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先研后教”的教学实践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其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实施后教策略的过程中要做到围绕研学问题,深入朗读。后教策略离不开批注式阅读,借鉴迁移,读写联动,教师只有注重这些方面,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后教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先研后教;涵泳;批注式阅读;借鉴迁移
随着“先研后教”教学模式的全面铺开,小学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基于这个理念提出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很有必要。但是,经过一陣的欣喜和激动之后,教师必须冷静思考,在学生先研和老师后教的过程中,在自由与热闹的背后,小学生自己先研能达到什么水平,老师在后教之前备课要准备到什么程度,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是否能得到保障。通过观摩公开课和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要使课堂具有实效,就要老师在后教策略上下苦功夫。下面,笔者就谈谈采取什么样的后教策略,才能有利于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围绕研学问题,深入朗读
在教学的不断探究中,我们发现并不是学生存在的所有的疑问都能成为研学问题,研学问题必须要指向课文的重难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就是回答研学问题的过程。要找到研学问题的答案,学生必须层层深入地朗读课文,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本,将问题回答到点上。所以,在后教策略中,教师必须把读做到位:要静静地默读,要大声地朗读,要有一定理解后的有感情朗读,要涵泳。涵泳就是让学生沉下心来用心研读文本。诵读和涵泳可以说是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方法,老师必须指导到位。学生在涵泳的过程中如果用批注的方式记录下思考的痕迹,在成果展示、分享时就能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在自主学习时,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必须做到潜心研读,最好是默读。老师的后教要指向研学问题,后教策略要围绕研学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后再朗读,然后真正解惑,解答研学问题。这样的后教策略才能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学会紧紧围绕研学问题来思考,归纳、概括答案,梳理出自己的想法。老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梳理、悟化,使学生在肤浅处提升;在不懂处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其如何找到问题的答案。可见,后教策略中的读的环节非常重要。只有充分地默读和涵泳,才会有思想的碰撞。在成果展示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作出引导,或提升,或解疑,或悟化。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
二、后教策略离不开批注式阅读
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其实说的就是在读书时必须做到批注式阅读。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自主阅读时,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对文本的理解勾勾画画,写写自己的感受的读书方法。在“先研后教”的理念指导下,老师都是先提出研学问题,再把自学要求说清楚,同时在自学要求中必定要求孩子们自己默读课文后勾勾画画,用批注的形式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后,教师的后教策略紧紧围绕学生研学问题发问,紧扣学生的批注来开展教学。可见,学生在自学时的批注对教师的后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批注就是学生先研时对文本的个人理解,可能会有偏颇,但是,只要是学生的看法,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来展开后教策略。这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就更高了。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伴随下,自主感悟、主动探究、获得感想。在实施后教策略时,老师主要是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批注的理解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让“教”服务于“学”,真正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例如,在教学《鱼游到纸上了》时,教师提出的研学问题是:“聋哑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得如此逼真,像鱼游到了纸上一样呢?”接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4~14自然段,思考:“聋哑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得如此逼真,像鱼游到了纸上一样呢?”并用“ ”划出聋哑青年看鱼的句子,用“ ”划出聋哑青年画鱼的句子。然后在划出的语句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就是要求孩子们进行批注式阅读,从青年看鱼和画鱼的过程中找关键词句来作答。学生在后教交流时,很快就说出了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从而理解聋哑青年的专注,所以画鱼画得逼真。这时,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孩子们朗读这句话,再找找关键词,学生刷地一下就找到了“老是”(说明聋哑青年的坚持),“从来不说一句话”(看出聋哑青年的全神贯注所得来的结果——鱼画得如此逼真)。这样,教师的角色始终就是个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主动思考,主动找到答案。这也是学生自学时在批注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效果,对这句话的理解从半懂到更深入的理解,效果事半功倍,从而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批注式阅读教学是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都回答了研学问题,教师及时小结。它还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敞开彼此的精神世界,在相互信任、相互启迪中,深入理解文本,完成知识的建构。
三、借鉴迁移,读写联动
现在的教学模式,大多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将阅读和写作相互分离,没有将读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单纯地以课本中的阅读素材进行讲解,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读懂、理解课本的层面上;而在作文教学中,又单单只是以写作谈写作,没有很好地将读、写两部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先研后教”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在每次的后教策略中都安排了“小练笔”的环节,即是模仿文本,借鉴迁移。后教策略紧紧抓住重难点,一课一得,绝不蜻蜓点水,研学问题是从重难点出发、提炼,后教就是回答研学问题的过程,“小练笔”又是为了巩固重难点而设置的,把这课的所得进行深化。读文本、学文本、模文本,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的后教策略就做到了读写联动,一课一得。本课的重点是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在抓住聋哑青年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上,还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去理解,对有关键词和没有关键词时进行对比。
重点品读描写女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哟,鱼游到纸上来了。’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了!”老师小结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后,马上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进行小练笔:“青年的画技太高超了,围观者中,除了女孩惊叹,还有谁会发出赞叹呢?请你们发挥想象,仿照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选择一至两个围观者,把他(她)们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写下来。”从后教策略中品读人物描写的句子,从而感受人物描写的方法,然后模仿文本,借鉴迁移,通过练笔来巩固刚学过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巩固学生的知识建构。后教策略就这样轻易做到了读中悟写,写中促读,相生相依,相得益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先研后教;涵泳;批注式阅读;借鉴迁移
