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十三岁少女》是中国“第六代”女导演陈苗的最新力作。陈苗,以一个走过十三岁岁月的女性视角,“带着诗情的关怀,唯美地回首了十三岁的阳光和残酷,揭开了少女成长的秘密”,影片用细节与意象的美丽构筑了一个十三岁少女细腻动人的成长故事。
[关键词]青春 成长 残酷 美丽
影片《十三岁少女》是“第六代”女导演陈苗的最新力作。影片讲述了在美丽的江南水乡发生的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叫宝宝的水乡女孩,在十三岁这年经历了友情的坚固与脆弱,爱情的青涩与懵懂,家庭的崩塌与变故,最终破茧成蝶,在阳光与残酷中,见证了自己的成长。陈苗多线索的叙事风格,流畅的剪接和现代的视角,完整地呈现了宝宝在十三岁这年所经历的阳光与残酷的洗礼。可以说,《十三岁少女》是导演陈苗对自己十三岁时光的回忆与纪念。她将自己对十三岁的感悟放飞,让它慢慢在每个观众心田最娇嫩处降落,生根,发芽,变成了每个观众对青春与成长的缅怀与祭奠。“电影可以穿越时空,带领人们进入一个虚幻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或者是人们梦想的,或者是人们回忆的,再或者,是一面镜子,让人们从中看到了自己,还有自己身边的故事……”《十三岁少女》正是这样一部美丽的影片。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作为“第六代”导演中唯一位女性,陈苗也将女导演的独特优势展示得淋漓尽致。女性总是有着水一样的情怀,有着男性无法触及,也无法感知的敏锐触角。《十三岁的少女》是陈苗抒发女性情怀的不二佳作。她用一个个细腻,柔美而又契合的意象串联起了宝宝十三岁的成长轨迹。影片观后,使人感受到,陈苗所运用的每一个意象,都如同一颗珠圆玉润,散发柔美光泽的珍珠,在她细腻的手中,这些珍珠被轻轻串成了宝宝十三岁的珠链,流淌着浑然天成的美丽。
少女的成长——美丽的江南水乡
陈苗将故事的发生地选在了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上。在观看影片时,每一位观众都不会抽身水乡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十三岁的故事每时每刻,发生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里,或许是北京的胡同,或许是上海的弄堂,也或许是在广袤草原的蒙古包里……陈苗将地点选在水雾迷离、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这个选择绝对不是偶然的。
有人说,女人是水做的。江南水乡小镇也就在陈苗的手中赋予了少女般的情怀。宝宝正在经历人生重要的蜕变一十三岁,疼痛,却美丽。十三岁,正是水一样的年龄,时而湍急,时而柔和,是清澈的,淡雅的。水乡所代表的意象也正是与之契合的。陈苗通过故事的发生地向我们源源不断地传达着宝宝成长的意象——一个十三岁少女,在水一样的年纪,水一样的环境中的成长。而城镇对于水乡永乐村的渗透,也正是宝宝在十三岁所经历的内心变革的融合与写照。
宝宝的成长地永乐村,是远近闻名的蚕桑村。陈苗的选择又一次展示了女性导演的别样视角。因为蚕,宝宝的成长被赋予了破茧成蝶的寓意,也勾起了观众等待蝴蝶展翅的盼望。陈苗对故事发生地——美丽的江南水乡的用心选择,巧妙地点燃了观众想象的灯塔——宝宝的成长与美丽的永乐村,与水乡的秀丽画面开始在每个观众的脑海中叠放。
