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1年3月21日,山东能源集团,在济南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经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由新汶矿业集团、枣庄矿业(集团)、淄博矿业集团、肥城矿业集团、临沂矿业集团、龙口矿业集团六家企业重组而成的山東省属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100亿元。现有员工23万人,资产总额1600亿元,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75位。本文分析了山东省得国有煤炭企业改革的发展阶段、通过具体的案例阐述了产权改革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了对山东能源集团成立后深化产权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山东能源;煤炭企业;产权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094-02
1 山东国有煤炭企业产权改革的发展阶段
1.1 放权让利、承包阶段(1979—1992)
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国企经营层面的改革。在实行公司制改革前,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经历了从集权到适当分权的转变。在这一模式下,国有煤矿由国家统一投资、统一供应、统一调配、统一定价、统一补贴。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由政府行使。但这一制度未真正触及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仅改革了经营方式,必然被更加深刻的制度变革所替代。
1.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阶段(1993—2002)
随着改革的深入,不可避免触及到企业产权问题,使人感到不进行产权改革没有出路。以肥城矿业集团为例:1997年煤炭工业部做了“关于肥城矿务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肥城矿务局依照《公司法》改建为国有独资公司。在国家的规定未出台前,煤炭工业部代表国家对肥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暂行出资者职能,授权肥矿经营公司范围内国有资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煤炭行业迎来了整体性资源枯竭的“厄运”。衰老矿井多、富余人员多、离退休人员多、困难户多、企业债务多,煤炭市场低迷、竞争日趋激烈,煤炭企业进入了发展史上最困难的阶段。只有以产权联结为纽带改革,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
1.3 产权战略调整改革深化期(2002—2011)
国家进行了各项配套改革,包括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企业负债结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减轻企业办社会负担、解决企业富余人员等。以肥城矿业集团为例实施了以下措施:
(1)债转股。2001年12月,企业债转股后,由肥城矿业集团控股,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山东东岳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2)股份制改造。肥矿集团对机械厂、工程处、地质勘探处等二级单位进行股份制改造。坚持合理公正原则。既不让国有资产流失,又不让职工吃亏。在股权设置上合理设置股权,让经营管理者适当多持股,又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在公司治理结构上,按照公司法规范操作。
(3)衰老矿井关闭破产。按照国家政策,肥矿集团下属5个资源枯竭矿的煤矿申请关闭破产。实现了员工身份置换,有效资源重组,衰老矿井重新焕发了活力。
(4)主辅分离改革。大力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造。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辅业单位,争取一步到位,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国有资本一次全部退出有困难的,退至参股地位或暂时退至控股地位,条件成熟后退出。经营性辅业单位改制,原则上不采取国有控股方式。同时,鼓励改制企业管理层和关键技术、管理、营销岗位人员多持股。
(5)社会职能移交。把学校、社区、公安机构实现移交给政府管理。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政企不分的问题,提高了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而且减轻了企业的经济负担,增强了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为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省管企业的健康发展。
(6)多元化投资主体。由独立开发、独立运作向合作开发、合资开发转变。比如与中化化肥合作开发内蒙古呼山煤田,双方各持50%股份;在贵州,与西南光大成立合资公司,我们占60%股权,对方占40%股权。
1.4 2011年山东能源集团的组建
山东能源集团的组建标志着山东煤炭行业的国企改革进入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新阶段,大大优化了国有资产布局,这一过程中尽管国企数量在减少,但掌控的经济实力却在增强。不仅表明这一改革真正进入了“深水区”,更意味着国有大型企业改革进入实质性新阶段。一些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开始向优势企业集中,进而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
