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将山东省制造业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用投入产出方法从量化角度对山东省制造业各产业部门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来分析各产业间的相互依存程度以及产业的波及效果,揭示山东省制造业中的主导产业(群),为山东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关联 影响力系数 感应力系数
产业关联波及是国民经济或某一产业部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影响力逐渐消减。波及关联分析包括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
一、影响力系数分析
影响力系数表示某一部门单位最终需求对其他部门的拉动程度。当某一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或小于)1,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一般情况下,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计算公式如下:
数据来源:根据山东省2002年投入产出分析表中计算得出
表1数据是根据山东省统计局出版的2002年投入产出分析表中部门分类的数据换算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其中,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制造业产业部门共有10个,分别是: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气和机械及其器材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影响力系数较大,对其他制造业部门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在当年的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处于战略地位。在需求约束条件下,加快发展这些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部门,可以有效地刺激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在政策的制定上应该给与更多的关注。
纵观山东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所列的16种制造业产业,即使影响力系数低于1,但其数值范围基本在0.99~1.0之间变化,这充分说明制造业对于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高于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平均值,这些部门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具有较大的幅射力,将带动其他有关产业的相应发展,即可通过重点产业带动一般产业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整个山东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感应度系数分析
感应程度表示当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最终使用均增加1个单位时,某一部门由此须提供的全部投入量。当某一部门感应系数大于(小于)1时,表示该部门的感应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即各部门感应程度的平均值)。感应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共有7个,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表明其他产业的发展对这些行业的需求较大,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其中化学工业与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感应度系数雄踞前两位,分别为2.52和3.29,感应度系数越大的部门就越具有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属性,因此,这两个部门对山东经济增长具有非常强的感应强度,同样对山东经济增长有着很强的支撑作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高速发展,这两个部门所受的需求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往往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
三、波及关联交叉分析
表2是根据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大小对制造业产业关联进行的分类。共分4类。根据表1中所示,山东省16制造业产业部门中。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的部门有4个,分别是纺织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这表明.这些部门和其他的部门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不仅对其他部门的感应程度大.同时还是对其他产业部门具有高度的拉动能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部门是其他产品部门的中间消耗原材料的主要供应者。它通过供给推动经济的发展。 进而能够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在生产过程中又要大量消耗其他产品部门生产的产品.通过需求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上述4个部门对山东省整个经济体系具有辐射性、制约性双重性质,是山东省国民经济体系中重要的制造业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位于特殊的地位,同时也是制定产业政策和确定主导产业的重要对象。这一特点提醒我们,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状况进行具体分析。
属于第二类的山东省制造业产业部门包括: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其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部门等部门。这类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和拉动能力大,是山东省国民经济推动的主要力量,具有主导产业的性质,当这类部门发展快速时,能够带动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其感应度系数小,多以最终产品为主。通过上述的分析,则表明该产业与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属性有一定距离,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会对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
属于第三类的制造业部门包括: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部门。这类产业在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产业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中间消耗产品和服务,对其他产业的支持作用较显著,具有基础产业的性质,应优先获得发展,如果忽视这些部门的发展,则会成为经济体系中发展的瓶颈,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
属于第四类的制造业产业包括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造纸印刷机文教用品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等部门。这类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较小,因此其供给推动力小、需求拉动力小,这类产业本身既不易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不容易因其他产业的发展变动而受到影响,是关联效果最低的产业,虽然这类部门的经济带动作用不是很强,但却是山东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全面进步不可缺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2002年山东省投入产出表
[2]赵克杰 刘传哲:我国产业关联分析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党报,2007,(3)
[3]朱洪倩 耿 弘:基于产业关联分析的主导产业(群)选择研究—以浙江制造业为例[J].科研管理,2007,(8)
[4]曹开悦:基于产业关联度的我国产业结构及特征分析[J].财经界,2007,(2)
[5]汪 芳 赵玉林:高技术产业间投入产出的关联分析[J].统计观察,2007,(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关联 影响力系数 感应力系数
产业关联波及是国民经济或某一产业部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影响力逐渐消减。波及关联分析包括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
一、影响力系数分析
影响力系数表示某一部门单位最终需求对其他部门的拉动程度。当某一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或小于)1,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一般情况下,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计算公式如下:
数据来源:根据山东省2002年投入产出分析表中计算得出
表1数据是根据山东省统计局出版的2002年投入产出分析表中部门分类的数据换算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其中,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制造业产业部门共有10个,分别是: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气和机械及其器材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影响力系数较大,对其他制造业部门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在当年的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处于战略地位。在需求约束条件下,加快发展这些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部门,可以有效地刺激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在政策的制定上应该给与更多的关注。
纵观山东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所列的16种制造业产业,即使影响力系数低于1,但其数值范围基本在0.99~1.0之间变化,这充分说明制造业对于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高于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平均值,这些部门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具有较大的幅射力,将带动其他有关产业的相应发展,即可通过重点产业带动一般产业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整个山东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感应度系数分析
感应程度表示当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最终使用均增加1个单位时,某一部门由此须提供的全部投入量。当某一部门感应系数大于(小于)1时,表示该部门的感应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即各部门感应程度的平均值)。感应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共有7个,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表明其他产业的发展对这些行业的需求较大,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其中化学工业与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感应度系数雄踞前两位,分别为2.52和3.29,感应度系数越大的部门就越具有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属性,因此,这两个部门对山东经济增长具有非常强的感应强度,同样对山东经济增长有着很强的支撑作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高速发展,这两个部门所受的需求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往往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
三、波及关联交叉分析
表2是根据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大小对制造业产业关联进行的分类。共分4类。根据表1中所示,山东省16制造业产业部门中。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的部门有4个,分别是纺织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这表明.这些部门和其他的部门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不仅对其他部门的感应程度大.同时还是对其他产业部门具有高度的拉动能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部门是其他产品部门的中间消耗原材料的主要供应者。它通过供给推动经济的发展。 进而能够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在生产过程中又要大量消耗其他产品部门生产的产品.通过需求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上述4个部门对山东省整个经济体系具有辐射性、制约性双重性质,是山东省国民经济体系中重要的制造业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位于特殊的地位,同时也是制定产业政策和确定主导产业的重要对象。这一特点提醒我们,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状况进行具体分析。
属于第二类的山东省制造业产业部门包括: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其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部门等部门。这类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和拉动能力大,是山东省国民经济推动的主要力量,具有主导产业的性质,当这类部门发展快速时,能够带动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其感应度系数小,多以最终产品为主。通过上述的分析,则表明该产业与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属性有一定距离,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会对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
属于第三类的制造业部门包括: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部门。这类产业在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产业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中间消耗产品和服务,对其他产业的支持作用较显著,具有基础产业的性质,应优先获得发展,如果忽视这些部门的发展,则会成为经济体系中发展的瓶颈,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
属于第四类的制造业产业包括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造纸印刷机文教用品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等部门。这类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较小,因此其供给推动力小、需求拉动力小,这类产业本身既不易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不容易因其他产业的发展变动而受到影响,是关联效果最低的产业,虽然这类部门的经济带动作用不是很强,但却是山东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全面进步不可缺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2002年山东省投入产出表
[2]赵克杰 刘传哲:我国产业关联分析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党报,2007,(3)
[3]朱洪倩 耿 弘:基于产业关联分析的主导产业(群)选择研究—以浙江制造业为例[J].科研管理,2007,(8)
[4]曹开悦:基于产业关联度的我国产业结构及特征分析[J].财经界,2007,(2)
[5]汪 芳 赵玉林:高技术产业间投入产出的关联分析[J].统计观察,2007,(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