成长的样子——蚕宝宝
陈苗眼中的十三岁,就是蚕宝宝的成长所带来的镇痛和美丽。宝宝的名字取自蚕宝宝,陈苗的选择寓意也于此。美丽的十三岁,宝宝就是茧中那个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她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身体里有异样的东西在蠕动,她猜想那是翅膀。冲破茧的束缚,等待她的就是蝴蝶的婀娜。于是她奋力地挣扎,勇敢地成长,期待着终有一天,她“咬开粉色的窝巢,化成蛾,打开弱弱的透明的蚕翼,飞向孤单的蓝天,翅膀一点点坚实起来了”。
蚕宝宝是可爱的,蚕的意象是美丽的,与宝宝的成长也是妙不可言的契合。陈苗所要表达的十三岁,正是一种破茧成蝶的过程,有之前的挣扎,疼痛,残酷与坚定,也有之后的阳光,飞翔,美丽与困惑。“长到13岁的时候,女孩子差不多就要迎来第一次的生理周期了,内分泌系统里产生的神奇的激素,一面雕刻着她们的体态,一面雕塑着她们的性情和气质。于是很多事情都懵懂地向她们敞开了门。13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烦恼呢?这个问题就像:混沌初开了,世界诞生了。因为她们开始懂得了,开始感觉了,所以问题就来了。她们开始真正长大了。”可爱的蚕宝宝冲破茧的束缚,完成了蝶的蜕变;漂亮的宝宝推开了少女世界的大门,怯怯地开始长大。
在影片中,陈苗的视角是广角的。她并没有让蚕的意象只突兀地出现了一次。她对意象的运用是连贯的。为达到这种呼应连贯的效果,她用蚕茧在片中设置了一个可爱的游戏一蚕茧涂上了不同的颜色,套在手指头上,就可以做偶人游戏了。蚕茧的五颜六色也着实为影片增光添彩。当观众看到五颜六色的蚕茧时,感受到的是影片色彩的丰富和少女年华的绚丽多姿。在孩子的眼中,彩色的蚕茧就是幸福的游戏。而蚕茧游戏也恰如其分地引出了一个个小小的画面,为影片情节的发展穿针引线。在叶子的成年礼上,宝宝与好朋友桑桑的蚕茧游戏,传达出的是宝宝在永乐村时与桑桑的友情。她们发誓一辈子做最好的朋友。小小蚕茧,就是宝宝和桑桑。在外公的蚕房,外公给宝宝的手指头上套上了各种颜色的蚕茧。蚕茧此刻是外公对宝宝的爱。他用小小的蚕茧,表达着自己对孙女的疼爱。也将一个虽然生活困苦,却内心充满乐观与豁达的老人展现在观众面前。青豆家破产,被迫背井离乡,逃避债主的追讨。失去好朋友的宝宝,只能用蚕茧来表达自己对青豆的思念。她懒懒地趴在课桌上,“一笔一划在黄色的蚕茧上画青豆的样子,然后左手粉色的宝宝茧子右手黄色的青豆茧子,开始对话。”蚕茧就是青豆和宝宝。陈苗用一个小游戏,立体地展现出宝宝的内心。这远比宝宝直白的表达更有感染力和穿透力。
影片结束,在透明的玻璃罐里,几只蚕茧开始蠕动,慢慢地,几只小飞蛾露出了白毛毛的脑袋,扑腾了几下翅膀,小飞蛾爬出了蚕茧,飞上了天空。至此,观众终于等到了蚕的破茧成蝶和蜕变,蚕的意象划上了完美的句号。观众终于等到了蚕的破茧成蝶与蜕变。宝宝,装上了牙箍,回眸中,阳光打在了她一嘴的金属小镶片和钢丝上……
青春的符号长——牙箍
每个人都会在成长过程中拥有一种青春的符号。这种符号,在每一个成长的少年心中,都会烙下深深的印记。这种符号,在青豆的眼中是那个靠小伎俩“骗”来的mp3,于是mp3就构筑了青豆十三岁的城堡。她沉醉其中,沉醉在周杰伦的世界,she的世界,沉醉在十三岁音乐的世界里。这种符号,在Queen的眼中是那个用“偷”来的5000块钱换来的SD娃娃,于是SD娃娃就是Queen青春的寄托。她目不转睛地看着她的娃娃,仿佛有这个娃娃,她的青春就是完整的,没有缺憾的。而宝宝的心目中,代表着她青春符号的就是牙箍。 因此,牙箍作为故事的主线在影片中不时地显现。
