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尊严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c_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先生在神志清楚的最后一刻,用手指在张太太的手心写下“Dignity”(尊严),表达他最后的诉求。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话充满了人们对生命的朴实的向往,对生存的执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应该放弃生命,放弃希望,这是我们传统教育所一贯秉承的。但是,如果到了癌症晚期,选择花钱、受罪,多活几天,还是坦然接受命运,顺其自然而死,就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断在拷问着患者、患者家属和医生们。
  选择当医生,经过的第一道考验,就是面对死亡。只有面对死亡、“经历”死亡,才能理解死亡、战胜死亡。
  十多年年前,我还是一个高年资住院医师,高先生是我在那一阶段主管的一位患者,虽然已过了十多年,但与他断断续续相处的一年时间,给我留下了无法抹去的记忆。
  张先生的家庭条件非常好,他本人受教育程度也高,是海归博士,在一家外企做高管,事业有成。张太太是一位知性美女,而且异常温柔。他们非常有礼貌,和医生护士沟通无障碍。可惜天妒英才,张先生在40岁的黄金年龄罹患肝癌,而且发现时已失去手术机会。他们的选择是不惜一切代价,寻找一切可能的方法治疗。
  最初的肝动脉导管化疗是有效的,肿瘤在CT片上的显影明显缩小。在化疗的间隙,他甚至可以重返工作岗位。我甚至想,难道说专家判断只能活3~6个月的患者,在我手中创造了奇迹?
  然而好景不长,开始治疗大约8个月的时候,张先生又得了急性心肌梗死。虽然经过急诊球囊扩张加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没有留下什么严重的后遗症,但张先生的情绪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感到委屈和不甘,质问老天为何如此不公,让他一个人承受那么多磨难。
  任何励志的劝说此时对他都是苍白多余的。有时看到张太太独自一人在走廊里抹眼泪的背影,有时听到他们在病房里争吵。我很想走过去劝慰他们几句。但当时还很年轻的我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日子就这样在无奈中过去了一个月,我最不想看到的情况发生了:肝癌,肺转移。每一周复查胸片时,转移灶都在增加。在后续治疗问题上,张先生夫妇和张先生的家族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张先生的意见是放弃放、化疗、放弃临终有创抢救,顺其自然,最好能回家待几天。深爱丈夫的张太太支持张先生,再说她已再见不得他受罪。而张先生的家族却坚持努力到最后一分钟。迫于家族舆论的压力,张太太最终妥协,同意给张先生上呼吸机。
  上呼吸机以后,张先生从昏迷中醒来,睁开迷茫而空洞的眼睛。当他完全清醒和知道发生了什么之后,眼神中透出的是绝望,对,是绝望和哀伤,还有一丝暴虐。他开始不配合治疗,拼尽全力反抗,扭动挣扎。为了避免他伤到自己,我们必须对他的四肢进行约束。他虽然已经很是瘦弱,但还是让我们几个小女生费了一番力气。终于都约束好了。大颗大颗的眼泪从他眼中滑落。虽然加了衬垫,约束带还是在他的四肢累出了红印。他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
  一个月以后,张先生出现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腹水。这时他已经完全不是原来的模样。全身严重水肿,多脏器功能不全;皮肤多处淤青破溃;褥疮。一走进那个单间,肝臭和褥疮感染的恶臭扑面而来。
  张先生的父母和姐姐每次来都会提一大堆质疑。最后和张太太大吵一架。而张太太已经哭得没有了眼泪。又熬过了两周,张先生终于灯枯油尽,撒手人寰。回想一年前那个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海归博士,怎么也不能和床上的那一堆“人形”联系在一起。
  后来听说张太太办完丈夫的后事后自杀了。她在遗书中写道:张先生在神志清楚的最后一刻,用手指在她的手心写下“Dignity”(尊严)。她很后悔由于她的软弱,使丈夫丧失了最后的尊严。她选择了“以死谢罪”。其实那时的她已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只不过被忽略了。
  两条美丽的生命就这样没有尊严地离开了。
  虽然那间病房被彻底消毒,但好久以后,每进那间病房,我都会闻到那股气味。别人都说没有了,但我依然能闻到。
  无独有偶。两年以后,我的一位好朋友的父亲也得了肝癌,只有55岁。拿到他的CT片子,我差点虚脱,竟然跟张先生后期的一张一模一样。连忙又照了肺部CT,果然已肺转移了。我跟好友讲了张先生一家的故事。她们一家经过了多方咨询又开了家庭会议。3个月后,好友的父亲在家中听着音乐在睡眠中走完了他的人生路程。我去参加遗体告别,看到好友的父亲只是瘦了,面色有些发黑,但仍然很安详。
  从此以后,对于每一个我主管的危重患者,我都会跟其家属进行一次以上的长谈。用我的专业知识,以患者家属能理解的语言,解释患者的病情、可能的转归、不同的治疗方案、所需要的代价(经济上的、心理上的),以及需承担的后果(成功的、失败的),失败以后的后续问题等等,并帮助家属在经济和心理能承受的范围内选择一种合适的治疗方案。虽然每一次都很累,还因说话过多患上了经久不愈的咽炎,但完事后心理上是轻松的,再也不会被莫须有的气味困扰。
  张先生和张太太用生命教育了我。我用行动修补他们失去的尊严——患者与患者家属们的尊严。
  马剡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急诊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理事,擅长急性心脑血管病、各种中毒、各种感染及职业暴露等的急救。
