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甘祖昌在最后的日子里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甘祖昌,人们就想起“将军当农民”的故事。老红军甘祖昌原是井冈山下的一个普通农民,1927年参加红军,经过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到过南泥湾开荒,解放战争时进军新疆,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甘祖昌头部三次负重伤。1957年,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使他不能再坚持工作,经组织批准,回到家乡井冈山下的莲花县沿背村当农民。
  甘祖昌将军回乡后,处处用老红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要求自己,始终保持着普通一兵的本色,坚持参加生产劳动,为建设家乡尽心尽力。作为在江西从事新闻报道的新华社记者,我曾多次采访过甘祖昌,一直追踪报道全国全军这一重大典型。1985年,甘祖昌在家乡病逝后,我和青年记者杨健又合作采写了通讯《一代风范----缅怀甘祖昌将军》。
  就在那次采访中,有一件事令我终身难忘。这就是甘祖昌生前有一个保存贵重物品的铁盒子,平时家里人谁也没有打开过。甘祖昌去世后,他爱人龚全珍当着记者和全家人的面,打开了这只铁盒子,里面装有闪亮的三枚勋章: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还有就是井冈山斗争时期苏区发行的几张纸币,除此盒子里再没有任何钱物。大家都知道,甘祖昌回乡29年,按规定工资照领,但他将自己的工资收入大部分都用来支援家乡兴修农田水利,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自己一直过着和当地农民一样的简朴生活。甘祖昌逝世后,人们都说他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遗产,可他的子女却说,父亲给我们留下的遗产最宝贵,这就是艰苦奋斗的传统和老红军的浩然正气!
  这件事已过去了整整20年,但那次采访见过的甘祖昌的铁盒子,却常常在我脑海中闪现。最近翻阅甘祖昌采访笔记,看到我记录的有关他病重住院到去世的许多感人事迹,当时因限于篇幅,未能写进报道。今天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把甘祖昌在他最后的日子里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整理出来,就算是自己敬仰甘祖昌、敬仰老红军的一份心意吧。
  时间倒回1985年10月30日下午。在家值班的莲花县委副书记刘汉恩的办公室里,突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电话声:
  “县委吗?甘祖昌同志病了,能派个医生来吗?”
  “我们马上就来!”刘汉恩接到甘祖昌爱人龚全珍的告急电话,知道甘将军生平最不愿麻烦组织,一定病得不轻了。
  刘汉恩和县医院院长柯德刚驱车赶到25公里外的坊楼乡沿背村。他们走进家门,见甘祖昌全身浮肿,无力地斜靠在一把旧藤椅上。刘汉恩问他家里人:“甘部长病成这样,为什么不早告诉县委?”他老伴含泪答道:“是祖昌不让呀!他总说这点病没关系,不要麻烦大家,这次还是我背着他偷偷给你们打的电话呢!”
  柯院长迅速给甘祖昌作了检查: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并发,肺部严重感染。必须立即住院!
  甘祖昌摇摇手:“不去了,拿几片药在家吃就行!”
  “这是病情需要,您必须住院!”柯院长着急了。
  龚全珍、柯院长劝说无效。后来,还是刘汉恩以“组织决定”的名义,他才勉强服从。
  甘祖昌在县医院住了一个星期,病情有些好转。一天,县委领导来看他,并提出要他转到上海或广州的大医院继续治疗。甘祖昌说:“这里不是治得很好吗,为什么要转院花费国家的钱财?”
  甘祖昌将军一生时刻想着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事业,从来不把自己放在心上。对于伤痛和病魔,他如同对待战场上的顽敌一样,向来无所畏惧。在家乡闹土地革命时,他领着劳苦群众冲进一个大土豪家,脑门被敌人削了一刀,顿时血流满面,他毫不退缩,冲上去刺死了敌人。长征路上,一次身上中了敌人的流弹,弹头的半截还留在外面,他咬了咬牙,用力拔去带血的子弹,继续前进。他在战场上多次负重伤,晚年又身患多种疾病,但他回乡29年来,从不愿出去疗养。当年在新疆时苏联医生曾劝他好好疗养,争取活过60岁。当他在家乡通过劳动,健康地活过80岁时,甘祖昌高兴地说:“劳动能治百病,我大大超过了苏联专家给我定下的指标啦!”
  甘祖昌继续留在县医院。按照他的病情,必须用一些好药。县里紧急向省、地医院求援。这事让甘祖昌知道了,他内心十分不安,一再交代医院领导不准为他花钱买进口药。他多次对柯德刚说:“国家还穷啊!”近几年来,他每次买药,都是自己出钱,未报销的药单足有5000多元。
  住院期间,他不愿给厨房添麻烦,不准专为他做好饭菜。每天早上他都让人扶到窗口,呼吸新鲜空气,说:“早上的新鲜空气,赛得过山珍海味。”有位老战友来看他,劝他这次病好后去海滨疗养,他笑着说:“莲花这地方多好,山清水秀,四季有花,连寒冬腊月还满山遍野开着十里飘香的油茶花呢!拿国家的钱到外地看风景,还不如在这儿免费观花!”
  甘祖昌病重的消息传开后,每天来医院探望的人络绎不绝,这其中许多是从几十里外赶来的农民。家乡的人民永远忘不了将军的大恩大德:为了使贫困的百姓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29年中,他把每月工资几乎全部奉献了出来,用这些钱修电站、建学校、办企业、救济贫困户。仅乡村政府有据可查的,就达85000多元,占他同期工资总数的70%以上。现在的坊楼乡是全县最富的乡:粮食亩产千斤以上,90%以上农户住进了新房。
  每次有乡亲来访,甘祖昌都十分高兴,总是兴致勃勃地问生产、问收入、问致富门路,谈久了,累得气喘吁吁。为了使将军休息好,县委只好设了门卫,谢绝来访。一天,一位叫陈风姬的半百老人,用蓝布巾包着10个鸡蛋,从老远的乡下赶来探望甘祖昌,门卫不让进,她激动地对门卫说:“我没有得过他的救济,不是来报答他的,我只是尊敬他,他病了,想来看看他。”
  3月23日,甘祖昌病情变化。这天上午,在家种田的大儿子锦荣赶来守候他。甘祖昌详细地询问了乡亲们的备耕情况,接着又交代老伴说:“下次领工资,再拿些钱买化肥,送给贫困户。”这成了甘祖昌将军留给人间的最后声音。中午12时20分,甘祖昌将军那颗搏动了82年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井冈山下夕照明。甘将军虽然去世了,但他一生位尊不图享受,功高不以功臣自居,克己奉公的革命精神,在人们的心中将风范永存。
  责编/何之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