在叶子(宝宝好朋友的姐姐)16岁成年礼上,宝宝爸爸与妈妈一番看似玩笑的话,却在宝宝心中种下了无法释怀的种子。“妈妈:瞎讲,宝宝长得像我,你不就是轧蚕花上看中我的吗?爸爸:那是你抿牢嘴巴,拼命在那装难为情。要是你冲我笑,我看到你几只门牙那么大那么壮观,我肯定逃也来不及!”爸爸一番无意的话,让宝宝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牙齿是成长的缺憾。“宝宝刚张开嘴,马上下意识看看四周,好像都在看她的大牙齿,她抿紧嘴巴,放下筷子,逃一样跑了。”这是陈苗偷偷设下的伏笔。
后来,宝宝转学到镇上,认识了个性的小同桌青豆。两个女生变成了死党,友谊的花朵在两个小姑娘的心中浓烈地绽放。有一天,宝宝和青豆在厕所的墙上看到了“在中间最醒目的是大大的几排字,内容是初一十大恐龙中赫然有宝宝的名字,下面很夸张地画几颗大扒牙和一只老兔子。”此时,青春的符号在宝宝心中清晰起来。她意识到,如果不给自己的大门牙装上牙箍,她的破茧成蝶就不是美丽的。她的十三岁就不是美丽的。苦恼开始在宝宝心中蔓延。出乎观众意料的是,陈苗并没有立刻转换到宝宝对牙箍的渴望上。而是设计了一些俏皮而又贴合十三岁孩子的行为,轻松幽默地展示了大门牙在宝宝心中投射下的阴影。第二天上课,宝宝的嘴上多了个大口罩。任凭青豆怎么劝说,她都不肯摘下口罩。此刻,十三岁的她,是天真的。她的小脑袋中觉得自己戴上口罩,仿佛大门牙就再也没有了。后来,宝宝意识到,牙箍是拯救她青春的唯一途径。于是,牙箍愈发奠定了它在宝宝心中的地位。宝宝渐渐把牙箍当成了自己成长的唯一见证。她天真地用手扳自己的门牙,每天早上把吃早饭的钱省下来,走路的时候时刻低着头,不放过每一个捡到钱的机会,甚至她还想写一本书……只要能为自己的门牙装上牙箍,宝宝做好了付出一切的准备。陈苗,就这样,把一个十三岁少女对美丽的憧憬展示地俏皮而透彻。
牙箍代表了宝宝的青春憧憬,也酿造了宝宝十三岁的悲剧。为了装牙箍,她跑到爸爸妈妈的住处,却发现,爸爸已经悄悄抛弃了这个家庭,背着妈妈在外面有了一个“有一口洁白小巧的牙齿”的女人。家庭,一个原本完整幸福的家庭,此刻在宝宝心中轰然倒塌。十三岁的女孩,内心的娇弱怎能承受如此大的动荡。内心的天平在宝宝心中剧烈地摆动,终于,她迈出了错误的一步,也拉开了悲剧的帷幕。“宝宝满嘴是血,咕哝着‘芝麻开门,芝麻开门’,半跪着从缝纫机踏板下拿出沈莲的钱,眼泪滴答滴答落在一叠崭新的纸币上,节奏听起来有点欢快。宝宝数也不数丢进包里。”
宝宝满心欢喜地开始了自己装牙箍的梦想之旅,她梦想着自己的蜕变,却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什么。上海,宝宝见到了青豆。这是两个好朋友分别之后的第一次见面。宝宝与青豆把牙箍的希望寄托在了青豆的表姐Queen的身上。而Queen,却随便地将宝宝的牙箍换成了一个昂贵的SD娃娃。绝望的宝宝,牙箍的梦想彻底破碎了。对宝宝来说,这不只是牙箍之梦的破灭,也是她青春寄托的毁灭。她所坚信的青春的符号似乎永远消失了。也正是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交换,断送了宝宝与青豆建立起的深厚感情。宝宝将mp3还给青豆,从此,走出了青豆的城堡。
在宝宝的人生中,外公是唯一一个懂得如何爱她的人。外公在即将辞世的时候,把外婆的玛瑙手镯交给了她。在外公的心中,宝宝是一个成年人,一个懂得该做什么,该想什么的懂事的孩子。他没有像其他的大人一样,管制着宝宝的思想,而是帮助宝宝完成了她对青春的憧憬。他让宝宝用手镯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对于宝宝,此刻,破碎的青春符号重新粘贴起来,完整起来。她终于可以装牙箍了。装上牙箍,她的青春就是美丽的。她就是破茧的蝴蝶,婀娜,靓丽。
