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底有老虎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1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疗法一般包括创造、回馈与互动、沟通、反思、重建、整合实验这几个过程。本次个案中,学生制作小兔子玩偶,通过讲故事来向老师透露目前遇到的问题,老师通过与她的互动沟通来澄清她的问题,同时运用故事的重新架构来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后引导学生回到此时此刻,用故事中的成功经验来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疗法;纸片偶;厌学;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0-0044-04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个体情况:小莉(化名),女,10岁,三年级学生,从一年级寄宿至今,成绩优良,身体状况良好,之前从未接触过心理咨询。
  家庭情况:父母在其年幼时离异,随母亲生活,母亲在国外工作,之前住在外婆家,近期寄养在舅妈家中。
  问题概述:
  小莉一、二年级时学习正常,但到了三年级开学初出现了厌学情绪。每周返校日都抓着舅妈的衣服不放,不想留在学校,嚎啕大哭。舅妈离去后,情绪会稍微稳定一些,但依旧表示抗议,不愿意听从老师安排。一两天后情绪会慢慢稳定,逐渐适应校园生活,但回家后又会恢复原样。此状况已持续一个多月。
  又一次返校日,小莉回来后迟迟不肯落座,背着书包要等舅妈接她回家,后经班主任介绍至心理咨询室。
  班主任反馈:一、二年级时非常适应学校生活,还是班级里的小干部,但自从今年暑假去意大利跟妈妈汇合后,回来就不愿意待在学校,开学几星期,每次都要在校门口哭,但过了一两天以后就又很平静。
  二、咨询过程与分析
  当我去教室找小莉的时候,发现其他人都很安静地在看书,唯独小莉背着书包站在教室门边,手上提着颜料桶,低着头,情绪很低落。
  在班主任的允许下,我把她带到心理咨询室,一路上她都默默无语。
  进入心理咨询室以后,我让她坐在垫子上,问了她一些常規的问题,她有点抗拒,不愿意配合我,偶尔轻轻地回答一句,但大部分时间都选择沉默,十几分钟过去了,咨询没什么进展。
  为了打破僵局,让她更愿意开口,同时考虑到她年龄较小,不能像成人一样表达自己心中所感,我想到了通过纸片偶讲故事的方法来探寻她心中的秘密。
  纸片偶的制作一方面可以稳定学生的情绪,降低其防御,打破其心理防备,且符合儿童爱玩爱动的特点,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配合讲故事,帮助儿童调节和释放情绪,反思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故事是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儿童的心灵粮食。教师和儿童一起讲故事,并用问句澄清的方式,让儿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并反思自我,从而将最近发生的事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1]。然后教师就可以一起和孩子讨论问题,寻求解决办法,记录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整合,儿童就可以产生意志力,耐挫力也能随之提高,最后使问题得到解决。利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儿童去发现问题、面对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比直接对话的方式更为有效。
  我拿出了一堆纸片,让小莉制作一个能够表示自己的玩偶,她做得很认真,最后她做了一个哭泣的兔子。在做的过程当中,她的情绪也慢慢冷静下来,开始愿意跟我说一些话。
  咨询师:能跟我说说这个兔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它看起来好像很伤心,到底怎么了?
  小莉:它叫小咪,是一只很可爱的兔子,原来每天生活得无忧无虑,有很多在一起的兄弟姐妹,还有很多好玩的和好吃的,它过得非常幸福。但是有一天它离开了妈妈,一个人来到了一个大森林。森林里很恐怖,到处充满着危险。它一个人在这个大森林里很害怕,想回家,很想她的妈妈和它的兄弟姐妹,所以它伤心地哭了。
  咨询师:小兔子以前来过这个大森林吗?
  小莉:来过。
  咨询师:那它以前害怕吗?
  小莉:不害怕,以前它有很多朋友陪着。
  咨询师:小咪以前一定很开心吧,那现在它的朋友呢?
  小莉:嗯,小咪原来也喜欢在森林里玩。现在它的朋友离开了,只有它一个。
  咨询师:森林里应该有其他的小动物啊,它没有交到新朋友吗?
  小莉:那些小动物不喜欢小咪,还抢小咪的食物,小咪不喜欢它们。而且它很危险,它住的地方有一个老虎盯着它。
  咨询师:这就是小咪害怕森林的原因吗?
  小莉:是的。
  咨询师:这只老虎长什么样子?什么时候出现的?
