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nnnn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物理是学生刚接触不久的科目,因此,这时候的学生抱着的是一种新鲜的心情来学习这一门学科的。初中物理老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来进行教学,帮助他们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便于以后的教学。笔者以初中物理的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为例,简单论述了自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以供大家讨论。
  【关键词】初中物理 牛顿第一定律 研究
   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一、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
  如何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念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 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 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 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 四、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建议
  第一、注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教育。牛顿第一定律不仅在物理学本身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物理教学中也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不仅应当注重科学知识教学(定律本身),而且要特别强调定律得出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包括理论实验的方法和科学推理方法,这一点常常是许多物理教师容易忽略的方面。而且,还要结合定律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为什么只有伽利略能够大胆地怀疑亚里士多德延续2000多年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怀疑精神,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信念。这样融知识、方法和精神于一体的教学,才真正体现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全部内涵。
  第二、必须破除教师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由于不少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还具有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因此,很难想象出这些教师所教授出的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能够加以破除。所以,破除教师自己头脑中前科学概念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前提。
  第三、破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由于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前科学概念,教师必须促使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转变,在他们的头脑中引发认知冲突和危机,使他们头脑中原有的观念与当前面临的现实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促使原结构的解体和新结构的建构。这种过程可以说是在学生头脑中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 比如,除以上两个例子外,还可向学生布置如下一个问题。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前后玻璃窗上各有一只蜜蜂。两只蜜蜂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向前后窗飞去,问前窗蜜蜂先飞到后窗,还是后窗蜜蜂先飞到前窗?如果学生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说明学生头脑中该问题上的前科学概念已经破除。否则,则认为仍然没有破除。 第四、坚持纠正前科学概念。由于前科学概念的顽固性。因此,认为前科学概念经过一两次纠正就消失了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破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的发生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克服旧图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惯性,用新的图式(牛顿第一定律)取代旧图式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除非用旧图式不能解释问题,学生才会在头脑中发生认知冲突,才会建立新图式。因此,教师应当在期中、期末考试中用新的情境问题考察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牛顿第一定律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其他文献
从教多年,每次所教班级都存在一种现象:班上有几个甚至不少的学生对某些学科学得非常好,可某一科却较差,无论任教老师怎样强调、提醒学生,指出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可学生依然老样子,使老师十分头痛。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学生偏科”。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学生从低年级开始便没有打好基础,到了高年级,随着知识的加深、要求的提高,学生感到越来越难学,越来越吃力,最后干脆就放弃了学习这门学科;另外,有的学生却凭着自己的喜爱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在全社会倡导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内容深邃,高度凝聚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因此,我选择贴近孩子的生活的形式对学生技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摘要:目前,“学会学习”是现代中学教育目标之一。学会学习这是一个生存与适应的问题,最好的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技能。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给鱼不如给钓鱼的方法。  关键词:教学,教学方法,方法教学    1、引言  当下,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
【摘 要】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的脱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显然,如何解决脱节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探究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
【摘要】研究性课堂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既要注意研究性学习的共同特点,又要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又有助于指导学生开展自我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英语课堂教学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提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及相关的构建策略:一、问卷调查: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二、教育透视:小学生心理成因分析;三、足迹探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之法。  【关键词】班主任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卷调查: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老师,吴宇帆偷偷把戴恩泽的鞋子扔到草坪上了。”  “老师,钟洁又说谎,明明没做作业还说做好了。”  “老师,胡海涛故意拿书用力敲
摘要:数学,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一直以来在学生中兴趣参差不齐,大多学生兴趣不浓。但是,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利用数学上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帮我们更好的观察,分析社会现实,而且还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人人都要获得必需的数学。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下是我在长期教学中的一点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数学 兴趣 方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朱熹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说,晓之以“理”,使学生“愿”学,从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应然”;动之以“情”,使学生“爱”学,从而感悟到学习是一种“诚然”;授之以“渔”,使学生“会”学,从而
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尤其是学生。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科目的增多,学生的任务变得繁重,学习也变得乏味,所以,趣味教学的作用也更为突出。尤其对于物理学,抽象的概念、严密的逻辑使广大学子望而却步。让枯燥乏味的物理课变得生动有趣,让望而却步的学子期待物理,对于初中物理来说,往往比物理知识的学习本身更为重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作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的内容也就越充实,学生只有对生活产生了意思情感,才会引起作文的动机。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我对构建好小学“生活作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