影片中,牙箍的意象无疑是影片的重中之重。它合格地扮演了主线的角色。将一个又一个宝宝生活的片段串联起来,让一组组意象由破碎到整合,最终立体地展现了一个十三岁的少女从成长,成熟,到蜕变的过程。这个意象的运用,是陈苗聪颖与细腻的完美体现。
价值观的碰撞——5000元钱
“浩大的人口潮流从每个村落涌向了中国乡镇,涌向了中等城市,涌向了国际化都市。江南乡镇千篇一律的瓷砖加铝合金卷帘门的大街背后,一场社会变革正在城乡间发生着,这群人经历着从主流变成边缘人的精神困境,然而物质时代的潮流不可阻挡。”陈苗在影片中,除了要展现一个十三岁少女成长的心路历程,陈苗的影片中还巧妙地穿插了另一个主题:城乡变革。她没有用语言或者某个镜头来描述城乡变革对这个江南水乡的强烈撼动。而是用女性细腻的手法,设定了一个又一个细微的意象。透过意象,我们感受到了城乡变革的力量。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5000元钱在影片中角色的转换。首先,5000元钱对于女主角宝宝来说,无疑具有沉甸甸的分量。对于宝宝来说,牙箍是她青春的符号。而5000元钱可以实现宝宝换取青春符号的梦想。没有5000元钱,宝宝的梦想就无法实现。于是,5000元钱就引发了一系列十三岁少女天真可爱的行为,比如,每天省下早饭钱,甚至连一个葱油饼都不舍得吃,比如,低着头走路,看有没有钱可捡,比如,偷偷卖马桶给暴发户,再比如,天方夜谭的写书计划,甚至最终导致了宝宝一时的迷途,“偷”走了沈莲的钱,踏上装牙箍的路。这里,5000元钱的意象是浪漫的,天真的,只属于孩子的。而5000元钱对于沈莲(寄宿家庭里的阿姨)来说,却是截然不同的意象。这5000元钱是她和肚子里的小宝宝生活的保障,是奶粉钱,是生活费,是幸福的基础。这5000元钱在沈莲的眼中,就是现实的,物质的,踏实的。是这个传统的江南妇女赖以生存的物质寄托。与宝宝,沈莲反差最大的是上海的时尚女孩Queen。Queen从小生活富足,父母虽然离异,自己却乐在一份自由。她追逐时尚的脚步,受物质和时尚的诱惑,是十足的新新人类。在她的眼中5000元钱的角色彻底颠覆。5000元对于一个生活在国际大都市的孩子来说,却仅仅意味着一个SD娃娃。她喜欢迷恋这个美丽可爱的娃娃,于是她“眼睛眨也不眨,就把宝宝的钱全都花掉了!”就这样,这5000元钱从沈莲的手中,到宝宝的手中,再到Queen的手中,角色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从这5000元钱中,我们看到了城乡之间价值观激烈的碰撞。对这种碰撞,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同身受,这无疑是城乡变革带来的冲击。宝宝,沈莲,Queen她们用自己对5000元钱的解读,生动地传达了城乡变革在中国不同角落的影响力。
结语
我钟爱这部影片。因为我也同样身为女性,一个走过十三岁岁月的女性。在影片的观看过程中,我的脑海中闪过的是自己的十三岁,镜头模糊,晃动,却又真实。每一个镜头都企图推开我记忆中的闸门,触动我内心那片柔软。一部打动女性的电影往往是充满了或感动,或美丽,或残酷的细节画面《十三岁的女孩》正是将我们记忆中早已泛黄的画面轻轻掀起,带领我们穿越了时空,进入了我们回忆中的世界。《十三岁少女》就是一面镜子,从镜子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十三岁,也看到身边正轰轰烈烈成长的十三岁。陈苗,勇敢地呐喊出自己对十三岁的感悟,有伤痕,有残缺,有阳光,有甜美,用一个个美丽的细节,击中了我们娇嫩的心扉。
