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发挥一线教师的群体智慧和优势,将他们的先进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思路和网页设计技能,通过动态网站制作平台,有机地与现代教育网资源、校本资源、因特网资源、自制资源融于一体,建成使用方便、更新快捷、理念先进、学科齐全、课题完整的新课程标准下的“寿光特色”动态网络课程资源库,研究构建基于网络课程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提出了《基于数据库结构的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课题,全市有25所学校参加了此课题的实验研究。
课题研究的基础
1,现代化的教育宽带城域网等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设施的配备,为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全市教师每人一台计算机,学生用机比达到了15:1,大屏幕投影1800多套,拥有于2001年4月投资6000万元建成的寿光教育宽带城域网,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全部链接了寿光教育平台——现代教育网,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户户通”。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开发建设新课程标准下的动态网络课程资源库提供了有力保障。每年暑假,市教育局都组织为期一个月的教师封闭式集中培训,培训分四期,参训教师每年达到8000人,涉及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教材培训、网络管理、网页制作等内容,使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业务能力、信息素质都大大提高。
3,教学课件式本地资源的开发,为制作动态网络课程资源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教育城域网建设与应用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购买包括科利华、K12、龙教、人教社、东师理想五家的成品资源库,容量达1000G;二是组织以一线教师为主的有关人员自行开发教学课件、积件等本地资源,容量达200G。对于开发本地资源,我们主要通过三条途径来实现:一是从2002年初至2005年,进行了省级重点课题《新课程标准的网络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的实验与研究工作,先后有19所中小学的70多个静态网络资源获山东省一、二等奖,成为网络资源中的精品;二是2003年7月至2005年初,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了新课程标准下的静态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制作活动,完成网络资源制作600多件;三是每年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组织的课件制作大赛都会评选出优秀课件200余件。
4,全市教育教学资源面临的问题,迫切需要开发建设新课程标准下的动态网络课程资源库。寿光现代教育城域网上的丰富教学资源,可以说为广大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这些资源用于教学却收效甚微。原因在于:(1)成品资源库内容滞后,生命力不强。(2)教师自制资源,进行单兵作战,费时费力,效果不佳。(3)因特网资源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如大海捞针,难保实效。(4)静态网页修改不方便,无法对内容进行检索。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标准、现代教与学理论等,我们确定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为: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准绳,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以优化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为主线,从教与学的需求分析人手,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途径,重点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建设一套网络环境下有本地特色、符合教育规律的新教材体系,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与实施搭建一个优化教学环境的动态式支撑平台。
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的是实现寿光市所有学科学段的每一节新授课全部建成网络课程,最终建成学科齐全、功能强大、使用便捷、丰富实用且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态网络课程资源库,并大面积应用于课堂教学。
具体目标:(1)开发出建设网络课程用的两个动态网站制作平台,保证平台数据库应用安全。(2)开发建设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动态网络课程资源库。(3)研究探讨网络课程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新型模式以及先进教育教学规律。(4)探索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使用和更新的新机制。(5)探索构建基于网络课程环境下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新模式。
课题研究方法
1,统一研究规划:全市成立市级课题组,每校成立一个学校课题组。课题计划、课题活动等以市课题组为主、校课题组为辅。实验学校学科研究组遵照市课题组的要求制订各开发阶段学科研究计划,按市评审要求定期制作网络课程并参加评审,定期集中进行研讨交流活动,相互观摩,不断提高网络课程开发设计和应用网络课程授课的水平。
2,分工协作开发:市课题组统一分配开发任务,各学校学科研究组要根据自己制定的研究计划,具体商定开发内容,分工落实开发任务,学校内、学校间、教师间通过现代教育网相互协作、及时交流、及时研究探讨,共同提高。
3,统一平台开发与应用:市课题组负责开发制作网络课程用的动态网站建设平台和网络课程管理平台,将开发制作的网络课程精品及时统一到这一个平台上,各学校、广大教师通过注册共享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应用研究。
4,综合进行评价:依据网络课程评选标准和应用效果,评审团成员对网络课程进行综合评价,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不足。
5,加工修改完善:在评价的基础上,对网络课程进行加工修改,再进行开发和应用研究,形成共建共享的网络课程建设体制,逐步完善动态网络课程资源库。
6,课堂教学应用:将制作的网络课程应用于课堂教学,探索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规律、新模式、新课型。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此课题自2007年3月立项至今,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将学科课题开发成动态网络课程。到目前,已开发四期网课1356节,收到应用网课进行课堂教学录像案例120多节。
制作网络课程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指导意见、学习指导意见撰写不规范,媒体与教学内容结合点少。(2)网课中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少,且各种素材应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3)文章页面文字格式不正确或页面不美观。(4)视频、音频要转化为通用格式,保证运行流畅,控制自如等。
解决的办法是:(1)每半年组织一次网络课程评选,包括初评和复评,初评时评委写出反馈单,一份交市课题组,一份交参评网络课程制作者,复评时结合反馈单进行二次评选,过关者为优秀网络课程。(2)网络课程制作成绩纳入各单位年终综合评估,每年评选出先进单位、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下阶段研究计划
1,再用一年时间,开发出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学科所有课题的网课,全部上传现代教育网网络课程管理平台。
2,深入基层实验学校听评课,指导广大教师运用网络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每学期开展一次应用网络课程进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和评选活动,选拔优秀课例上挂现代教育网,交流促进,研究探索出基于网络课程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3,深入开展网络课程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将先进教育教学规律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组织一线实验教师撰写出多篇有独到见解的论文、研究报告。
