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联:对联创作方法一种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p901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形式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对联一直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练习对对联能够从中学到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一些方法,也是语感培养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的整体,有的对联还包括横额。对联形式上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即上下联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当,平仄相异,能够做到声调和谐。对联无论长短,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对联讲究炼字,更讲究炼意。高考试卷中的对联考查题,带有一定的尝试性,没有提出严格对仗和平仄要求。题目给的字数有多有少,提供了一定的选择性。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复习备考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上述情况,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训练。
  对联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一般说也是由作者自己创作出来的。此外,对联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创作”方法,这便是集联。所谓集联,就是摘取前人诗词文章中的词句集成对联。这种方法类似集句诗。集联的范围很广泛,可以集诗、集词、集文,甚至可以集碑、集帖、集佛教经典为联。比较普遍的则是集诗、集词。如清代端方集李商隐、苏东坡诗词题镇江夕阳楼一联:“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郭沫若集毛泽东的词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还有广东珠江亭的“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湖北黄州赤壁的“铜琶铁板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等。集联是别具一格的对联,它充分发挥了中国语言文字形式整齐、声调优美的特点,也是锤字炼句的一种好方法。
  在2005年武汉市高三年级四月调研考试试卷第六大题中,就有关于对对联的内容,要求学生在湖北省内的风景名胜中任选两个分别作出上下联。由于学生平时在集联方法比较了解,也做过一些相应的训练,所以一些学生就采用了集联的方法来完成答题,其中有的学生的答题质量还相当不错,例如:有的是“黄鹤楼观落霞与孤鹜齐飞,古琴台赏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的是“黄鹤楼晴川历历,古琴台芳草萋萋”,有的是“武当峰看无边落木萧萧下 ,黄鹤楼望不尽长江滚滚来”,有的是“行吟阁近水楼台先得月,朱碑亭向阳花木早逢春”,有的是“武当峰眺望青山依旧在,黄鹤楼观赏夕阳几度红”,象这样的一些答题基本得到了满分,学生也十分高兴。学生引用的这些诗句,都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也都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所以运用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其他文献
她是我的朋友。她有着一头乌黑的秀发,一双澄澈的眼睛,一张樱桃般的小嘴,总是扎着高高的马尾辫。她性格活泼,待人温和,对人友善,是我的知心朋友。她有一个很突出的优点——很节约。  有一天中午,我在写作业,还剩下一篇作文。我用稿子刚写了一个开头,就觉得写不下去了,于是用笔把它画掉。我觉得很不耐烦,想着想着,一气之下,把那张稿纸撕毁了。这时,她看到了,走过来,轻轻地对我说:“为什么要撕了?是写不下去了吗?
桃太郎和伙伴们乘船穿过汹涌的波浪,一直朝前驶去,对面的魔鬼岛越来越近。  请从起点出发一直走到终点。  请找出和 一样的另一条鱼。  请找出画面中的三条蛇。
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和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于6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甲级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工作会议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年会,一百多位甲级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