[关键词]青春 成长 残酷 美丽
影片《十三岁少女》是“第六代”女导演陈苗的最新力作。影片讲述了在美丽的江南水乡发生的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叫宝宝的水乡女孩,在十三岁这年经历了友情的坚固与脆弱,爱情的青涩与懵懂,家庭的崩塌与变故,最终破茧成蝶,在阳光与残酷中,见证了自己的成长。陈苗多线索的叙事风格,流畅的剪接和现代的视角,完整地呈现了宝宝在十三岁这年所经历的阳光与残酷的洗礼。可以说,《十三岁少女》是导演陈苗对自己十三岁时光的回忆与纪念。她将自己对十三岁的感悟放飞,让它慢慢在每个观众心田最娇嫩处降落,生根,发芽,变成了每个观众对青春与成长的缅怀与祭奠。“电影可以穿越时空,带领人们进入一个虚幻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或者是人们梦想的,或者是人们回忆的,再或者,是一面镜子,让人们从中看到了自己,还有自己身边的故事……”《十三岁少女》正是这样一部美丽的影片。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作为“第六代”导演中唯一位女性,陈苗也将女导演的独特优势展示得淋漓尽致。女性总是有着水一样的情怀,有着男性无法触及,也无法感知的敏锐触角。《十三岁的少女》是陈苗抒发女性情怀的不二佳作。她用一个个细腻,柔美而又契合的意象串联起了宝宝十三岁的成长轨迹。影片观后,使人感受到,陈苗所运用的每一个意象,都如同一颗珠圆玉润,散发柔美光泽的珍珠,在她细腻的手中,这些珍珠被轻轻串成了宝宝十三岁的珠链,流淌着浑然天成的美丽。
少女的成长——美丽的江南水乡
陈苗将故事的发生地选在了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上。在观看影片时,每一位观众都不会抽身水乡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十三岁的故事每时每刻,发生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里,或许是北京的胡同,或许是上海的弄堂,也或许是在广袤草原的蒙古包里……陈苗将地点选在水雾迷离、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这个选择绝对不是偶然的。
有人说,女人是水做的。江南水乡小镇也就在陈苗的手中赋予了少女般的情怀。宝宝正在经历人生重要的蜕变一十三岁,疼痛,却美丽。十三岁,正是水一样的年龄,时而湍急,时而柔和,是清澈的,淡雅的。水乡所代表的意象也正是与之契合的。陈苗通过故事的发生地向我们源源不断地传达着宝宝成长的意象——一个十三岁少女,在水一样的年纪,水一样的环境中的成长。而城镇对于水乡永乐村的渗透,也正是宝宝在十三岁所经历的内心变革的融合与写照。
宝宝的成长地永乐村,是远近闻名的蚕桑村。陈苗的选择又一次展示了女性导演的别样视角。因为蚕,宝宝的成长被赋予了破茧成蝶的寓意,也勾起了观众等待蝴蝶展翅的盼望。陈苗对故事发生地——美丽的江南水乡的用心选择,巧妙地点燃了观众想象的灯塔——宝宝的成长与美丽的永乐村,与水乡的秀丽画面开始在每个观众的脑海中叠放。
成长的样子——蚕宝宝
