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强化“主导”、“主体”意识,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具有较高的素质,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教师需要切实树立全新的教学观,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在“导”字上下功夫,才能以发展学生为本,学生的主体性方能得到真正体现。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导 主体
几千年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一些老教师习惯于传统教法,要从“灌输者”转变为“导学者”,已不习惯或力不从心;一些年轻教师不想在“导”字上下功夫,因为导学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干脆随意把课讲下去就完事。更主要的是,升学考试的竞争很激烈,“满堂灌”、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等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应付这种竞争还有一定效用。因此,“传统式”、“应试式”等教学模式还占据课堂,师生之间“主导”、“主体”的角色还不分明,两者的作用不突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还停留在口头上。那么,如何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强化主导、主体意识,使我们的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较高素质?我认为:
一、教师需切实树立全新的教学观
“新”的教学观就是指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思想,这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以学习者为中心,还是以教育者为中心,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分野。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教育者为中心,把学习者放在一个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主体”地位已被剥夺。曾有学生议论:语文课太单调,每篇总是老一套,老师从字、词讲到句、段,从内容结构讲到写作特点,千篇一律,模式刻板。老师讲得越多,我们就越烦,于是干脆不听或者睡觉。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传授式”教学观与“应试式”教学观就是如此。这两种教学观都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教学中,教师授而不创,学生受而不创。教师没有把学生会学当作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把会考试作为终极目标。这种以教育者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教育,耗时多,效率低,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科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不能切实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格乔伊指出:“明天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从一次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背景下,传统教育观已经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走出“传授式”和“应试式”教学观的误区,必须确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教育目标,将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教育,确立创造力培养所需要的教学观。
二、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
这是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学习、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的沉闷局面、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途径之一。
“探究”就是克服思维定式,引导学生探讨思考,质疑问难。课堂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其动力之一是学有所疑,从有疑到解疑,学生的认识就能前进,创新精神就能逐渐培养。我国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学人不疑,是谓大病。唯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那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的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索上来。教师要随时发现并把握教学的时机,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用巧妙的方法质疑设问,让学生放开思路,自己去寻找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通过比较利弊得失,从众多的答案中筛选出最佳的答案来。这将意味着整个教学过程富有启发探究性,充满民主与活跃气氛。
三、教师需在“导”字上下功夫
“导”就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围绕课题大胆想象,“不唯书,不唯上”。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促使学生围绕既定的教育目标,对学生课题或问题情境作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分析,尽可能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如分析课文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去发挥创造想象和联想,把课文中没写到但又有密切关系的内容推想出来,以加深和拓宽对课文中事物、人物、主题或寫作方法的领会。如莫泊桑《项链》的结尾道出项链是假的,小说至此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不但能引导学生对课文更深入地钻研,而且能变被动吸收为主动创造。
以上所言,只是对语文课“主导”、“主体”角色的一点理解而已。教师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角色,才能端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的不良倾向;只有明确了学生的角色,才能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改“呆听、死记、蛮练”为“质疑、奇思、独创”,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德厅.转换教师角色,鼓励学生参教[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10)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导 主体
几千年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一些老教师习惯于传统教法,要从“灌输者”转变为“导学者”,已不习惯或力不从心;一些年轻教师不想在“导”字上下功夫,因为导学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干脆随意把课讲下去就完事。更主要的是,升学考试的竞争很激烈,“满堂灌”、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等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应付这种竞争还有一定效用。因此,“传统式”、“应试式”等教学模式还占据课堂,师生之间“主导”、“主体”的角色还不分明,两者的作用不突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还停留在口头上。那么,如何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强化主导、主体意识,使我们的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较高素质?我认为:
一、教师需切实树立全新的教学观
“新”的教学观就是指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思想,这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以学习者为中心,还是以教育者为中心,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分野。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教育者为中心,把学习者放在一个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主体”地位已被剥夺。曾有学生议论:语文课太单调,每篇总是老一套,老师从字、词讲到句、段,从内容结构讲到写作特点,千篇一律,模式刻板。老师讲得越多,我们就越烦,于是干脆不听或者睡觉。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传授式”教学观与“应试式”教学观就是如此。这两种教学观都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教学中,教师授而不创,学生受而不创。教师没有把学生会学当作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把会考试作为终极目标。这种以教育者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教育,耗时多,效率低,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科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不能切实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格乔伊指出:“明天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从一次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背景下,传统教育观已经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走出“传授式”和“应试式”教学观的误区,必须确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教育目标,将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教育,确立创造力培养所需要的教学观。
二、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
这是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学习、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的沉闷局面、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途径之一。
“探究”就是克服思维定式,引导学生探讨思考,质疑问难。课堂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其动力之一是学有所疑,从有疑到解疑,学生的认识就能前进,创新精神就能逐渐培养。我国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学人不疑,是谓大病。唯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那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的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索上来。教师要随时发现并把握教学的时机,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用巧妙的方法质疑设问,让学生放开思路,自己去寻找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通过比较利弊得失,从众多的答案中筛选出最佳的答案来。这将意味着整个教学过程富有启发探究性,充满民主与活跃气氛。
三、教师需在“导”字上下功夫
“导”就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围绕课题大胆想象,“不唯书,不唯上”。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促使学生围绕既定的教育目标,对学生课题或问题情境作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分析,尽可能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如分析课文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去发挥创造想象和联想,把课文中没写到但又有密切关系的内容推想出来,以加深和拓宽对课文中事物、人物、主题或寫作方法的领会。如莫泊桑《项链》的结尾道出项链是假的,小说至此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不但能引导学生对课文更深入地钻研,而且能变被动吸收为主动创造。
以上所言,只是对语文课“主导”、“主体”角色的一点理解而已。教师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角色,才能端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的不良倾向;只有明确了学生的角色,才能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改“呆听、死记、蛮练”为“质疑、奇思、独创”,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德厅.转换教师角色,鼓励学生参教[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