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育情感世界打开一扇窗--以近代乡村塾师刘绍宽为例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世界是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随着学界对人类情感及感性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世界的情感研究也应时而生。在中国近代教育大变革时期,乡村塾师的教育情感经历了一个起伏、冲突和变化的过程,这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教育情感影响教育行为的取向和方式,是教育信仰的有力支撑,体现教师个体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还体现教育情感本身所具有的时间性、空间性、层次性和超越性。从教育情感的视角切入教育转型时期乡村塾师的研究,为探析近代史上教师的情感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将成为人们探索"教育情感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肇源于19世纪美国的"门罗主义",在近代的跨国传播之中基本上被用于"超国家"的区域空间乃至全球空间,然而在近代中国却被广泛转用于"次国家"的省域,生长出了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舆论环境下,清末的旅日中国精英为"门罗主义"找到了一个具有感染力的句式:"××是××人的××",后者成为"门罗主义"在近代中国得以被运用到超国家、国家和省域各个层面的"中介环节",进而催生出一种反满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辛亥革命后碎片化的政
在中国儿童文学领域"重提"跨学科实践,旨在于文学发展的内源性和时代演进的外源性同构的基石上,从学科界分的角度重审其概念的本体意涵,探寻跨学科拓展的知识学依据。中国儿童文学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还是一个结构与关系的概念。这种概念与学科的特殊性内在地驱动了学科互涉的转向。总体而言,中国儿童文学的跨学科拓展路径包含了内部"贯通"与外部"联动"两个层级。在世界儿童文学与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将这种跨学科实践纳入系统论的视野,超越"纯文学本质主义"与"非文学工具主义"的理论偏狭,在坚守学科
佛教进入中国城市后,对城市景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在景观的高度和时间节律方面,金刹与灵台比高,金铎与钟鼓竞鸣,改变了中国城市原有的景观特征。这一现象在北魏首都洛阳表现得尤为突出。灵太后胡充华将佛教建筑景观,尤其是将佛塔高度的象征意义完全政治化-佛塔的高度即是权力的高度,因此,洛阳城内最高的永宁寺塔,作为转轮圣王的象征,其供养者非灵太后莫属。其次,无论城里城外,佛塔的高低,都按供养人的政治权力等级,从高到低排列。其三,拥有最高权力的灵太后,其供养所立的佛塔,占据洛阳最具象征性的城内、城南和城东空间。儒家特别
在鲁迅小说中《肥皂》引起的争议是最多的。近年来学者从女性本位、心理分析、话语结构或多重象征意蕴等角度重读这篇小说,释放出多元读解的可能。本文从商品的视角解读《肥皂》,指出整篇小说描写一块洋肥皂在一个旧式家庭中所掀起的"茶壶里的风暴",表明四铭作为旧阶级成员,一面大讲仁义道德反对新事物,一面不自觉被肥皂和小家庭所蕴含的社会"进化"过程所形塑,意味着作者对都市经济秩序、个人物欲赋予某种理性且不乏包容的思考。这样的主题标志着鲁迅小说创作的某种转折,他从"国民性"整体批判转向对城市生活与家庭结构的观察
1.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研究3.教育促进共同富裕机制研究4.教育强国战略国际比较研究5.人口变动引发教育资源调整研究6.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科教融合研究7.世界教育中心形成与变迁研究.
期刊
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要求教育公平发挥新功能,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与合作作出更大的贡献,教育公平需要升级换代,成为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新时代教育公平的新功能要求优化教育公平的研究问题域,把教育结果公平、教育的差异性公平、学前教育公平作为推进教育公平的新重点,把英才教育和国际教育公平作为新增点,并强化和细化教育公平的影响因素研究。有效推进教育公平,需要充实和完善政策工具箱,改变政府过去主要使用行政性工具的做法,把经济性工具和社会性工具纳入,同时选择
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近代中国银行业中的领券发行制度在方式与作用方面都出现了一些变化。在领券准备的成分上,部分准备金制发展为完全准备金制且成为惯例;在领券使用的方式上,银行业内出现发行准备库制,还推行联行领用方式;在领券资格和政策上,大型发行银行偶也有允许拥有发行权的商业银行向其领用,且在法币政策推行的过程中,协力推进,允许银钱行号乃至商号个人向法币发行行领券使用。受经济大环境变化的影响,领券发行制度被不断利用和改造,成为推广发行银行钞券使用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对2019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文章来源较为广泛,在被全文转载的文章中,其源杂志所占篇目较多的依次为《教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教育研究与实验》等。从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性质看,高等学校仍然处于绝对主体地位。教育学研究的热点集中于教育学科学化的理论探究、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突破与关键举措、现代教育财政制度建设与教育效益的实证分析、德育的多元化、全方位研究、课程论的基础论题研究与教学论的新进展、信息技术重塑教育生态的核心旨趣与发展图景研究、教师专业学习研究
21世纪以来,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发展逐渐从"理论牵引"转向了"实践驱动",对新品格教育的质疑和批评日渐激烈,对道德发展的非理性因素更趋关注,更加注重道德教育的问题导向、项目拉动、分类施策,形成三条发展进路。第一条进路是从道德认知到情感能力培养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饱受质疑,道德教育立足点从道德认知转向情感培养,兴起了侧重学生情感发展的"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第二条进路是从消极惩罚到积极行为支持的发展,将道德教育的着力点从结果式消极惩罚转向预防式的积极行为支持,侧重帮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将带来教育的深刻变革,但也伴随着具有隐蔽性、诱惑性的伦理风险,包括人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学习效果控制、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社会竞争和教育公平等多个方面。潜在的伦理风险需要"回归原点"的教育预防和规避。回归原点就是回到教育的本土性和本体性",本土"强调教育要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制度、人民生活实际;"本体"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和坚持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本体论上强调性命之学,价值论上重视德性伦理,认识论上强调心的作用,方法论上重视体悟,这是建构智能时代教育伦理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