根据《山东省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末,山东煤炭投资额将高于1000亿元,实施省内、省外(国外)开发两大区域布局,重点建设省内(鲁西基地)、滇贵、宁蒙、晋陕、新疆、澳大利亚六大煤炭生产区域。
山东能源集团的组建将成为山东省获取更多省外和国外煤炭资源的重要投资平台,不仅是为了做大做强煤炭主业,还承担着煤炭产业转型重任,标志着国有资产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中的趋向日渐清晰。
2 山东国有煤炭企业产权改革成果
2.1 产权关系理顺,真正解决了出资人的问题
2004年山东省国资委的成立,建立了一个完整、独立、明确的行为主体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和控制权,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解决了因国家所有这一抽象概念造成的产权主体“虚置”问题。山东省煤炭行业积极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企改革,在全面落实煤矿政策性关闭破产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基础上,整合全省煤矿的优良资产和劳动力资源,组建了山东煤炭企业集团,这是山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省管企业资产重组。
2.2 公司治理结构规范
推进国有企业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山东国有煤炭企业在董事会建设上以引入外部董事和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为重点,党委会一般由内部董事、经理层骨干和工会主席等人员组成,由内部董事担任董事长的,一般同时担任党委书记。除总经理外,经理层其他成员原则上不进入董事会,实现决策层与执行层分开,提高经理层的执行能力。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有效运行和制衡机制。
2.3 产权明晰,股权结构优化
通过债转股、破产重组、国有股退出,引进合作伙伴等产权制度逐步完善股权结构。在确保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国家资本控制采取不同的控股形式: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和参股的形式。绝对控股是国有股权占股本的50%以上;相对控股是指国有股权占总股本中的比例虽然不足50%,但由于股权分散,国有资本仍处于控股地位。
3 深化国有煤炭企业产权改革的思考
3.1 解放思想,搞好资本运营
山东能源集团的重组,为煤炭企业的资本运营创造了战略机遇。山东国有煤炭企业的产权改革,前几年思想还不够解放。如神华上市,神华2004年将部分企业装在一起评估净资产186亿元,按80.59%折成150亿股,设立神华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9月上市当时拿出18亿股发行新股,发行价36.99元,一次募集资金665亿元,也就是原账面上一元的东西,拿到股市上一交易就卖到36.99元,即使考虑折股因素,一元钱卖了30元钱,这还不算后来神华一再扩股,并在香港上市发行H股,募集了上千亿元的资金。目前神华集团持神华股份公司73%的绝对控制权,上市公司就是神华集团的提款机。山东能源组建之后,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设备租赁,融资租赁,吸收风险基金或上市等方式。引进外资资本、民营资本、人力资本和职工持股等构造出股权结构合理、相互制衡的多元投资主体。
3.2 与建设大型企业集团结合,促进煤炭产业集中度
山东省的煤炭企业,曾深受资源短缺之苦。因长期超强度开采,到20世纪末,新汶矿区煤炭储量不足5亿吨,先后有8对矿井关闭破产;占全省煤炭产量一半以上的淄矿集团,进入“九五”后,大部分矿井不具备规模生产被相继注销,煤炭资源储量一度不足1亿吨,面临关闭破产的窘境。同样,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也严重困扰着山东能源集团下辖的枣矿集团、肥矿集团、临矿集团和龙矿集团等单位。
3.3 继续推进产权结构改革
山东能源集团到“十二五”末,年产能达到2亿吨,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进入世界500强。为实现这个目标,要积极与电力、铁路、港口、建材等相关联企业进行重组联合。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产权结构调整。一是实现集团公司产权改革的重大突破,解决煤炭上下游产业链健康发展问题。二是在改制或破产重组时保留的国有的感情股逐步退出来,三是对现有的集体企业彻底改制,集体企业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形成的,要通过由破产重组企业吸收合并的方式予以改制;四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遗留企业,要全面清理退出;五是对一些低效、无效、亏损的企业资产进行处置等;六是全面清理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能交的交,不能交的就改,市场化运作。
3.4 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集团的子公司、孙公司一般应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集团母公司依据《公司法》对全资、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行使出资者的重大决策、选择经营者和资产收益等权利;母公司向子公司派出董事或产权代表,通过子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参与子公司的经营。针对目前现状,应赋予集团母公司更多的权力,建立起“防护墙”,保护子公司、孙公司按规范的公司制要求进行改造,并积极推行股权多元化。同时,母公司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功能建设,提高决策能力和资产经营能力;尤其要加强对整个集团制度化的控制能力,对子公司的发展规划、投融资决策和对外担保实施有效的管理,防止内部失控,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