陈苗眼中的十三岁,就是蚕宝宝的成长所带来的镇痛和美丽。宝宝的名字取自蚕宝宝,陈苗的选择寓意也于此。美丽的十三岁,宝宝就是茧中那个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她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身体里有异样的东西在蠕动,她猜想那是翅膀。冲破茧的束缚,等待她的就是蝴蝶的婀娜。于是她奋力地挣扎,勇敢地成长,期待着终有一天,她“咬开粉色的窝巢,化成蛾,打开弱弱的透明的蚕翼,飞向孤单的蓝天,翅膀一点点坚实起来了”。
蚕宝宝是可爱的,蚕的意象是美丽的,与宝宝的成长也是妙不可言的契合。陈苗所要表达的十三岁,正是一种破茧成蝶的过程,有之前的挣扎,疼痛,残酷与坚定,也有之后的阳光,飞翔,美丽与困惑。“长到13岁的时候,女孩子差不多就要迎来第一次的生理周期了,内分泌系统里产生的神奇的激素,一面雕刻着她们的体态,一面雕塑着她们的性情和气质。于是很多事情都懵懂地向她们敞开了门。13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烦恼呢?这个问题就像:混沌初开了,世界诞生了。因为她们开始懂得了,开始感觉了,所以问题就来了。她们开始真正长大了。”可爱的蚕宝宝冲破茧的束缚,完成了蝶的蜕变;漂亮的宝宝推开了少女世界的大门,怯怯地开始长大。
在影片中,陈苗的视角是广角的。她并没有让蚕的意象只突兀地出现了一次。她对意象的运用是连贯的。为达到这种呼应连贯的效果,她用蚕茧在片中设置了一个可爱的游戏一蚕茧涂上了不同的颜色,套在手指头上,就可以做偶人游戏了。蚕茧的五颜六色也着实为影片增光添彩。当观众看到五颜六色的蚕茧时,感受到的是影片色彩的丰富和少女年华的绚丽多姿。在孩子的眼中,彩色的蚕茧就是幸福的游戏。而蚕茧游戏也恰如其分地引出了一个个小小的画面,为影片情节的发展穿针引线。在叶子的成年礼上,宝宝与好朋友桑桑的蚕茧游戏,传达出的是宝宝在永乐村时与桑桑的友情。她们发誓一辈子做最好的朋友。小小蚕茧,就是宝宝和桑桑。在外公的蚕房,外公给宝宝的手指头上套上了各种颜色的蚕茧。蚕茧此刻是外公对宝宝的爱。他用小小的蚕茧,表达着自己对孙女的疼爱。也将一个虽然生活困苦,却内心充满乐观与豁达的老人展现在观众面前。青豆家破产,被迫背井离乡,逃避债主的追讨。失去好朋友的宝宝,只能用蚕茧来表达自己对青豆的思念。她懒懒地趴在课桌上,“一笔一划在黄色的蚕茧上画青豆的样子,然后左手粉色的宝宝茧子右手黄色的青豆茧子,开始对话。”蚕茧就是青豆和宝宝。陈苗用一个小游戏,立体地展现出宝宝的内心。这远比宝宝直白的表达更有感染力和穿透力。
影片结束,在透明的玻璃罐里,几只蚕茧开始蠕动,慢慢地,几只小飞蛾露出了白毛毛的脑袋,扑腾了几下翅膀,小飞蛾爬出了蚕茧,飞上了天空。至此,观众终于等到了蚕的破茧成蝶和蜕变,蚕的意象划上了完美的句号。观众终于等到了蚕的破茧成蝶与蜕变。宝宝,装上了牙箍,回眸中,阳光打在了她一嘴的金属小镶片和钢丝上……
青春的符号长——牙箍
每个人都会在成长过程中拥有一种青春的符号。这种符号,在每一个成长的少年心中,都会烙下深深的印记。这种符号,在青豆的眼中是那个靠小伎俩“骗”来的mp3,于是mp3就构筑了青豆十三岁的城堡。她沉醉其中,沉醉在周杰伦的世界,she的世界,沉醉在十三岁音乐的世界里。这种符号,在Queen的眼中是那个用“偷”来的5000块钱换来的SD娃娃,于是SD娃娃就是Queen青春的寄托。她目不转睛地看着她的娃娃,仿佛有这个娃娃,她的青春就是完整的,没有缺憾的。而宝宝的心目中,代表着她青春符号的就是牙箍。 因此,牙箍作为故事的主线在影片中不时地显现。
