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乡村学校课后服务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当下乡村学校课后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后服务内容的贫乏、课后服务指导的薄弱、课后服务力量的分散三个方面.为提高乡村教师课后服务的质量,本研究从文化回应的视角提出挖掘乡土文化的课后服务资源、提升乡村教师文化回应的素养、构建家校社协同课后服务体系三个方面的对策,切实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学校课后服务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当下乡村学校课后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后服务内容的贫乏、课后服务指导的薄弱、课后服务力量的分散三个方面.为提高乡村教师课后服务的质量,本研究从文化回应的视角提出挖掘乡土文化的课后服务资源、提升乡村教师文化回应的素养、构建家校社协同课后服务体系三个方面的对策,切实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
其他文献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国家重建良好教育生态的一次努力,全社会高度关注.而要落实“双减政策”,除了政府强力行动之外,还需要从理论层面回答好“什么是新时代需要的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从哪里来和教育质量如何科学评价”三个重大问题.只有回答好这三个问题,“双减”政策才能真正有效落地,基层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才能彻底放下心,而且也可以大大降低政策的执行成本.
依据我国正式颁布的课程文件,笔者对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类课程目标、课时及其占比、主要内容等进行了研究.总体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类课程目标更加聚焦人的发展、整体课时比例增加、课程内容逐步结构化、更加重视实验与科学探究、进阶设计越发显著等.笔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类课程的发展应进一步准确把握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优化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并研制合理的学业质量标准等.
基于文化自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共同体,系统开展儿童青少年生命哲学教育,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命题.本研究通过近9年的实践探索,认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文化指导下进行饮食、起居、网络应用、情志、运动和学习一体化德育实践,能够有效调动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潜能和生命自觉意识,让儿童青少年从身体和精神上强起来,逐步进入生命的自觉状态.
“双减”时代,一些教师在回应课后服务政策期待时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认知上将课后服务的功能窄化,态度上对课后服务存在明显的心理抵触,行为上对课后服务疲于应付.为了确保课后服务的育人效果,教师应深刻理解课后服务的价值追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课后服务带来的挑战,主动统筹各方力量,在课后服务的深度践行中实现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