  小莉:它很大,躲在小咪对面的床底下,趴在地上,瞪着两只大眼睛盯着小咪,随时会扑上来。老虎以前不在,是最近才有的。因为小咪只有一个人,所以它盯上小咪了,它想伤害小咪。小咪每天都只能躲在被窝里,小咪很害怕,很想哭。
  咨询师:小咪好可怜啊,它该怎么办呢?
  小莉:小咪应该回家,那里有兄弟姐妹陪着它,这样它就不害怕了,老虎也不会欺负她。
  咨询师:那小咪这几天在大森林里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一定很不容易吧?
  小莉:躲起来啊,躲起来就不怕了。可是它们不让小咪躲起来。
  咨询师:是谁不让小咪躲起来呀?
  小莉:一只猫头鹰,它不让小咪躲起来,小咪一躲起来,它就要批评小咪。它说小咪要待在这里,好好听话。小咪不喜欢猫头鹰。
  咨询师:猫头鹰是不是因为希望小咪可以适应这里,所以想让小咪勇敢面对呢?
  小莉:可能是吧。(低头,陷入沉默)
  咨询师:如果小咪能够好好在大森林里生活,猫头鹰是不是就不批评它了呢?
  小莉:猫头鹰应该会很高兴。
  咨询师:那你愿不愿意帮助小咪,想出几个其他的办法来帮助它走出这个困境呢?
  小莉沉思了很久。
  小莉:小咪可以结交一些其他的朋友,这样大老虎就不敢咬它了。   咨询师:还有呢?
  小莉:小咪应该勇敢一点,用一些武器来保护自己。
  咨询师:那现在你愿意把自己害怕的事情拿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解决办法吗,就像小咪那样?
  小莉:我不要,我想回家。
  因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不强,故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她先回教室,与班主任及她的代理家长舅妈一起探讨解决方法。
  三、分析、评估和咨询方案
  (一)玩偶分析
  1.关于兔子
  在讲故事中,小莉先用纸片制作了一只会哭泣的兔子,黄色的脸部,穿着绿色的衣服和黑色的裤子,看起来很悲伤很柔弱。她用哭泣的兔子代表自己,现在的她力量比较小,就像小兔子一样,很柔弱很担惊受怕,但又很温和很善良。
  2.老虎
  对床底下的老虎,我第一反应是小莉是不是出现了幻觉,因为听了她的描述,好像在床底下真的看到了老虎,她可以清晰地说出老虎的样子,听起来好像真的存在,导致她很害怕在学校生活。但是三年级的孩子普遍想象力比较丰富,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说看到一些不存在的事物也比较正常。经过反复鉴别,我认为不是幻觉,但是她为什么会说有老虎,而且很害怕?
  3.猫头鹰
  在我讲猫头鹰的动机的时候,小莉出现了沉默,看上去有点泄气。我猜测在动画片里猫头鹰更多是以教师的身份出现的,所以猫头鹰在这里可能是代表老师,因为老师希望她能够适应学校生活,但她本人没做好准备,又不敢挑战权威,所以有点泄气、不满,又不敢反对,加深了在校的痛苦。另外,对于老师的动机,三年级的孩子并不能从心底真的接受并理解,但还是非常重视老师对她的看法,希望老师开心。
  (二)原因分析
  1.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差异导致不适应。进入三年级,小莉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相对于一、二年级时,她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当她留意到身边的姐妹(舅妈的孩子)都在其他学校走读,而自己要一个人在寄宿学校的时候,内心产生了不平衡感,她渴望回去和其他人在一起,而不是被动接受家人的安排。
  2.社会支持系统的改变。与班主任交流后发现,小莉在三年级换了宿舍,与之前室友关系较好。现因宿舍调动,熟悉的朋友远离,故产生了孤独感,但又不愿意与新朋友结交,导致在寝室生活很压抑,“老虎”的出现可能暗示在宿舍让她感觉很不安,她很想逃离这个让她感到难受的宿舍。
  3.班主任急切地想改变小莉的现状,这给小莉造成了心理压力,导致她产生了进一步的退缩行为。
  (三)辅导方案
