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云吞面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吞面是岭南(两广、港澳地区)大众化的风味小吃之一。据说,云吞是从北方传入岭南的,已有百年历史。“云吞”与北方的“馄饨”语音相近,云吞据说是由馄饨演化而来的,但形状和吃法略有不同。馄饨皮厚肉少,而云吞则皮薄肉多,馅料除猪肉外还有鸡蛋、虾仁、鲜笋等,所以味道格外鲜美。在食法上,馄饨很少与面条掺在一起,而云吞却常常与面条掺在一起吃,合称为云吞面。
  岭南传统云吞面制作十分讲究。当年,面条是全蛋银丝细面,是选用上等面粉,按500 g面粉配5个鸡蛋的比例搓匀后,用竹杠(当地叫“竹升”)人力反复弹压而成。其间经过四道工序:先加一些碱来开面粉,然后加蛋,用蛋浆与适量的油来和面。第三道工序是压面,在案板对面安装一个铁环作支点,中间穿一根竹杖,利用杠杆原理,师傅将和好的面放在案板上,然后全身坐在一根碗口粗的竹杠上,从左到右跳跃式地不断碾压面团,压上几十下,换一根小擀面杖重新翻一面再压,一压便是近1小时,直压得原来不足50 cm宽的面片延展至100 cm宽。最后一道工序是切面,用利刃刀刀相挨向前削,切出的面条整齐幼细,均匀得像机削出来似的。由于做工细致,5~6 kg的竹升面,足足要两小时才能制成。因为蛋液要均匀地渗入粉粒内层,与面粉有机揉合为一,才能韧性强,煮熟后软滑微爽,吃起来有“弹牙”之感。优质面条竟如发菜般爽而带韧,被称为“发菜面”。
  再说云吞皮。昔日的标准是50 g面团开32块皮,故云吞皮薄如纸,包好后馅料纹理可见,煮熟后呈鲜肉色,有“玻璃云吞”之谓。云吞馅用猪后腿肉作主料,按瘦8肥2或瘦7肥3的比例配备,加上鲜虾仁、蛋黄、调味料拌匀。肥肉粒经腌渍,剁成石榴籽形,细嫩爽口。云吞面的上汤,则用猪骨、江瑶柱、大地鱼(牙鱼平)、虾子(卵)、冰糖,慢火熬成,味鲜香浓。
  至于煮云吞,讲究“一滚二满三清”,严格操作。据广东饮食界老前辈李秀松先生解释,“滚”是煮云吞的水要大滚得像跑马(行内称“跑马水”),使云吞速熟定型,而无松散露馅之虞。“满”是指锅中的水要满,给云吞快速翻滚提供足够的空间,减少彼此碰撞致烂的机会。“清”是煮云吞的水要保持较高的清澈度,不让云吞因受皮上的干粉污染而变得黏糊不爽。
  由于料正制精,所以传统的云吞面质量较高,名牌更是令人食指大动。上世纪20~30年代,广州西关的池记云吞面就有口皆碑。当时报上有诗赞道:“池记云吞面有名,此名不独响羊城。澳门香港皆称赞,马路渠边亦有兴。档口规模惟一担,价钱比率用三乘。汽车贵客如流水,夜夜奔来共食清。”香港美食家这样描述传统云吞面:“一口咬下,香、脆、弹牙,在容易咬断和不容易咬断之间,恰到好处,面团大小刚刚好。”“汤水用鸡、猪骨和大地鱼清炖,无比的清香。”他吃后这样抒情道:“谢谢上苍,赐吾等此种美味,感激得眼泪快要掉下来。”
  由于现今面条和云吞皮几乎全用机制,而机器压力大,瞬间而就,蛋液与面粉揉合不够充分,弹性较差;加之馅料用机器绞至糜烂,不够爽口,难怪老一辈人都怀念起当年皮薄、馅嫩、汤鲜的云吞面来了。
  有鉴于此,个别精明的店家顺应群众的怀旧心理,又打出了“竹升面”的招牌,或者把人工棒压制面的情景绘制成画,挂在铺面的墙上,以招徕食客。另外,有人走“馅大”路線,倒如香港有所谓“大颗云吞”,薄面皮裹着一大团肉馅,其大如拳,其实就是“汤浸虾饺”,失去了云吞的本义。据老食家介绍,早期,广东的“省城云吞”,馅里是没虾的,只有剁鲜肉和一些笋丝,云吞包起来有条长尾巴,叫“曳尾云吞”,又称“芙蓉尾”。看来,盲目追求皮薄馅多也是一种偏向。如今,真正传统云吞已不易吃到,据说只可以在较多保留传统的澳门的横街窄巷里能偶尔觅得。例如,澳门“十月初五街”内,有家小面档还有正宗的曳尾云吞飨客。注意,这种云吞的特征是:小小颗粒有一条“金鱼尾”,里面只有鲜肉、笋丝,完全没有虾。这小小颗粒就像当年池记的“圆眼云吞”(指云吞小如桂圆即龙眼)。
其他文献
分析110kV变电站电压互感器故障的相关原因,并提出处理措施。
从放大器电路、放大器芯片的S参数扫描、阻抗匹配特性,分析低噪声放大器的外围器件参数设计原理,采用ADS仿真软件实例研究基于MAX2640的低噪声放大器电路设计过程,提出综合考
针对断路器部分关键信息(如分合闸线圈电压、三相同期性、分合闸线圈电流等)的监测,以机构动力学特性的仿真分析为研究方法,研制断路器动作状态在线监测系统.
针对目前被广泛用于恒压供水的工业变频器.设计了一种基于ARM9芯片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变频器状态监测系统。该监控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交互性,能够实现变频器状态的实
参芪补膏    组成:黄芪100 g,人参60 g,当归50 g,大枣20枚,红糖100 g。  用法:前三味药加水煮2次,取汁浓缩至 500 ml;将大枣用文火煮烂,取汁及枣泥,入药汁中煮,加入蜜收膏。开水冲服,每次20 ml,日服3次。  作用:补脾益肾,养血调经。适用于女子青春期由于肾虚所致月经过少、色淡红或黯红、质薄、腰背酸软、足跟痛、头晕耳鸣,或小腹冷、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沉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