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神奇宝物”》教学及反思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do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
  群文议题:故事里的“神奇宝物”
  观阅资料:《小学生群文读本》中《故事里的“神奇宝物”》篇章:阿拉伯民间故事《阿拉丁神灯》、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洪汛涛《神笔马良》、电影《宝葫芦的秘密》。
  教学过程:
  一、宝物导入,激发兴趣
  1.师生谈话。
  你们看过很多关于宝物的故事,大家都很喜欢宝物,这几件宝物肯定是很熟悉的。
  出示:哈利·波特的飞天扫帚、
  孙悟空的金箍棒、哆啦A梦的口袋。
  你能选择一个说说它特别在哪里吗?
  2.想象。
  如果有机会你可以拥有宝物,那么,你想拥有一件怎样的宝物?
  总结:宝物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怪不得人人都想拥有宝物。
  二、故事回顾,理清脉络
  1.借助学习单一,整理关系图。
  (1)确定故事中的宝物与主人及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学习单一
  (2)默读故事,了解宝物给主人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有了宝物,他们的生活有哪些改变?请你安静地读读这些故事,试着把学习单一补充完整(用简单的字词概括)。
  2.对比,发现宝葫芦的特别
  之处。
  宝物确实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是我发现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王葆得到宝葫芦后,获得幸福的同时,还有了很多麻烦。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宝物和其他宝物有什么区别呢?
  三、发现《宝葫芦的秘密》的特别
  1.观看《宝葫芦的秘密》电影片段。
  2.小组讨论,借助学习单二、学习单三,探讨宝葫芦的特点。
  跟神灯、神笔相比,宝葫芦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宝葫芦为什么会给王葆带来麻烦呢?
  预设:侵占他人的利益;不懂主人的心思;有想法,但欠妥。
  学习单二
  3.选择天平:如果你是王葆,你会选择放弃宝葫芦吗?
  故事里,王葆最终放弃了宝葫芦。如果是你,你愿意放弃吗?
  学习单三
  预设放弃的理由:带来麻
  烦;不劳而获;幸福靠自己。
  预设不放弃的理由:选择;改变。
  聚焦于“主人的品质”。
  4.故事中,拥有宝物而最终获得幸福生活的人,往往有很好的品质,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联系《阿拉丁神灯》《神笔马良》,发现主人的品质。
  5.宝物群文阅读推荐。
  群文推荐:《金斧子的故事》《神奇的打火匣》《取不完米的缸》。
  小结:其实,所有的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宝物固然好,但心地善良的好品质是更珍贵的
  宝物。
  教学反思
  一、进行深度的文本解读
  看到“神奇宝物”群文之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诵读”,“读通、读准、读出感情”就万事大吉了。第一稿教学设计也是带着学生在诵读中挖掘文章的主题。即,请学生去发现神灯、宝葫芦、神笔三件宝物的神奇之处,可能是神气的名字,可能是神秘的来历,也可能是神奇的法力。
  但是,当一次次解读文本,一步步深入文本的时候,我发现,低段的文章看起来浅显易懂,实际上内蕴却非常丰富,只不过要深入浅出。这三个流传至今的宝物故事,要传递的仅仅是“神奇”吗?
  《阿拉丁神灯》闻名中外、享誉世界,是因为阿拉丁明辨是非、惩恶扬善。《神笔马良》无数次出现在中国孩子的美梦里,当然不只是对神笔的向往,更是对马良这位拒绝权势诱惑,造福百姓的小英雄的崇拜。张天翼的宝葫芦家喻户晓,两度改编成电影,不仅是因为那个天真可爱、能说会道的宝葫芦走进了读者的心里,更因为王葆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欲望,获得了人性上的绝对胜利。还有《金斧子的故事》里诚实的樵夫,《哆啦A梦》里纯粹的大熊……这些宝物故事之所以能广为流传,成为经典,都是因为故事本身对正义的捍卫。
  虽然这些深度解读的结果不能和学生作显性讨论,但它真真切切影响着语文课堂。如果没有这些课前的解读工作,语文课堂只能停留在对话层面,学生也无法走进文字,无法与作者和文本交流。
  二、设计开放的关键问题
  在三个关于宝物的故事当中,《宝葫芦的秘密》不一样,因为宝葫芦带来幸福的同时,还制造了很多麻烦。因此,我利用这点“不一样”,提了一个问题:宝葫芦特别在哪里?学生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然很兴奋,很想参与,似乎很有自己的见解,一下子却又说不清楚。而借助阅读单,小组讨论,慢慢清晰,最后呈现了精彩的课堂。
  所以,有的时候并不是学生不能,而是我们没有提出好的问题,没有提供科学的支架,没有给予及时的帮助。
  三、给予专业的阅读支架
  很多时候,言语不足以传达思想与信念,我们常常需要借助文字的力量。于是,进行了深度的解读、提出了好的问题之后,我又设计了三张阅读单,推动学生的思考,推进课堂的进行。
  第一张学习单聚焦于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完成这张学习单,需要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基礎上,关注关键词,把有意义的词句组合起来,并加以综合表达。这是对文本的深度加工,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概括复述。这是语文的学科特色,锻炼着学生的文字提取和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张学习单要对宝葫芦的特点进行归纳。这不但需要学生读懂文本,还要挖掘宝葫芦的本质,将其所有的外显行为归纳成根本的特性。要顺利完成这份阅读单,语言的凝练和思维的聚焦两者缺一不可。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先发散再收敛,得到了提升。同时,对宝葫芦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为下一步的“选择天平”做铺垫。
  第三张学习单围绕“对比选择”设计,要求学生回答“如果你是王葆,你会选择放弃宝葫芦吗?”并谈谈理由。这需要高阶思维的运用,需要学生链接生活,并且要真正参与进故事里。
  有些人,因为宝葫芦侵占利益、读不懂主人而放弃拥有它;也有些人,想要凭一己之力改造它,让它有用武之地,造福百姓;还有个别人认为,放不放弃不重要,重点在于“人”,拥有宝葫芦的人品质如何,决定了宝葫芦的命运。