在叶子(宝宝好朋友的姐姐)16岁成年礼上,宝宝爸爸与妈妈一番看似玩笑的话,却在宝宝心中种下了无法释怀的种子。“妈妈:瞎讲,宝宝长得像我,你不就是轧蚕花上看中我的吗?爸爸:那是你抿牢嘴巴,拼命在那装难为情。要是你冲我笑,我看到你几只门牙那么大那么壮观,我肯定逃也来不及!”爸爸一番无意的话,让宝宝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牙齿是成长的缺憾。“宝宝刚张开嘴,马上下意识看看四周,好像都在看她的大牙齿,她抿紧嘴巴,放下筷子,逃一样跑了。”这是陈苗偷偷设下的伏笔。
后来,宝宝转学到镇上,认识了个性的小同桌青豆。两个女生变成了死党,友谊的花朵在两个小姑娘的心中浓烈地绽放。有一天,宝宝和青豆在厕所的墙上看到了“在中间最醒目的是大大的几排字,内容是初一十大恐龙中赫然有宝宝的名字,下面很夸张地画几颗大扒牙和一只老兔子。”此时,青春的符号在宝宝心中清晰起来。她意识到,如果不给自己的大门牙装上牙箍,她的破茧成蝶就不是美丽的。她的十三岁就不是美丽的。苦恼开始在宝宝心中蔓延。出乎观众意料的是,陈苗并没有立刻转换到宝宝对牙箍的渴望上。而是设计了一些俏皮而又贴合十三岁孩子的行为,轻松幽默地展示了大门牙在宝宝心中投射下的阴影。第二天上课,宝宝的嘴上多了个大口罩。任凭青豆怎么劝说,她都不肯摘下口罩。此刻,十三岁的她,是天真的。她的小脑袋中觉得自己戴上口罩,仿佛大门牙就再也没有了。后来,宝宝意识到,牙箍是拯救她青春的唯一途径。于是,牙箍愈发奠定了它在宝宝心中的地位。宝宝渐渐把牙箍当成了自己成长的唯一见证。她天真地用手扳自己的门牙,每天早上把吃早饭的钱省下来,走路的时候时刻低着头,不放过每一个捡到钱的机会,甚至她还想写一本书……只要能为自己的门牙装上牙箍,宝宝做好了付出一切的准备。陈苗,就这样,把一个十三岁少女对美丽的憧憬展示地俏皮而透彻。
牙箍代表了宝宝的青春憧憬,也酿造了宝宝十三岁的悲剧。为了装牙箍,她跑到爸爸妈妈的住处,却发现,爸爸已经悄悄抛弃了这个家庭,背着妈妈在外面有了一个“有一口洁白小巧的牙齿”的女人。家庭,一个原本完整幸福的家庭,此刻在宝宝心中轰然倒塌。十三岁的女孩,内心的娇弱怎能承受如此大的动荡。内心的天平在宝宝心中剧烈地摆动,终于,她迈出了错误的一步,也拉开了悲剧的帷幕。“宝宝满嘴是血,咕哝着‘芝麻开门,芝麻开门’,半跪着从缝纫机踏板下拿出沈莲的钱,眼泪滴答滴答落在一叠崭新的纸币上,节奏听起来有点欢快。宝宝数也不数丢进包里。”
宝宝满心欢喜地开始了自己装牙箍的梦想之旅,她梦想着自己的蜕变,却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什么。上海,宝宝见到了青豆。这是两个好朋友分别之后的第一次见面。宝宝与青豆把牙箍的希望寄托在了青豆的表姐Queen的身上。而Queen,却随便地将宝宝的牙箍换成了一个昂贵的SD娃娃。绝望的宝宝,牙箍的梦想彻底破碎了。对宝宝来说,这不只是牙箍之梦的破灭,也是她青春寄托的毁灭。她所坚信的青春的符号似乎永远消失了。也正是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交换,断送了宝宝与青豆建立起的深厚感情。宝宝将mp3还给青豆,从此,走出了青豆的城堡。
在宝宝的人生中,外公是唯一一个懂得如何爱她的人。外公在即将辞世的时候,把外婆的玛瑙手镯交给了她。在外公的心中,宝宝是一个成年人,一个懂得该做什么,该想什么的懂事的孩子。他没有像其他的大人一样,管制着宝宝的思想,而是帮助宝宝完成了她对青春的憧憬。他让宝宝用手镯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对于宝宝,此刻,破碎的青春符号重新粘贴起来,完整起来。她终于可以装牙箍了。装上牙箍,她的青春就是美丽的。她就是破茧的蝴蝶,婀娜,靓丽。