随着“先研后教”教学模式的全面铺开,小学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基于这个理念提出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很有必要。但是,经过一陣的欣喜和激动之后,教师必须冷静思考,在学生先研和老师后教的过程中,在自由与热闹的背后,小学生自己先研能达到什么水平,老师在后教之前备课要准备到什么程度,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是否能得到保障。通过观摩公开课和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要使课堂具有实效,就要老师在后教策略上下苦功夫。下面,笔者就谈谈采取什么样的后教策略,才能有利于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围绕研学问题,深入朗读
在教学的不断探究中,我们发现并不是学生存在的所有的疑问都能成为研学问题,研学问题必须要指向课文的重难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就是回答研学问题的过程。要找到研学问题的答案,学生必须层层深入地朗读课文,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本,将问题回答到点上。所以,在后教策略中,教师必须把读做到位:要静静地默读,要大声地朗读,要有一定理解后的有感情朗读,要涵泳。涵泳就是让学生沉下心来用心研读文本。诵读和涵泳可以说是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方法,老师必须指导到位。学生在涵泳的过程中如果用批注的方式记录下思考的痕迹,在成果展示、分享时就能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在自主学习时,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必须做到潜心研读,最好是默读。老师的后教要指向研学问题,后教策略要围绕研学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后再朗读,然后真正解惑,解答研学问题。这样的后教策略才能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学会紧紧围绕研学问题来思考,归纳、概括答案,梳理出自己的想法。老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梳理、悟化,使学生在肤浅处提升;在不懂处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其如何找到问题的答案。可见,后教策略中的读的环节非常重要。只有充分地默读和涵泳,才会有思想的碰撞。在成果展示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作出引导,或提升,或解疑,或悟化。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
二、后教策略离不开批注式阅读
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其实说的就是在读书时必须做到批注式阅读。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自主阅读时,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对文本的理解勾勾画画,写写自己的感受的读书方法。在“先研后教”的理念指导下,老师都是先提出研学问题,再把自学要求说清楚,同时在自学要求中必定要求孩子们自己默读课文后勾勾画画,用批注的形式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后,教师的后教策略紧紧围绕学生研学问题发问,紧扣学生的批注来开展教学。可见,学生在自学时的批注对教师的后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批注就是学生先研时对文本的个人理解,可能会有偏颇,但是,只要是学生的看法,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来展开后教策略。这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就更高了。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伴随下,自主感悟、主动探究、获得感想。在实施后教策略时,老师主要是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批注的理解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让“教”服务于“学”,真正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例如,在教学《鱼游到纸上了》时,教师提出的研学问题是:“聋哑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得如此逼真,像鱼游到了纸上一样呢?”接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4~14自然段,思考:“聋哑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得如此逼真,像鱼游到了纸上一样呢?”并用“ ”划出聋哑青年看鱼的句子,用“ ”划出聋哑青年画鱼的句子。然后在划出的语句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就是要求孩子们进行批注式阅读,从青年看鱼和画鱼的过程中找关键词句来作答。学生在后教交流时,很快就说出了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从而理解聋哑青年的专注,所以画鱼画得逼真。这时,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孩子们朗读这句话,再找找关键词,学生刷地一下就找到了“老是”(说明聋哑青年的坚持),“从来不说一句话”(看出聋哑青年的全神贯注所得来的结果——鱼画得如此逼真)。这样,教师的角色始终就是个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主动思考,主动找到答案。这也是学生自学时在批注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效果,对这句话的理解从半懂到更深入的理解,效果事半功倍,从而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批注式阅读教学是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都回答了研学问题,教师及时小结。它还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敞开彼此的精神世界,在相互信任、相互启迪中,深入理解文本,完成知识的建构。
三、借鉴迁移,读写联动
现在的教学模式,大多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将阅读和写作相互分离,没有将读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单纯地以课本中的阅读素材进行讲解,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读懂、理解课本的层面上;而在作文教学中,又单单只是以写作谈写作,没有很好地将读、写两部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先研后教”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在每次的后教策略中都安排了“小练笔”的环节,即是模仿文本,借鉴迁移。后教策略紧紧抓住重难点,一课一得,绝不蜻蜓点水,研学问题是从重难点出发、提炼,后教就是回答研学问题的过程,“小练笔”又是为了巩固重难点而设置的,把这课的所得进行深化。读文本、学文本、模文本,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的后教策略就做到了读写联动,一课一得。本课的重点是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在抓住聋哑青年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上,还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去理解,对有关键词和没有关键词时进行对比。
重点品读描写女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哟,鱼游到纸上来了。’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了!”老师小结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后,马上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进行小练笔:“青年的画技太高超了,围观者中,除了女孩惊叹,还有谁会发出赞叹呢?请你们发挥想象,仿照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选择一至两个围观者,把他(她)们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写下来。”从后教策略中品读人物描写的句子,从而感受人物描写的方法,然后模仿文本,借鉴迁移,通过练笔来巩固刚学过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巩固学生的知识建构。后教策略就这样轻易做到了读中悟写,写中促读,相生相依,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