  1.与家长协调,尽量让小莉在学校和家里的作息时间一致,减少家庭和学校的差异,帮助小莉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与舅妈交流,了解到小莉在暑假与妈妈团聚时很开心,玩了很多地方,非常留恋那段时光;回国后,到舅妈家,舅妈家有两个年纪相仿的小孩,小朋友经常在一起玩乐,过得也很开心,没什么烦恼,同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但开学后,舅妈家的小孩就读的是走读制学校,小莉因为寄宿,不得不和舅妈家的小孩分开,闲暇时姐弟俩又向小莉传达了寄宿的生活很可怜,走读比较轻松,还可以一起玩,导致小莉比较抗拒寄宿。
  综合以上情况,建议舅妈首先在家和在校尽量作息一致,同时多向孩子灌输一些积极的观念,提高她对学校的兴趣;要求家里的孩子一起配合,减少小莉对学校的抗拒。
  2.与班主任沟通,帮助小莉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减少孤独感。为什么小莉那么留恋家里的姐妹亲情?因为室友关系不和谐,抢夺零食等现象时有发生,小莉对此很反感。对此,班主任要了解情况,调节这几个孩子之间的矛盾, 让小莉在寝室乃至在班级有归属感。另外,班主任很希望小莉能够尽快适应新学期的生活,当班主任表现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的时候,无形中把这种压力传递给了小莉。所以,我建议班主任要多些耐心,对其退缩的行为给予更多的包容,促进其转变。
  3.阳性强化,增加良性行为。与家长和班主任协商,建立阳性强化表。当小莉在家和在校出现目标行为的时候,进行积分,在合适的时机给予奖励。
  具体目标行为可以指定为:在校不哭闹,在家不抗拒去学校。按照焦点短期治疗的观念,与其和孩子强调什么是错的,不如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
  4. 续写故事,寻求成功经验,进一步巩固良性行为。
  一个星期以后,我通过班主任又把小莉约到了心理咨询室。继续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她看清自己的处境,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她斟酌行动方案 ,帮助她解决问题。
  咨询师:还记得小咪吗?
  小莉:记得。
  咨询师:我们上次给小咪想了几个摆脱困境的方法,现在有更有效的吗?
  小莉:嗯,小咪是全天下最聪明最勇敢最坚强的孩子。它擦掉眼泪,每天都努力学习很多知识,这样猫头鹰就不会批评它了。因为猫头鹰非常担心小咪,如果小咪可以好好地生活,每天完成自己的任務,猫头鹰就不再担心小咪了。小咪是全天下最负责的孩子,如小咪还愿意在班级主动帮助其他小动物和猫头鹰,它还是全班同学的好榜样,这样小咪也会有更多的朋友,然后可以和大家一起赶跑大老虎。
  咨询师:那你愿意像小咪一样试试吗?
  小莉:嗯,老师。
  续写故事其实在第一次咨询中也曾尝试使用,但那时小莉比较迷茫,在我的引导下勉强提出了两个方案,但其实她给出的是我要的而不是她觉得合理的解决方案。可能因为我比较着急,而她还没做好准备,所以她只是空洞地提出了要找其他小朋友,但并不愿意付诸实践;第二次续写故事,小莉的建议就丰富了很多,而且也考虑到了可行性。
  后来,我把小莉交给了班主任,自己没有再跟进。
  两周后的一天,我刚好到他们班去监考,小莉主动过来跟我打招呼,露出了很天真可爱的笑脸。
  四、分析与体会
  艺术治疗可以帮助人探索内在,认识自我,探索自己的心理困境,进而产生改变的动机,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2]。艺术治疗包括创意游戏治疗、绘画治疗、纸片偶、沙盘游戏等,在这个个案中,我采用了纸片偶讲故事的方式,让来访者通过这个方式来探索自身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艺术疗法一般包括创造、回馈与互动、沟通、反思、重建、整合实验这几个过程。本次个案中,学生制作小兔子玩偶,通过讲故事来向老师讲述目前遇到的问题,老师通过与她的互动沟通来澄清她的问题,同时运用故事的重新架构来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后引导学生回到此时此刻,将故事中的成功经验迁移到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邹凤梅.艺术疗法在学校中的应用.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3,1 (4): 44-46.