[关键词]山东能源;煤炭企业;产权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094-02
1 山东国有煤炭企业产权改革的发展阶段
1.1 放权让利、承包阶段(1979—1992)
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国企经营层面的改革。在实行公司制改革前,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经历了从集权到适当分权的转变。在这一模式下,国有煤矿由国家统一投资、统一供应、统一调配、统一定价、统一补贴。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由政府行使。但这一制度未真正触及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仅改革了经营方式,必然被更加深刻的制度变革所替代。
1.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阶段(1993—2002)
随着改革的深入,不可避免触及到企业产权问题,使人感到不进行产权改革没有出路。以肥城矿业集团为例:1997年煤炭工业部做了“关于肥城矿务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肥城矿务局依照《公司法》改建为国有独资公司。在国家的规定未出台前,煤炭工业部代表国家对肥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暂行出资者职能,授权肥矿经营公司范围内国有资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煤炭行业迎来了整体性资源枯竭的“厄运”。衰老矿井多、富余人员多、离退休人员多、困难户多、企业债务多,煤炭市场低迷、竞争日趋激烈,煤炭企业进入了发展史上最困难的阶段。只有以产权联结为纽带改革,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
1.3 产权战略调整改革深化期(2002—2011)
国家进行了各项配套改革,包括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企业负债结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减轻企业办社会负担、解决企业富余人员等。以肥城矿业集团为例实施了以下措施:
(1)债转股。2001年12月,企业债转股后,由肥城矿业集团控股,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山东东岳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2)股份制改造。肥矿集团对机械厂、工程处、地质勘探处等二级单位进行股份制改造。坚持合理公正原则。既不让国有资产流失,又不让职工吃亏。在股权设置上合理设置股权,让经营管理者适当多持股,又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在公司治理结构上,按照公司法规范操作。
(3)衰老矿井关闭破产。按照国家政策,肥矿集团下属5个资源枯竭矿的煤矿申请关闭破产。实现了员工身份置换,有效资源重组,衰老矿井重新焕发了活力。
(4)主辅分离改革。大力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造。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辅业单位,争取一步到位,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国有资本一次全部退出有困难的,退至参股地位或暂时退至控股地位,条件成熟后退出。经营性辅业单位改制,原则上不采取国有控股方式。同时,鼓励改制企业管理层和关键技术、管理、营销岗位人员多持股。
(5)社会职能移交。把学校、社区、公安机构实现移交给政府管理。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政企不分的问题,提高了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而且减轻了企业的经济负担,增强了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为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省管企业的健康发展。
(6)多元化投资主体。由独立开发、独立运作向合作开发、合资开发转变。比如与中化化肥合作开发内蒙古呼山煤田,双方各持50%股份;在贵州,与西南光大成立合资公司,我们占60%股权,对方占40%股权。
1.4 2011年山东能源集团的组建
山东能源集团的组建标志着山东煤炭行业的国企改革进入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新阶段,大大优化了国有资产布局,这一过程中尽管国企数量在减少,但掌控的经济实力却在增强。不仅表明这一改革真正进入了“深水区”,更意味着国有大型企业改革进入实质性新阶段。一些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开始向优势企业集中,进而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
根据《山东省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末,山东煤炭投资额将高于1000亿元,实施省内、省外(国外)开发两大区域布局,重点建设省内(鲁西基地)、滇贵、宁蒙、晋陕、新疆、澳大利亚六大煤炭生产区域。
