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无抗性强的品种,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若防治不力,将会对水稻生产有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粮食安全。
1.稻瘟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度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籼型品种一般优于粳型品种。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目前种植的水稻品种大部分抗病性较差,由于种植的时间较长,种植的品种单一,品种退化严重,加之稻瘟病的生理小种种群已发生变化,弱势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容易造成稻瘟病流行。
2.稻瘟病传播菌原
稻瘟病是由稻梨孢菌,有性世代侵染所致,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丛梗孢科、梨孢霉属,病原菌形态有菌丝、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附着孢。菌丝分隔,初无色,后变褐色,寄生于寄主细胞组织内。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顶端钝尖,基部钝圆,并有脚胞,无色或淡褐色。
3.稻瘟病防治措施
3.1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
各地可根据当地生育期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最好不要种植单一品种,可以用2-3个抗病品种搭配种植或轮换种植。
3.2种子处理
将预浸12小时后的谷种在2%福尔马林液中浸3小时或500倍液的强氯精溶液中浸种12小时后,取出用清水洗净再浸种。通过种子后,基本上无苗瘟发生。
3.3浸秧带药移栽
药剂浸秧和药剂喷秧带药移栽,是目前预防稻瘟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措施,具有良好效果。用25%三环唑750倍或75%丰登2000倍液中浸秧一分钟,捞起来再堆闷半小时后移栽。也可在移栽前1-2天用25%三环唑或75%丰登喷秧。在水稻移栽后7-10天,75%三环唑1000倍喷秧2次,通过带药移栽能推迟发病20-30天,减轻发病。
3.4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管水目的在于既改善栽培环境,控制病菌的繁殖与侵染,又促使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从而获得高产、稳产。
3.5合理施肥
一般应当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硅肥、草木灰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后期看苗、看天、看田巧施肥。绿肥施用量每亩不超过3000斤,并适量用石灰腐烂,中和酸性,避免后期氮肥过多,冷浸田注意增施磷肥。氮肥应当分次施肥,防止生长阶段中氮肥过多,叶片嫩绿,抗病力下降,发生稻瘟病。
3.6合理密植
行条栽,宽行窄窝, 亩栽1.8-2万窝,也可实行三围强化栽培,亩植0.6万窝,窝栽3苗,等边三角形栽植,抛秧应留好大行,采取东西行向, 栽小苗,避免栽老秧、病秧。
3.7水肥管理
应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开设明沟暗渠,降低地下水位,合理排灌,以水调肥,促控结合,掌握水稻黄黑变化规律满足水稻各生育期的需要。一般保水回青后,应在分蘖期浅灌,够苗后排水晒田,养活无效分蘖,使稻叶迅速落黄,复水后保持干干湿湿,可控制田间小气候,并使稻体内可溶性氮化物减少,促进根系纵深生长,增加吸收营养和硅酸盐,增强抗病性。
3.8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从苗期开始都要对稻瘟病加强监测,重点应放在常发区,沿江沿河两岸,低洼潮湿地带。各地农技推广人员,村、组干部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检查监测,广泛宣传,要让广大农户能够认识稻瘟病,发动群众进行普查,一旦发现病株和发病中心团,要立即组织用药防治,控制病害蔓延。
3.9药剂防治
(1)控制叶瘟。一旦发生叶瘟,应立即施药防治,用75%三环唑进行防治,药剂要选用内吸性强、毒性低的新型农药。亩用75%三环唑40克兑水60公斤进行喷雾。施药一次能有效地控制病团的蔓延,施药两次,就能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出现叶瘟后不用药,一周后秧苗全部死亡,水稻无收。
(2)穗颈瘟预防。
防治重点是易感病品种、常发病区、高氮肥田、叶瘟发生较重的田块和相邻稻田,防治适期在水稻孕穗末期(破口初期或抽穗前7天),此时水稻的抗病性最弱,应普遍施药预防,在齐穗期再施药一次,可兼治谷粒瘟。药剂每亩每次可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g、75%比艳可湿性粉剂375g或40%稻瘟灵浮油100ml,兑水60公斤喷雾。在水稻分蘖期和破口初期分别两次喷药,在三环唑施药后约2周内使完全伸展的稻叶几乎不受新的感染,而且也可使新长出的叶得到保护,一般防治效果为:叶瘟95.7%,穗颈瘟91.4%,可较对照增产23.9%,扣除防治区茎数增加9.1%的增产因素后,防治区可较对照纯增产14.8%。
(3)药械及喷液量。
弥雾机喷雾喷液量8~10升/亩,飞机喷洒喷液量1.7~2.0升/亩。喷药时可在药液中加入植物油型或有机硅助剂,以增加药液的粘着性和覆盖面提高药效。飞机航化一般每次安排7天,每架飞机每天航化面积大约在1.5万亩左右,总航化面积在10万亩以下,其它面积一律安排地面弥雾机作业,确保在最佳防控时间施药。
