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样、溃疡性、糜烂性、大疱性、红斑性、药物性龟头炎――固定性药疹的一种临床表现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fg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定性药疹是服用某种药物后,在一定部位屡次复发的药疹―是一种特殊型的药疹。可于服药几小时后发生,停药后,其消退的迅速或缓慢是根据临床症状或组织损害的程度而定。通常是红斑消退较迅速,而糜烂或溃疡消退则较缓慢。红斑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而溃疡则遗留疤痕。固定性药疹初起时大小约如小钱币大或更大些的紫红色斑疹,境界明显,屡次复发可变为灰紫色,红斑有时变为大疱或糜烂,在粘膜及外阴部位可直接形成糜烂。据文献报道:固定性药疹也可发生荨麻疹样或疱疹样的损害,其损害多为一个或数个并存,而发生多个损害是罕见的。

其他文献
作者报导1例慢性皮肤粘膜串珠菌病患者,对所有的局部疗法效果皆差,应用转移因子(TF)治疗3次,在每次治疗之后均有暂时的临床进步。在应用转移因子治疗前后,进行了大量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的免疫功能试验。并对转移因子对此例的可能作用方式进行了讨论。
期刊
本文研究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天疱疮的远期效果。共观察144例(其中寻常型127,落叶型5,增殖型2,脂溢型10),男57,女87,年龄19~77岁,大多数40~60岁。112例一开始即用冲击剂量(强的松龙50~60毫克/口),32例用20~30毫克/日,大多数患者并用丙种球蛋白、维生素类及合成代谢的激素等,少数并用氨甲蝶呤。
目前类固醇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在各科广泛地成用,对某些疾病有显著效果的同时,副作用也很多,有时甚至引起严重的后果.在这些激素副作用中,偶有引起脂膜炎的报告,Smith等(1956)首先报告,其后Spagnuolo等(1961)报告4例,命名为类固醇激素后脂膜炎.本文作者报告了一例皮肌炎病人,在应用激素治疗期间先后发生了各种副作用,如激素性糖尿、口腔白色串珠菌病、带状疱疹、急性肺炎、胃溃疡、骨质疏松
期刊
近来已在体外建立了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LMIT)方法来测定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反应。作者讨论了在麻风病人及其接触者和非接触者中所进行的这两种试验和观察,探讨麻风无症状(又称临床下)感染的问题,并试图揭示LTT和LMIT作为麻风流行病学试验工具的可能性。
期刊
过去几年,在许多蛋白异常血症状态(如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on氏巨球蛋白血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发现血小板功能有缺陷,并且认为在这些疾病中血小板功能的一些缺陷系由于血中异常蛋白积蓄的结果。
麻风病神经系统的病理研究较多,但对半月神经节的报告较少。本文对25例麻风(瘤型20例;结核样型5例)尸检标本的半月神经节的病理作了观察并与皮肤及其它内脏组织做了查菌对比,对其中14例(L10;T4)的半月神经节做了仔细检查,左右二侧大致相同,概括如下: 1.两型半月神经节内均有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并有局灶性小圆细胞浸润。2.瘤型神经节细胞可见有局限性或全面性的空泡变性、萎缩或肿大等退行性变。
期刊
皮损内类固醇注射是常用的治疗方法。早在1950年采用溶解度低的制剂强的松龙、去炎松、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之前,已经应用了醋酸可的松和醋酸氢化可的松混悬液。目前最常用的糖皮质类固醇混悬液是去炎松(TA),虽然近来已经采用了六缩丙酮去炎松(Triamcinolone hexacetonide TH)这些溶解度低的类固醇制剂在注射部位吸收很慢,提供了一种贮存(Depot)疗法。使用治疗剂量,不引起全身作用
银屑病组织学的特点是显著的表皮过度增生,动力学研究显示表皮的更新率加速,细胞周期时间缩短.这种加快了的增生活性,引起许多局部应用细胞抑制药的试验.应用这类药品可以使皮损消退,可是种种副作用限制了它的应用.在1959年,VanScott及Reinertson用银屑病皮肤来试验各种药物局部抗丝状分裂的活性,其中包括秋水仙硷.
在砜类药应用之前,印度等国也曾用过大枫子内服及外涂治疗麻风病,由于引起呕吐等胃肠反应,以后即改用大枫子油注射。Diyakar Ojba曾用古代记载治疗“Kustha”(主要是指麻风病,还夹杂其他一些皮肤病)的草药治疗麻风病,作临床筛选。分别报告三种单味草药疗法的治疗效果。
期刊
作者首次在热带(斯里兰卡)一个总医院皮肤科观察并分析了18例Sweet氏综合征(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白细胞增多性皮病),此前仅有25例报告.本病占该院皮科初诊病例的4‰.发生于该地区最冷及干燥的季节.除1例外均为女性.年龄在3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岁.所有病例在发疹前2~7天曾患其他疾病或有受伤史,如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流感样症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