山东能源集团的组建将成为山东省获取更多省外和国外煤炭资源的重要投资平台,不仅是为了做大做强煤炭主业,还承担着煤炭产业转型重任,标志着国有资产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中的趋向日渐清晰。
2 山东国有煤炭企业产权改革成果
2.1 产权关系理顺,真正解决了出资人的问题
2004年山东省国资委的成立,建立了一个完整、独立、明确的行为主体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和控制权,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解决了因国家所有这一抽象概念造成的产权主体“虚置”问题。山东省煤炭行业积极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企改革,在全面落实煤矿政策性关闭破产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基础上,整合全省煤矿的优良资产和劳动力资源,组建了山东煤炭企业集团,这是山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省管企业资产重组。
2.2 公司治理结构规范
推进国有企业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山东国有煤炭企业在董事会建设上以引入外部董事和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为重点,党委会一般由内部董事、经理层骨干和工会主席等人员组成,由内部董事担任董事长的,一般同时担任党委书记。除总经理外,经理层其他成员原则上不进入董事会,实现决策层与执行层分开,提高经理层的执行能力。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有效运行和制衡机制。
2.3 产权明晰,股权结构优化
通过债转股、破产重组、国有股退出,引进合作伙伴等产权制度逐步完善股权结构。在确保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国家资本控制采取不同的控股形式: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和参股的形式。绝对控股是国有股权占股本的50%以上;相对控股是指国有股权占总股本中的比例虽然不足50%,但由于股权分散,国有资本仍处于控股地位。
3 深化国有煤炭企业产权改革的思考
3.1 解放思想,搞好资本运营
山东能源集团的重组,为煤炭企业的资本运营创造了战略机遇。山东国有煤炭企业的产权改革,前几年思想还不够解放。如神华上市,神华2004年将部分企业装在一起评估净资产186亿元,按80.59%折成150亿股,设立神华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9月上市当时拿出18亿股发行新股,发行价36.99元,一次募集资金665亿元,也就是原账面上一元的东西,拿到股市上一交易就卖到36.99元,即使考虑折股因素,一元钱卖了30元钱,这还不算后来神华一再扩股,并在香港上市发行H股,募集了上千亿元的资金。目前神华集团持神华股份公司73%的绝对控制权,上市公司就是神华集团的提款机。山东能源组建之后,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设备租赁,融资租赁,吸收风险基金或上市等方式。引进外资资本、民营资本、人力资本和职工持股等构造出股权结构合理、相互制衡的多元投资主体。
3.2 与建设大型企业集团结合,促进煤炭产业集中度
山东省的煤炭企业,曾深受资源短缺之苦。因长期超强度开采,到20世纪末,新汶矿区煤炭储量不足5亿吨,先后有8对矿井关闭破产;占全省煤炭产量一半以上的淄矿集团,进入“九五”后,大部分矿井不具备规模生产被相继注销,煤炭资源储量一度不足1亿吨,面临关闭破产的窘境。同样,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也严重困扰着山东能源集团下辖的枣矿集团、肥矿集团、临矿集团和龙矿集团等单位。
3.3 继续推进产权结构改革
山东能源集团到“十二五”末,年产能达到2亿吨,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进入世界500强。为实现这个目标,要积极与电力、铁路、港口、建材等相关联企业进行重组联合。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产权结构调整。一是实现集团公司产权改革的重大突破,解决煤炭上下游产业链健康发展问题。二是在改制或破产重组时保留的国有的感情股逐步退出来,三是对现有的集体企业彻底改制,集体企业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形成的,要通过由破产重组企业吸收合并的方式予以改制;四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遗留企业,要全面清理退出;五是对一些低效、无效、亏损的企业资产进行处置等;六是全面清理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能交的交,不能交的就改,市场化运作。
3.4 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集团的子公司、孙公司一般应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集团母公司依据《公司法》对全资、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行使出资者的重大决策、选择经营者和资产收益等权利;母公司向子公司派出董事或产权代表,通过子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参与子公司的经营。针对目前现状,应赋予集团母公司更多的权力,建立起“防护墙”,保护子公司、孙公司按规范的公司制要求进行改造,并积极推行股权多元化。同时,母公司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功能建设,提高决策能力和资产经营能力;尤其要加强对整个集团制度化的控制能力,对子公司的发展规划、投融资决策和对外担保实施有效的管理,防止内部失控,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