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Bainbridge-Ropers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学分析及产前诊断

来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一个Bainbridge-Ropers综合征(Bainbridge-Ropers syndrome,BRPS)患儿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低深度高通量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trio-whole exome sequencing,trio-WES)技术进行遗传学分析,对该家系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并总结国内已报道的BRPS患儿的表型和遗传学特征。

结果

患儿为男性,6岁,表现为出生后喂养困难、特殊面容、全面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康复治疗效果不佳。trio-WES检测提示其携带ASXL3基因c.1448dupT(p.T484Nfs*5)杂合致病变异,父母和胎儿均未携带该变异。连同国内既往报道的13例患儿,所有患儿均存在特殊面容、运动和语言发育迟缓,共检出12种ASXL3基因变异,均为新发的功能缺失变异,位于第11和12外显子。

结论

ASXL3基因c.1448dupT(p.T484Nfs*5)杂合变异为本例BRPS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对于出生后喂养困难、特殊面容、全面发育迟缓和手部异常的婴幼儿应考虑BRPS,并通过WES确诊。

其他文献
目的基于多重PCR方法针对Turner综合征患者,建立快速检测Y染色体特有序列的多重PCR方法。方法在Y染色体不同区域选择9个基因设计引物,其中Y染色体短臂特有基因为SRY、TBL1Y、TSPY,长臂特有基因为DDX3Y、HSFY1、RPS4Y2、CDY1,以及X和Y染色体拟常染色体区(PAR)短臂的SHOX和长臂的SPRY3基因。建立并优化Y染色体9个基因的多重PCR方法,通过使用基因组DNA不同用量对多重PCR进行灵敏性测试,并对确诊的36例Turner综合征患者(2例患者核型携带mar,1例患者核型
目的探讨胃癌上皮钙黏蛋白(cadherin1,CDH1)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制作120例胃癌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并提取DNA,采用免疫组化、银染PCR-单链构象动态性等方法分析CDH1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结果检测出98例胃癌CDH1基因D16S752位点信息个体数(杂合子数),其中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检出率、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检出率和CDH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9.39%(19/98)、
目的研究1例类孟买型血型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用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该献血者红细胞ABO和Lewis血型抗原表型,用PCR扩增类孟买表型个体的ABO基因第6、7外显子和FUT1基因全编码区,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分析,并对FUT1基因的2处变异位点进行单倍体序列分析。结果血型血清学鉴定先证者为罕见的B型类孟买表型。直接测序发现先证者ABO基因为B.01/O.01.02杂合子;FUT1基因第881~882位和768位存在杂合性碱基缺失,进一步的单倍体分析显示其中1条单倍体存在c.881_882delTT,另1条单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和磷脂酶Cε1(PLCE1)基因多态性对原发性食管癌易感性的影响及其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原发性食管癌患者和健康人群各162例为样本,采集性别、年龄、烟酒史和食管癌家族史等信息,并检测其GSTP1基因A105G位点和PLCE1基因rs3765524、rs2274223、rs3781264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食管癌风险因素及各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食管癌组吸烟史、食管癌家族史和热烫饮食人群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目的明确1例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为该家系的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遗传性眼病相关基因检测,筛选相关变异,采用Sanger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家庭成员进行变异位点的验证。结果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发生源自父母的GJA8基因c.855del和c.872dup的复合杂合变异,这两个变异均未见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CollegeofMedicalGeneticsandGenomics,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对这两个变异进行分
目的对1例肌张力减退-共济失调和发育迟缓综合征(hypotonia,ataxia,anddelayeddevelopmentsyndrome,HADDS)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基因检测,用Sanger测序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变异验证。结果患儿EBF3基因存在c.625G>A(p.Arg209Trp)杂合变异,使精氨酸(Arg)被色氨酸(Trp)取代,从而影响EBF3与DNA结合的亲和力,并改变其亚细胞定位,导致EBF3转录活性降低。结论EBF3基因c.6
目的分析一个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家系的临床特点及致病变异。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采集外周血样提取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通过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为女性,33岁,发现多发腺瘤性息肉。基因检测提示其APC基因存在c.1922dupA(p.N641fs*10)杂合变异,既往未见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判断为可能致病。结论c.1922dupA(p.N641fs*10)变异可能是该家系的遗传学病因。
目的探讨Chediak-Higashi综合征(Chediak-Higashisyndrome,CHS)基因变异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分析一例先证者的致病原因。结果先证者临床表现为部分皮肤白化合并色素异常沉着、反复感染、轻度贫血及易淤伤等。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为LYST基因c.2437C>T(p.Arg813*)和c.6077dupA(p.Tyr2026fs)(NM_000081)复合杂合变异所致的CHS患者,其父母分别为上述变异的携带者。两个变异既往
目的分析一个无先证者标本的Lesch-Nyhan综合征(Lesch-Nyhansyndrome,LNS)家系的HPRT1基因变异为其提供产前诊断。方法该家系中所有的男性患儿均于童年夭折,无法获得任何生物学标本。根据患儿典型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自残倾向,推断其患有LNS。用Sanger测序对家系中的女性成员进行HPRT1基因变异分析。针对该致病变异位点,对高危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先证者母亲及其他3位女性成员均携带HPRT1基因的c.500_501delGGinsC(p.Arg167fs*23)杂合致病
目的对一例性腺功能低下伴嗅觉减退并45,X/46,XY嵌合体的卡尔曼综合征(Kallmannsyndrome,KS)患者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收集患者及父母外周静脉血样行基因测序分析,并通过Sanger测序进行家系分析及位点验证。结果患者存在PROKR2基因c.533G>C(p.W178S)、c.308C>T(p.A103V)复合变异。Sanger测序结果显示父亲携带c.533G>C(p.W178S)杂合变异,母亲携带c.308C>T(p.A103V)杂合变异。c.533G>C(p.W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