”八身,束身、长身、定身、拧身、硪身、回身、蹿剪身、跳跃身。上节不明恐中人之擒拿,中节不明浑身是空,根节不明恐中人之盘跌。“从上可以看出,手法身法步法是上中下三节的盘法,心意前贤历代祖师早已讲明分清,望习者不要混为一谈。我的几位恩师陈合龙、水普慈在传我艺时特别讲了身法、手法、步法的浑身练法,也就是心意六合拳的上中下三节运动中合的练法,只有三节劲合了,心意六合拳的内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六劲(上、下、前、后、左、右)、六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也就合一了,此方能发出心意六合拳的整体内劲,否则,是不可能盘出心意六合拳的整劲的。
三、功用:
常盘此势,可练出心意门独特的”出手如锉,回手如钩“的技击精髓。”出手如锉,回手如钩“为心意门的根本原则,心意门的各种劲力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此劲与心意门的扎大枪手法相同,心意门祖师以枪化拳,所以练心意拳必须扎大枪,否则失去心意拳枪拳一体的真谛。此把出手为螺旋之力,与扎大枪出把法的螺旋力相同,从身至至肘至手至杆无处不螺旋。久练可使丹田气力充足,全身劲力均整,增长瞬间爆发的内劲,提高技击水平。一般扎枪劲力僵硬,是单一死板的,而此把则是刚柔相济,灵活不滞,而且可在瞬间爆发出强悍巨大的力量和内劲。练内家拳练不出整体力,就等于不会内家拳。
鹰捉的”出手如锉,回手如钩“并不仅仅是在表面上的钢锉钩竿之形,意在精神、内在力量的集结,发力绝对不能直来直去,回收不能空回,须有撑、钻、扑、裹、拔、拧、搂、挂、螺旋的多种力。技击时我出手发拳,如对方无力阻挡我则直入而上,敌如回击,不可能同时上下前后左右都遇到阻力,我可用钩、拨、裹、拧、按之劲化之,同时发扑、钻、撅劲击之。此势重在反腕指,便于遇敌时拧腕滑脱,且手法缭绕变化难以捉摸。一般拳击出后,又将手臂迅速抽回变招再行攻击,但心意门则不同,一出手就会包含多种劲力,有前扑、钻、撞劲和滚进的外拨、裹劲,而不是单一的前冲劲,与对方接触后变力不变招。如对方击我,我可出手如锉,上拨裹敌击,不抽手,同时用螺旋之力向下拽按、撕抓或劈砸击敌。我不变出手之招,只变回手如钩的劲化敌击,此为心意门的”拳打三节不见形“的技击之妙。心意门的击人是内在力量的变化,而不是招的变化,招的变化再快也不如劲的变化快,这就是心意门的技击真谛。
回手如钩与出手一样,手臂在回时绝对不能让手空回,应像钩锉一样,楼挂对方的手臂以控制对方的力量,夺其重心,造成我顺敌背之势,使对方失去重心,难以抗争,我可迅速收力或放手前击,随心所。如用双手鹰捉之下势,下劈捉对方的面部,对方手向上挡,我双手迅速变化向下回拉,向外偏挂对方手臂,对方可能栽倒或失重,我便速击之。
鹰捉一势重在打一合劲,如我抓擒对方,若在近处,可用双掌击敌,或肘西合之之劲击敌,应用时不可拒于形势,变化多端,起双手连环不断,犹如车轮翻飞,攻防不分,可击敌于无意之中。该势练习时可慢可快,刚练为拳,柔练为功,柔练以调节舒筋为主,可自己灵活掌握。(演练者:李涛)
(责编: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