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yleeDak_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是教育活动和管理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班主任辛勤而科学的教育。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心理健康与否是一个学生是否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因此,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一、坚持人文主义理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每一个学生都有被别人肯定、承认、欣赏的渴望,然而现实当中,我们的评价标准往往只看学习成绩,因而,受到表扬的只是少数学生,致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能适应社会,健康成长,有助于学业成功。
  在正常的教育教学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难免会出现一种心理距离,主要原因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感受及真诚做得不够,因此,缩短师生距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近两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注重以下几点。
  1.深入了解学生
  平时我除了搞好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外,在课间或早读前到学生中间走一走,蹲下去,当他们的朋友,跟他们交谈一些学习之外的话题,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摸清他们的心理需求,便于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2.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教师要把握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并将它渗透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打开心灵的闸门。我从带上一届学生时,就鼓励学生写日记,把它变成师生交流的“场所”,一次次日记就是一次次心声的吐露,也是一次次心理教育过程。它自然成了师生之间的桥梁,起到了调节学生情绪、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从而为学生树立了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正视自己,面对现实,重新自我评价。
  目前对城镇小学生来说,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他(她)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自私、孤僻、独断,等等,特别是大部分孩子是一家几代的掌上明珠,没有经受过一点挫折与考验,一旦遇到一点小挫折就会承受不了,甚至部分同学会从此一蹶不振。班主任要时时注意,如果发现学生有不正常举动,就及时找他们谈心,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寻找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他们在困难与挫折面前重要的是要正视自己,面对现实,面对变化了的“我”,对实际的“我”要有客观的估量,特别是真正认识自己的实力。如面对成绩的相对下降,要帮助他们找出问题,分析原因,要在了解自我、了解现实的基础上,恰当地给予自我的确认。懂得失败并不可怕,把它视为自己求学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使他们不再有思想负担,在挫折面前坚信自己不是弱者,相信自己的潜力,不仅能战胜困难,而且要提高自己战胜困难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并非只有“单刀赴会”才是英雄,寻求帮助是必要的,也是聪明的,更重要的是重新树立信心,勇于前进。
  三、创建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培养集体观念。
  良好的班风,团结的集体,会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轻松自如,心情舒畅。然而和谐的集体是靠大家共同创造的,需要每个人都付出努力。如果等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才进行健康教育,就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等方面,引导学生在集体中不能只凭个人的好恶与人交往,那样无疑就会影响良好班风的形成。因此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就是为学生建设好和谐、平等的集体,让每一个人都主动、热情地投入到集体之中,尽情融入集体,有主人翁之感。当自己与周围的同学发生摩擦时,应本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不要一时感情用事,也不能消极躲避,尽量避免对学生成长不利的因素出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环境中学习。如本班的王某同学,由于父母感情不和,经常无人照顾,完不成作业,性格又孤僻,是个典型的学困生与后进生。我刚接此班时,记得第一次周会课(谈心、找不足),45个学生,有41个学生反映该学生的特点和错误,当时我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突然间我发现有个别同学一声不吭,于是我就乘势引导,指出他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会给班级造成不良影响,给同学们带来麻烦,但他并不是一无是处,还是有能够团结同学的优点的,老师不要求他一下子变得完美无缺,只希望下次周会能有更多同学找不出他的缺点。我进行了反思,感觉自己工作方法有一些问题。于是在以后的周会课上,我让同学们发现自己及别人的闪光点。在班级营造一种氛围:不管同学学习成绩如何,性格如何,家境如何,在这个班集体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任何歧视他人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同学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此后,我经常找这位同学谈心,鼓励他要认真学习,与同学团结友好,这名学生渐渐地有了明显进步。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班主任,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好主要作用,让学生乐于学习,健康向上,成为现代社会的合格的继承人。
其他文献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如何来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传统的基础教学课程可以依赖于考试分数的体现,但是对于专业课程来说,仅仅用分数是完全不能说明问题的,专业课程评价应该是对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验实习课的综合评定,评价的中心应以学生的能力为本。  但是我
一体化教学法是将课堂教学搬到一体化实训室,把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融为一体,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巡回辅导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听、看、做等手法全面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的教学方法。由于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互相配合、灵活运用,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使学生不觉得单调乏味,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其可使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更是极为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正是将来能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专业人才,是有特色、有实力、有潜力的专业之一。本专业从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及人的成长发展基本规律出发,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水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修养的幼儿教师、基层幼教工作者。钢琴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技能必修课,音乐理论与键
1.关于元认知的内涵及其培养的意义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于1976年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指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指人们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具体来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元认知知识,即人们关于认知个体、认知任务和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三是元认
现阶段世界各国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呈现多样化。欧美各国强调“主题探究学习”、“应用学习”(applied learning)和“设计学习”(project learning);日本强调“综合学习”;我国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尽管所提倡的名称有所不同,其精神实质却是相似的,都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小组合作学习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仅仅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这就涉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合作学习作为课改中的一个鲜活的学习方式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无效的、低效的合作学习,费时费力;有效的合作学习,让教学功能由接受灌输知识变为探究合作求得新知。  在传统教学理论中,我们很少关注和涉及合作问题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把合作的观念引进教学系统,是对传统教学系统的一次革命,它符合时
仅仅把几十个学生安排在一个班级里,并不能自然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良好的班集体。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就必须在运用教育智慧的同时,付出艰苦的努力。在多年的班级管理教育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在建设良好班集体的过程中,“目标”、“制度”、“队伍”、“氛围”四要素缺一不可。  一、以生为本,确立具体明确的班级目标  目标是班集体奋斗的方向和动力。每个学期班主任都必须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及班级实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