  如何设计阅读支架、运用阅读策略以实现语文课堂上思维的提升,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天长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酬、誓”等24个字,会写“酬、珍”等25个字,积累“猎物、酬谢”等32个词语;体会意思相同的俗语和成语表达效果的不同。  2.能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把握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明确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激发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经过预习,相信你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词,接下来,老师检验一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聊一个小小的话题。你觉得上语文课该干些什么?  生:动脑思考。  师:动脑思考,每堂课不管是什么课都要动脑思考。  生:要好好读书。  师:要好好读书,语文课就应该书声琅琅。还有吗?  生:进入意境。  师:进入意境,什么叫意境?  (全体学生发笑)  生:(继续解释)比如我们念一首古诗要进入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否则你念出来的古诗就不生动。  师:你说得真好!进入这种画面,找到
【片段一】  教师在黑板上范写“义”。老师的笔顺是这样写的:点、撇、捺……  突然,一个声音响起来:“老师,你写错了。应该是撇、捺、点。”平静的课堂上顿时骚动起来,学生都在等着老师的答复。  老师轻轻“哦”了声,在黑板上却继续写着。  “对,撇、捺、点……”台下窃窃私语声渐渐响起来。  “请同学们拿出课本,端端正正地写两个。注意字的结构。”老师继续指令着。  【片段二】  《少年闰土》课上,教师引
童话有别于诗歌、散文,有着鲜明的情节性、叙事性和形象性。《风娃娃》是一篇童话故事,编排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事通过描写风娃娃热切地帮助人们做好事,结果好心办了坏事,受到人们的责怪而感到伤心,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坏处,让学生懂得“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否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风娃娃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儿童经验、儿童文化的承载。以老子的“复归于婴儿”思想解
中国的汉字是表意文字,表意的汉字是有理据的。几千年过去了,尽管汉字历经了演化和简化,但绝大部分的汉字仍然顽强地维护着自身的表意特点。毋庸置疑,大部分汉字依然是可以进行字理析解的。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识字教学中忽略字理,机械教学,死记硬背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简单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变成了识字教学的主流教法,正如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所说:“我惊奇地发现,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语言的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高級管理者,是学校领导集体的带头人,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现代教育的学习观、人才观、成才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作为一名校长,尤其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基础教育学校的校长,如何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改革,是摆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校长崔建梅面前的首要问题。  找准定位,确立思想  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必须建立在对学校清晰定位的基础上。原瀛海镇第一中心
“这节课我准备得挺充分的,可为什么就是达不到预期效果呢?”“我怎么总是达不成目标呢?”这些问题经常困扰着新任教师。我们的课堂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教师往往不敢忽略任何一个知识点,过于重视面面俱到而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抓不住核心问题,难点得不到有效突破,大费周章备课、授课,却达不到预期效果,往往下课后自己累得一身汗,学生却仍是一脸茫然。这种教学困境的形成主要在于教师备课时搜集的资料太广太杂,不能从学生
教学内容  一组人物小故事(摘自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华人物故事全书》之《科学大家》);人物通讯《永远的怀念》(作者郭曰方,原载于《科技日报》2013.04.27第04版);张爱萍将军悼念邓稼先诗作;《邓稼先》纪录片视频片段;人物评价(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日报》和杨振宁撰文《邓稼先》)。  适用年级:六年级  设计意图  精选文本,引导学生走近人物、体悟人物精神品质。抓住重点事
如题,“低年级的课文陡然加长!怎么教啊?”这就是我在参加教材培训时,二年级老师遇到的最困惑的问题,也是他们最为迫切需要得到的辅导。  问题必须解决。因为问题确实存在。  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课文一下子变化了。除古诗和识字单元之外,统编本二年级上册共编撰了22篇阅读课文,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课文篇幅较长,字数较多。光这个特点便足以让教师感觉茫然,喜欢这些有意思的课文,但是又觉得教起来比较费劲。有教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段落,在交流讨论中进一步明确一段话中关键语句的位置及其作用。  2.认识“蝌、蚪”等6个字,知道“蝌、鲤”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并能用以自主识字学词。  3.根据“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4.正确朗读并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平台  1.活动一:读一读,找规律。  (1)回顾复习,激活“关键语句”的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