1.稻瘟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度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籼型品种一般优于粳型品种。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目前种植的水稻品种大部分抗病性较差,由于种植的时间较长,种植的品种单一,品种退化严重,加之稻瘟病的生理小种种群已发生变化,弱势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容易造成稻瘟病流行。
2.稻瘟病传播菌原
稻瘟病是由稻梨孢菌,有性世代侵染所致,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丛梗孢科、梨孢霉属,病原菌形态有菌丝、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附着孢。菌丝分隔,初无色,后变褐色,寄生于寄主细胞组织内。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顶端钝尖,基部钝圆,并有脚胞,无色或淡褐色。
3.稻瘟病防治措施
3.1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
各地可根据当地生育期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最好不要种植单一品种,可以用2-3个抗病品种搭配种植或轮换种植。
3.2种子处理
将预浸12小时后的谷种在2%福尔马林液中浸3小时或500倍液的强氯精溶液中浸种12小时后,取出用清水洗净再浸种。通过种子后,基本上无苗瘟发生。
3.3浸秧带药移栽
药剂浸秧和药剂喷秧带药移栽,是目前预防稻瘟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措施,具有良好效果。用25%三环唑750倍或75%丰登2000倍液中浸秧一分钟,捞起来再堆闷半小时后移栽。也可在移栽前1-2天用25%三环唑或75%丰登喷秧。在水稻移栽后7-10天,75%三环唑1000倍喷秧2次,通过带药移栽能推迟发病20-30天,减轻发病。
3.4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管水目的在于既改善栽培环境,控制病菌的繁殖与侵染,又促使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从而获得高产、稳产。
3.5合理施肥
一般应当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硅肥、草木灰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后期看苗、看天、看田巧施肥。绿肥施用量每亩不超过3000斤,并适量用石灰腐烂,中和酸性,避免后期氮肥过多,冷浸田注意增施磷肥。氮肥应当分次施肥,防止生长阶段中氮肥过多,叶片嫩绿,抗病力下降,发生稻瘟病。
3.6合理密植
行条栽,宽行窄窝, 亩栽1.8-2万窝,也可实行三围强化栽培,亩植0.6万窝,窝栽3苗,等边三角形栽植,抛秧应留好大行,采取东西行向, 栽小苗,避免栽老秧、病秧。
3.7水肥管理
应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开设明沟暗渠,降低地下水位,合理排灌,以水调肥,促控结合,掌握水稻黄黑变化规律满足水稻各生育期的需要。一般保水回青后,应在分蘖期浅灌,够苗后排水晒田,养活无效分蘖,使稻叶迅速落黄,复水后保持干干湿湿,可控制田间小气候,并使稻体内可溶性氮化物减少,促进根系纵深生长,增加吸收营养和硅酸盐,增强抗病性。
3.8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从苗期开始都要对稻瘟病加强监测,重点应放在常发区,沿江沿河两岸,低洼潮湿地带。各地农技推广人员,村、组干部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检查监测,广泛宣传,要让广大农户能够认识稻瘟病,发动群众进行普查,一旦发现病株和发病中心团,要立即组织用药防治,控制病害蔓延。
3.9药剂防治
(1)控制叶瘟。一旦发生叶瘟,应立即施药防治,用75%三环唑进行防治,药剂要选用内吸性强、毒性低的新型农药。亩用75%三环唑40克兑水60公斤进行喷雾。施药一次能有效地控制病团的蔓延,施药两次,就能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出现叶瘟后不用药,一周后秧苗全部死亡,水稻无收。
(2)穗颈瘟预防。
防治重点是易感病品种、常发病区、高氮肥田、叶瘟发生较重的田块和相邻稻田,防治适期在水稻孕穗末期(破口初期或抽穗前7天),此时水稻的抗病性最弱,应普遍施药预防,在齐穗期再施药一次,可兼治谷粒瘟。药剂每亩每次可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g、75%比艳可湿性粉剂375g或40%稻瘟灵浮油100ml,兑水60公斤喷雾。在水稻分蘖期和破口初期分别两次喷药,在三环唑施药后约2周内使完全伸展的稻叶几乎不受新的感染,而且也可使新长出的叶得到保护,一般防治效果为:叶瘟95.7%,穗颈瘟91.4%,可较对照增产23.9%,扣除防治区茎数增加9.1%的增产因素后,防治区可较对照纯增产14.8%。
(3)药械及喷液量。
弥雾机喷雾喷液量8~10升/亩,飞机喷洒喷液量1.7~2.0升/亩。喷药时可在药液中加入植物油型或有机硅助剂,以增加药液的粘着性和覆盖面提高药效。飞机航化一般每次安排7天,每架飞机每天航化面积大约在1.5万亩左右,总航化面积在10万亩以下,其它面积一律安排地面弥雾机作业,确保在最佳防控时间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