影片中,牙箍的意象无疑是影片的重中之重。它合格地扮演了主线的角色。将一个又一个宝宝生活的片段串联起来,让一组组意象由破碎到整合,最终立体地展现了一个十三岁的少女从成长,成熟,到蜕变的过程。这个意象的运用,是陈苗聪颖与细腻的完美体现。
价值观的碰撞——5000元钱
“浩大的人口潮流从每个村落涌向了中国乡镇,涌向了中等城市,涌向了国际化都市。江南乡镇千篇一律的瓷砖加铝合金卷帘门的大街背后,一场社会变革正在城乡间发生着,这群人经历着从主流变成边缘人的精神困境,然而物质时代的潮流不可阻挡。”陈苗在影片中,除了要展现一个十三岁少女成长的心路历程,陈苗的影片中还巧妙地穿插了另一个主题:城乡变革。她没有用语言或者某个镜头来描述城乡变革对这个江南水乡的强烈撼动。而是用女性细腻的手法,设定了一个又一个细微的意象。透过意象,我们感受到了城乡变革的力量。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5000元钱在影片中角色的转换。首先,5000元钱对于女主角宝宝来说,无疑具有沉甸甸的分量。对于宝宝来说,牙箍是她青春的符号。而5000元钱可以实现宝宝换取青春符号的梦想。没有5000元钱,宝宝的梦想就无法实现。于是,5000元钱就引发了一系列十三岁少女天真可爱的行为,比如,每天省下早饭钱,甚至连一个葱油饼都不舍得吃,比如,低着头走路,看有没有钱可捡,比如,偷偷卖马桶给暴发户,再比如,天方夜谭的写书计划,甚至最终导致了宝宝一时的迷途,“偷”走了沈莲的钱,踏上装牙箍的路。这里,5000元钱的意象是浪漫的,天真的,只属于孩子的。而5000元钱对于沈莲(寄宿家庭里的阿姨)来说,却是截然不同的意象。这5000元钱是她和肚子里的小宝宝生活的保障,是奶粉钱,是生活费,是幸福的基础。这5000元钱在沈莲的眼中,就是现实的,物质的,踏实的。是这个传统的江南妇女赖以生存的物质寄托。与宝宝,沈莲反差最大的是上海的时尚女孩Queen。Queen从小生活富足,父母虽然离异,自己却乐在一份自由。她追逐时尚的脚步,受物质和时尚的诱惑,是十足的新新人类。在她的眼中5000元钱的角色彻底颠覆。5000元对于一个生活在国际大都市的孩子来说,却仅仅意味着一个SD娃娃。她喜欢迷恋这个美丽可爱的娃娃,于是她“眼睛眨也不眨,就把宝宝的钱全都花掉了!”就这样,这5000元钱从沈莲的手中,到宝宝的手中,再到Queen的手中,角色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从这5000元钱中,我们看到了城乡之间价值观激烈的碰撞。对这种碰撞,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同身受,这无疑是城乡变革带来的冲击。宝宝,沈莲,Queen她们用自己对5000元钱的解读,生动地传达了城乡变革在中国不同角落的影响力。
结语
我钟爱这部影片。因为我也同样身为女性,一个走过十三岁岁月的女性。在影片的观看过程中,我的脑海中闪过的是自己的十三岁,镜头模糊,晃动,却又真实。每一个镜头都企图推开我记忆中的闸门,触动我内心那片柔软。一部打动女性的电影往往是充满了或感动,或美丽,或残酷的细节画面《十三岁的女孩》正是将我们记忆中早已泛黄的画面轻轻掀起,带领我们穿越了时空,进入了我们回忆中的世界。《十三岁少女》就是一面镜子,从镜子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十三岁,也看到身边正轰轰烈烈成长的十三岁。陈苗,勇敢地呐喊出自己对十三岁的感悟,有伤痕,有残缺,有阳光,有甜美,用一个个美丽的细节,击中了我们娇嫩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