4,选拔精品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结集。
课题研究的基础
1,现代化的教育宽带城域网等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设施的配备,为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全市教师每人一台计算机,学生用机比达到了15:1,大屏幕投影1800多套,拥有于2001年4月投资6000万元建成的寿光教育宽带城域网,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全部链接了寿光教育平台——现代教育网,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户户通”。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开发建设新课程标准下的动态网络课程资源库提供了有力保障。每年暑假,市教育局都组织为期一个月的教师封闭式集中培训,培训分四期,参训教师每年达到8000人,涉及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教材培训、网络管理、网页制作等内容,使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业务能力、信息素质都大大提高。
3,教学课件式本地资源的开发,为制作动态网络课程资源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教育城域网建设与应用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购买包括科利华、K12、龙教、人教社、东师理想五家的成品资源库,容量达1000G;二是组织以一线教师为主的有关人员自行开发教学课件、积件等本地资源,容量达200G。对于开发本地资源,我们主要通过三条途径来实现:一是从2002年初至2005年,进行了省级重点课题《新课程标准的网络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的实验与研究工作,先后有19所中小学的70多个静态网络资源获山东省一、二等奖,成为网络资源中的精品;二是2003年7月至2005年初,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了新课程标准下的静态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制作活动,完成网络资源制作600多件;三是每年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组织的课件制作大赛都会评选出优秀课件200余件。
4,全市教育教学资源面临的问题,迫切需要开发建设新课程标准下的动态网络课程资源库。寿光现代教育城域网上的丰富教学资源,可以说为广大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这些资源用于教学却收效甚微。原因在于:(1)成品资源库内容滞后,生命力不强。(2)教师自制资源,进行单兵作战,费时费力,效果不佳。(3)因特网资源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如大海捞针,难保实效。(4)静态网页修改不方便,无法对内容进行检索。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标准、现代教与学理论等,我们确定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为: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准绳,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以优化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为主线,从教与学的需求分析人手,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途径,重点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建设一套网络环境下有本地特色、符合教育规律的新教材体系,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与实施搭建一个优化教学环境的动态式支撑平台。
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的是实现寿光市所有学科学段的每一节新授课全部建成网络课程,最终建成学科齐全、功能强大、使用便捷、丰富实用且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态网络课程资源库,并大面积应用于课堂教学。
具体目标:(1)开发出建设网络课程用的两个动态网站制作平台,保证平台数据库应用安全。(2)开发建设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动态网络课程资源库。(3)研究探讨网络课程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新型模式以及先进教育教学规律。(4)探索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使用和更新的新机制。(5)探索构建基于网络课程环境下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新模式。
课题研究方法
1,统一研究规划:全市成立市级课题组,每校成立一个学校课题组。课题计划、课题活动等以市课题组为主、校课题组为辅。实验学校学科研究组遵照市课题组的要求制订各开发阶段学科研究计划,按市评审要求定期制作网络课程并参加评审,定期集中进行研讨交流活动,相互观摩,不断提高网络课程开发设计和应用网络课程授课的水平。
2,分工协作开发:市课题组统一分配开发任务,各学校学科研究组要根据自己制定的研究计划,具体商定开发内容,分工落实开发任务,学校内、学校间、教师间通过现代教育网相互协作、及时交流、及时研究探讨,共同提高。
3,统一平台开发与应用:市课题组负责开发制作网络课程用的动态网站建设平台和网络课程管理平台,将开发制作的网络课程精品及时统一到这一个平台上,各学校、广大教师通过注册共享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应用研究。
4,综合进行评价:依据网络课程评选标准和应用效果,评审团成员对网络课程进行综合评价,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不足。
5,加工修改完善:在评价的基础上,对网络课程进行加工修改,再进行开发和应用研究,形成共建共享的网络课程建设体制,逐步完善动态网络课程资源库。
6,课堂教学应用:将制作的网络课程应用于课堂教学,探索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规律、新模式、新课型。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此课题自2007年3月立项至今,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将学科课题开发成动态网络课程。到目前,已开发四期网课1356节,收到应用网课进行课堂教学录像案例120多节。
制作网络课程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指导意见、学习指导意见撰写不规范,媒体与教学内容结合点少。(2)网课中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少,且各种素材应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3)文章页面文字格式不正确或页面不美观。(4)视频、音频要转化为通用格式,保证运行流畅,控制自如等。
解决的办法是:(1)每半年组织一次网络课程评选,包括初评和复评,初评时评委写出反馈单,一份交市课题组,一份交参评网络课程制作者,复评时结合反馈单进行二次评选,过关者为优秀网络课程。(2)网络课程制作成绩纳入各单位年终综合评估,每年评选出先进单位、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下阶段研究计划
1,再用一年时间,开发出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学科所有课题的网课,全部上传现代教育网网络课程管理平台。
2,深入基层实验学校听评课,指导广大教师运用网络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每学期开展一次应用网络课程进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和评选活动,选拔优秀课例上挂现代教育网,交流促进,研究探索出基于网络课程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3,深入开展网络课程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将先进教育教学规律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组织一线实验教师撰写出多篇有独到见解的论文、研究报告。
4,选拔精品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