  [2]李莉.人偶心理游戏疗法——一套简单有效的心理咨询技术,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 2(2): 55-58.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瑞安新纪元小学,温州,315200)
  编辑/于 洪 终校/杜文姬
其他文献
理想的教材    王则柯先生以为“千人一面的说教面孔”仅仅是“理工科教材”之弊病(见一九八八年第五期)。其实,经有关教育部门核准的大量文科教材比理工科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金克木先生所说,“种种标签,无数术语,把名著肢解得体无完肤……”(亦见一九八八年第五期)  理想的教材当如《沧浪诗话》,“严羽表面上还是用随笔的风格,用亲切平易的语气,还像坐在软椅里聊天,不像站在讲台上说教,而实际上已经不是‘闲
一九八○年出版的《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遗著,中华书局印行)中,曾对《拍案惊奇》做过这样的评价:  “从《二拍》的全部作品看,思想倾向是反动的。作者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替封建统治者进行说教。满纸淫词滥调,写作态度极不严肃。……不过《二拍》取材相当广泛,接触到封建社会下层市民生活的不少方面,也注意到城市的阴暗角落,写出了某些人物的丑恶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部分黑暗现象,这是有认识意义的
愚昧和无知是孪生子,愚昧往往是由无知而产生的。相反,智慧则和知识联系在一起。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结合为一”。人认识、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遨游太空,潜入海底,登上月球,使自然臣服于人,为人所利用;人自身的进化,从野蛮的动物式的生活,进入人的生活,讲礼貌,讲文明,讲道德,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和完善,决定的是人的生产实践,但都和知识的积累密切联系在一起。知识也是无产阶级
封面人物档案  熊中霞,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研究生课程班毕业,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任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主要从事小学、初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曾担任小学班主任、大隊辅导员、副校长、书记(校长)等工作,承担过语文、数学、品德学科的教学工作。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学员、湖北省优秀工作者、武汉市师德建设先进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等,曾在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
抗战期间,国民党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重庆的进步人士也感到了围绕在四周的阴暗的气氛。  胡风那时在复旦大学教书,住在学校附近一个叫做东洋镇的地方。我去看他时,总看见有特务在附近梭巡,有时还在市集上跟踪出来买菜的梅志和叶绍钧夫人。有一次我听到两个似乎是在交接班的特务,指点着她们的背影在介绍情况,接班的特务还走到叶绍钧夫人身旁去问她鱼多少钱一斤。还有一个穿绸衫,含着烟嘴的特务一再盘问我是不是复旦大学的,
古代文论研究中,提及王充关于夸张的论述时,不少论者都援引王充本人在《论衡·艺增》中的一句话,说王充认为夸张的作用可以“令惑之人,观览采择,得以开心通意,晓解觉悟”。这样的说法,较远的可见于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第一卷150页)和《中国文学批评史》(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上册82页),较近的可见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三辑论文《两汉的文学理论批评》(该书99页)等
《历代文选》、《古代散文选注》、《文言文译注》、《中国历代文选》、《宋文选》等书中,都选有苏轼的《石锺山记》。在“临汝”条下注释:临汝即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我以为这是不对的。  苏轼在《石锤山记》中说:“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锺者。”苏轼离开湖北黄州,坐船南下到临汝,长子苏迈要到饶州德兴县当小官吏,与苏轼同行。苏轼送子到湖口,借机游览石锺出。饶州、德
〔摘要〕一名小学生因为爸爸妈妈的意外死亡,没办法接受而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觉得是爸爸妈妈不爱他才选择离开他。在咨询中我运用沙盘疗法陪伴他并帮助他找到自身资源;通过房树人了解他的认知;运用重塑技术整合丧失的关系,让他找到自我的价值感;运用写信让他告别父母,等等。  〔关键词〕陪伴;自身资源;重塑对话;整合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
发表在今年5月26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的一个调查显示,那些数学成绩平平但对科学表示出兴趣的学生,最终获得大学理工科文凭的比例要明显大于那些数学成绩超过平均分,但对科学没有兴趣的学生。前者获得理工科大学文凭的占到34%,而后者仅为19%。  这项受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由弗吉尼亚大学的科学教育专家所做的研究,对1988年的3359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  研究者指出,强制性的考试政策,如布什政府
偶然翻开《楞伽经》(刘宋译,《藏要》本),一开头就是“百八问”,随后是“百八句”,真有意思。其中有“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校者吕注:“(梵、唐)二本俱缺上字”。手头没有南条文雄校刊的梵本,无法对勘。这里说“此上”,而“百八句”恰是在此“下”。这个“上”字ūrdhvam不是错了而是梵文的习惯说法。“上”是指“下文”,不是指“上文”。为什么会这样?印度侨赏弥居士告诉过我:印度古人读的是贝叶经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