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砂岩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植物多样性特征

来源 :林业调查规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等方法,研究红砂岩侵蚀区不同治理模式下植物多样性变化,为红砂岩侵蚀区植被恢复先锋植物筛选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试验区高等植物125种,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共62种,同时提出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物种;裸地自然恢复和湿地松纯林模式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模式,马尾松纯林模式最低.裸地自然恢复模式乔木层多样性较低,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较高,马尾松纯林模式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均最低.
其他文献
对郑州市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和景观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园内树种的应用情况及景观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园区内有园林植物50科102属132种(含变种),其中蔷薇科、豆科、槭树科、松科、禾本科为优势科;植物景观中,彩叶植物占比为15.15%,花色以白色、粉色为主,占总种数的49.24%,红色、紫色系植物在园区内种植较少,仅占总种数的13.64%.针对园内存在的藤本植物应用种类较少、紫色系植物应用不广泛且种类较少、植物配置单一、滨水景观处理问题等,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以近年来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设备在网络传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研究对象,阐述有线传输模式的光纤传输和无线传输的微波、4G、5G和自组网等网络传输模式,并分析比较不同传输模式间的优缺点及适宜范围.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出适宜不同野外环境条件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传输模式.
为探明石竹立竹度对其出笋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土壤、坡度、坡位、坡向、施肥、抚育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条件基本一致的石竹林分中测定4种不同立竹度处理的石竹林的出笋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立竹度对出笋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以7500株/hm2立竹度的石竹林出笋量为最高,出笋量达2225 kg/hm2.建议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合理调控立竹度,达到石竹林出笋量的稳产高产.
以郑州市紫荆山公园为例,借助SP SS数理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对调研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念入手,探究公园空间影响被害恐惧感的主要物质环境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领域性、监控和目标强化是其显著影响因素.结合实地调研,提出明确边界形成空间分层、加强内部节点空间的渗透性及提高指示标识系统的易读性3个方面的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