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语文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是几千年来人类的智慧结晶,是世界文化的奇葩。其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中华民族特征的形成。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认真钻研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努力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文化阐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传统文化。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内涵
  语文教材是我们学习的一个范本,课本中的每一个生字,每一个成语,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挖掘和探究。我们要通过从书中学习一个词语,拓展到掌握一类词语;学习一篇文章,学会分析和探究一类文章,做到触类旁通,在文学的海洋里遨游,在语文教学中传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一、认真钻研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礼义道德的,等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浓浓的亲情、友情……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中国文化。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着眼于教材对话与传统文化对话。如在教授小学课文《孔子拜师》一文时,要把挖掘教材所蕴涵的礼仪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广泛搜集古人在拜师过程中的一些传统礼仪、称谓及古人尊师爱师的名言警句等。并在此基础上引申类似的有趣故事,如“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让学生课后阅读。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把故事包含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加以传达,让学生感受现在学校所要求的文明习惯的养成其实就在传承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礼仪中。
  二、引领学生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汉语文化形象丰富、意义深远、气韵生动,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所要寻觅的文化。因此,语文课堂应倡导师生一起探寻、体验和理解蕴涵在教材文本中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汉字本身就镌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站立起来才能成为“人”;“人”“言”要讲“信”。细究每个汉字,就能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所以,小学必须加强识字和写字教学,让学生领悟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律和书写规范习惯,感受汉字文化,多介绍古人习字书法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学写字就是学做人,习字的过程就是养成一丝不苟、持之以恒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内核,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蕴涵丰富的思想观念。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是描写民族英雄敢于并且主动担负社会责任的,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岳阳楼记》);在帝国主义的阻挠面前“毅然接受任务”(《詹天佑》)的詹天佑;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舍身捍卫祖国和民族尊严的晏子(《晏子使楚》)……语文教师要努力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理性地审视语文教学,同时让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传统美德,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品位,历练人格。
  三、努力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中华传统文化既具有物化的客观形式,又具有主体形式的存在和延续。例如:诗、词、曲、赋、国画、书法、对联等。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有知识的梳理,还要有习惯的养成、技能的落实和文化的积累。例如:执教《北京的春节》和《元日》时,教师除了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外,还要认真分析探究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了解各地春节、元旦中的风情习俗,了解认识春联、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从“桃符”到“春联”的演变,查找关于“屠苏”的知识。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查资料,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或以综合性语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的来源及各地节日的风情习俗;让学生感受诸如戏曲、武术、国画等国学精粹的博大精深。学生长时间徜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并注重积极尝试和点滴积累,定能受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文化
  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最具权威的著作,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在小学中开展诵读活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可以根据年级的不同、年龄的差异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通过诵读经典,学生体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天人合一”“和为贵”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知道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和谐社会”都能在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渊源。诵读经典,传承经典文化不但有利于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握学生的知识层次、接受水平,由浅入深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小学语文教学只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在文化传承的宏伟事业中有所作为。我们在教学中要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努力塑造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使之真正站在“五千年文化历史巨人”的肩上开拓美好的未来。
  五、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会影响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对小学学校教育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可以通过教育管理的改革、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德育教育方式的更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时,在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应始终重视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榜样作用,避免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沦为“课堂教学”,并且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使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真正对学生的成长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摘 要: 如今,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资源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使学生获取更多知识,开阔视野。但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内扩展阅读教学中还是存在需要教师注意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内扩展阅读现状及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小学语文 高年级 课内扩展 阅读研究  如今,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为教育进一步改革与深化提供了
摘 要: 对于教师来说,通过提问,教师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语文课堂的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优化语文课堂提问,促进学生三维学习目标的实现,这是语文课堂新课改追寻的理念。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语文课堂 提问艺术  提问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巧,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问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
摘 要: 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对教材的突破,营造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初中语文课堂更有趣、更有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该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它就有生命。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精
摘 要: 语言训练课是聋哑教育的专业课,和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学目的、要求有所不同,侧重于训练日常生活用语和培养“说”的习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言训练》一共有六册,分三个学年,是聋校一至三年级都有的语言训练课。  关键词: 听障学生 语言训练 教学体会  我结合教学《菜园里》一课的案例,谈谈听障学生语言训练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一、教学内容:菜园里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六个词语: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进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引入对话理论,打破教师“一言堂”,赋予学生言语权,标志着课堂教学的进步。那么,什么是“对话”呢?哲学家马丁·布伯强调: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这是平等的“你——我”关系。用之观照现代语文教学,我认为对话指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之间一种精神上的沟通、
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还给学生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自己做。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使学生自学能力得以提高。具体地说,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经过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注意自主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前提,也是自主学习的核心,语文教学要根据课文类型、学生心理设计教法,以激发学生兴趣。  1.1抓住新课导语,一段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