其他文献
高尔基的名篇《海燕》似乎就是为名画《暴风雪中的汽船》而作:大雾弥漫,天地浑浊,惊涛骇浪排山倒海。是谁在新古典主义营造的拘谨、严肃氛围中像“海燕”般飞舞着、号叫着?黑色、白色、黄色、褐色、蓝色,各种颜色以汽船为中心挥洒,整个画面充满着不安和恐惧,但这就是透纳想要的挑战!挑战权威,挑战传统,挑战技法,挑战观念……即使展出这幅画时被讥讽为“老疯子”,被挖苦为“肥皂泡沫和石灰水”,被指责为笔法杂乱、违反常
克利夫兰诊所的研究人员在一项研究中证实,肠道微生物能改变血小板功能和血凝相关疾病(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当吃下营养胆碱(在动物产品如肉和蛋黄中含量丰富)时,肠道微生物会把它们分解并产生化合物氧化三甲基铵(TMAO),最近的研究已经证实,高TMAO水平与心脏疾病有关。研究表明,血液中TMAO水平与人类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风险增加相关,即使调整了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肾功能、炎症标志物、药物的使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长距离三项全能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喝太多水,最终可能导致血钠水平较低。血钠水平较低引起的最严重的后果可能危及生命,专家表示。  低钠血症是一个重要的、能够对铁人三项运动员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的症状。专家建议,比赛组织者应该向运动员要求赛前健康信息。同时,现场紧急医生应该进行低钠血症的初步筛选条件和治疗方案。运动员应该严格注意他们的营养需求,确保摄入的饮料含有适量的钠元素。(《健康日
根据一项新研究显示, 女性受由于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带来的颈痛几率是男性的1.38倍.  颈椎退行性变是指颈椎结构的衰变及机能的衰退。年龄增长以及与之相关的使用过度、修复能力降低是引起颈椎退变的主要原因。  以往的研究发现,女性更可能由于慢性疼痛而去疼痛门诊,很多疼痛状况,如偏头痛、纤维肌痛,在女性群体中更为常见。也已经提出了各种解释,包括激素的差异以及男性可能会不太愿意报告自己的疼痛状况。(《科
据德国的研究报道,一种新的基因检测技术能精确识别处于乳腺癌早期的患者,这些患者是不需要化疗的。  这一检测技术被称为21-基因循环评分(Oncotype DX)。在检测结果指示为不需要化疗的女性中,有94%的患者5年后仍然活着,而且没有癌症的困扰。研究组表示,对于染色体风险较低的患者,化疗是没有必要的。几项研究已经表明,这个技术的性价比很高,因为有了这一技术,化疗就更加个性化,使用频率也会降低。(
为了保持口腔健康,PH值必须是中性的。酸过多会导致口腔蛀牙或其他疾病。口腔中的酸会使牙齿上的细菌产生更多的酸,而酸会使牙齿发生溶解。佛罗里达大学牙科学院的调查结果揭示了一种新的细菌菌株,可以使致病菌处于其控制之下,并为使用益生菌预防蛀牙铺平道路,就像我们可能采用益生菌方法来促进肠道健康,类似的方法用于口腔可能也是有效的。  研究者说,你可以在一名存在蛀牙风险的健康儿童或成人身上植入这种益生菌。(《
回顾2010年的朝韩关系,很多人会发现它就像一根不断被拉扯的橡皮筋,往往稍有放松,旋即绷紧。  2010年12月20日,朝鲜半岛局势“千钧一发”,亚太主要股市惊慌下挫。韩国决心将11月份未尽的延坪岛火炮射击训练进行到底,而另一头,朝鲜早已多次放出狠话,如果韩国继续实弹演习,将采取“第二次、第三次难以预测的报复措施”。网友言,“《让子弹飞》在中国热映之际,朝韩将联合上演年度重头大戏《让炮弹飞》,而续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计算机程序,可预测一个给定的药物是否具有令人担忧的不良反应。类似的方案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但新的软件需要采用一种“集成方法”来评估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它可以确定已知的会引起其他药物副作用的关键子结构是否存在于药物分子当中。  该团队已经在将近900个药物中针对1385种副作用的数据库进行了新计划测试,证明它超过了早期的软件。该软件可通过计算机筛选来标记潜在问题,能够减
人们等待的是像熬灯油一样的治疗,坚持着医学的所谓的“永不放弃”,有谁能够理解此时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的感受?  现实中,我们宣传太多的是医生的妙手回春、手到病除。但作为一个肿瘤科外科医生,我不得不面对许多终末期癌症病人。许多癌症病人最后是恶病质,极度消瘦,被癌症折磨得骨瘦如柴,滴水不进,甚至是痛不欲生,生不如死。  对于这样的病人,延长他们的生命反而带给他巨大的痛苦。但亲属朋友们大都不能接受让病人放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总是觉得死亡太过残酷,因此我们总是拒绝把它放到关于生命的教育与讨论中去。  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大多数成人会认为死亡是一个不适合与孩子讨论、让孩子面对的话题。因此,当我们遭遇亲人的亡故时,我们往往会把孩子隔离开,不让他有丝毫机会去参与整个过程,最多告诉孩子:“他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  然而,这真的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吗?  小姥舅病重  在二宝睿睿出生前一个月,年仅4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