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间的争斗也有积极作用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kageld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父母发现,无论是奖励还是处罚,似乎都不能对制止幼小孩子间的争斗产生长期影响。但担心孩子们的争斗会导致彼此一辈子相互仇视也是多余的。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们坚信,父母的正确引导,会使儿女间的争斗对儿童成长产生有益的影响。
  1.孩子间的争斗可训练儿童如何应付竞争。
  由于是一母同胞,孩子间的争斗达到一定程度时,多能互相宽容,所以争斗有很大的局限性。心理学家达荷科认为,这种争斗能使儿童学会当双方争夺东西时,如何进行较量和谈判的本事,还可以使他们学会如何承受竞争的结果,使他们体验到因失败而带来的沮丧情绪。
  2.孩子间的争斗可导致发现自我。
  孩子相争时要直接面对面地正视彼此的差异——各自的优势和弱点。他們学习用正确的眼光去判断差异,可增强自尊心和自觉性。
  小克是个在学习上未发挥潜力的普通孩子,他的姐姐小琳勤奋好学,成绩出众,妹妹小娜则娇小漂亮。他感到自己夹在姐妹当中没有一点闪光的地方,心里很不好受。有一天晚上,在父亲指导他们做较难的家庭作业时,小克轻松地露了一手,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原来小琳感到学数学有些吃力,而小克却很擅长。“我高兴地知道有件事我能做到而姐姐却不能。”他说,“从此,爸爸便开始对我多加注意,而且常和我一起讨论数学。”
  3.孩子间的争斗可使父母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感觉和需要。
  飞飞升入小学二年级不久,放学回家后常无缘无故地殴打弟弟或向他发脾气。母亲忍无可忍地将飞飞拉到一边,问他究竟是为什么。飞飞顿时哭了,原来他生气的真正原因,是不满意他的新老师。将怒气发泄到同胞手足身上是无害的,因为父母总会在旁边调解,而且兄弟姐妹之间通常比朋友之间更容易相互原谅。这种争斗行为是个信号,它要求父母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愤怒和挫折。
  4.孩子间的争斗可帮助孩子们学会原谅、保护、爱和信任别人。
  爱和争斗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儿童在争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表现和感受到原谅、保护、爱和信任别人等各种复杂感情,并学会运用。
  诚如上述,争斗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必须在父母的正确处理下才有可能。父母该如何去处理孩子之间的争斗呢?专家给出了如下建议:
  一、制定行为的适当限度,但不要限制思想感情。
  孩子们打架或相互拉扯,只要不过分,就不算是什么紧急的事情,更不是什么灾祸。“我家两个健壮的小男孩发生争执时,如果只是彼此打一拳或推一掌,那么即使他们不是势均力敌,我们也不干预。”四个孩子的母亲、《抚育儿女》一书作者卡莱顿说,“我总让他们自己解决。不过,一旦发展到超过打一拳的地步,我就给他们每人安排点家务活,或者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卧室里冷静下来。”
  争斗导致损坏财物时,就要采取迅速有力的干预行动。5岁的娜娜嫉妒即将参加初次演出的妹妹得到全家人的关心,于是藏起了妹妹的芭蕾舞鞋,弄坏了妹妹的头饰。这时父母最适当的做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行为上,并帮助孩子弄清楚娜娜的感受。可以向娜娜说:“你是因为小妹正在做一件特别的事而不高兴吗?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是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二、要做调解者,而不是审判官。
  父母在儿女的争执中偏袒任何一方,都只会使争斗变得更激烈。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能提供的最好帮助,就是鼓励他们自己解决冲突,做个忠实的听众,努力保持平静、同情和客观的态度,向他们提出诸如“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有什么解决办法”之类的问题。
  当然,父母也可以采取富有启发性的行动来帮助孩子解决纠纷,如拿走那些引起争执的东西(如玩具),或取消他们特殊的享受(如看电视),直到他们找到共同满意的解决办法。
  三、独特而公平,并非一视同仁。
  一视同仁的处理方法,有时会对儿童起损害作用。有些儿童性格坚强,在发生不愉快的争斗之后,能迅速恢复愉快的心情,但有些则需要特别帮助。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兄弟姐妹欺负或指责,做父母的就必须帮助他应付这种情况。可以帮助他纠正因常受人奚落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心理,使他明白自己有哪些可取之处,让他树立信心,知道人人都有优点。
  调解并正确处理孩子们之间的争斗,使之发挥积极作用,可能是一件艰难的事,但终有报偿:儿女长大后不仅在社会上与别人竞争时得心应手,而且孩子之间还能做到互相尊重并视彼此为终生朋友。
  【编辑:潘金瑞】
其他文献
一    杜丘对官场不熟,但从市属机械厂,一夜之间,被下派到临近一个县去做副县长了。市里考察来得非常突然,说选拔企业干部到党政机关任职,是新时期干部的要求……总之理由很多。虽然按照任职条件经过了民主推荐,符合资格的也不下十来人,偏偏杜丘出乎意外地以相对稍高票脱颖而出。  杜丘在县政府七名正副县长中排名最后,因此后来便有人戏称他杜老七或杜老幺。不过,他的任命还需要经过县人大常委会选举任命。这次会议被
策划人语    8月22日,2006中国市长论坛在北京召开,如何管理好城市再次成为400多位与会市长关注的焦点话题。按照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当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上,城市化进程就进入成长关键期,成长关键期的“年龄特征”是躁动、可塑性强、结构脆弱、抗风险能力差。  而当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好比一辆正在加速的列车。中国的城市犹如一个个“大工地”,鳞次栉比的吊塔成为每个
政府如果能在突发事件的早期、中期和高峰期,都有一套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方案,才能在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紧急处理中占据主导地位。    [案例回放]  现代版“杞人忧天”  河南杞县利民辐照厂位于杞县城边,利用钴60辐照,使蔬菜灭菌并保鲜。钴60放射源平时放在6米多深的水井里,辐照室外面配有6层防护装置。6月7日,由于货物突然倒塌,导致放射源卡在了井口。随后环保部门现场确认了放射源处于安全状态,没有对环境造
孩子厌学,是最令家长头疼的问题。研究显示,孩子厌学的原因很复杂,是社会、教育制度、家庭、个人心理四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许多值得家长反省的问题。为此,我们邀请教育心理学副教授、家庭教育指导师邢昊荣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家长的“恐惧营销”是一种负面暗示,容易使孩子出现沮丧、消极和逆反等负面情绪,进而不自觉地厌学  袁新跃(15岁男孩的爸爸):儿子不肯用功学习,我和妻子操碎了心,
晨宇之所以成为“巨婴”,完全是父母、奶奶联手,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  半个世纪前,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曾把家庭教养模式分为三种:权力型、权威型和放纵型。从晨宇的成长经历看,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是典型的放纵型。  放纵型家庭教育模式的特点,是父母或养育人对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娇惯宠溺,其结果必然是孩子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受到严重抑制,身体一天天成熟,但心智和人格却滞留在儿童状态——退缩、任性、脆弱和不
妈妈常轻巧地对孩子说“骂你是爱你”,可——“骂”真的是爱吗?  如果你了解挨骂者的感受,看到暴风雨后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这其实是一场深重的灾难,你还会满嘴是爱,却又面目狰狞吗?  电视综艺节目《少年说》里,有一幕深深刺痛了我。  一个女孩控诉妈妈:“你怎么总拿我跟其他同学比?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她妈妈冷冷地回应:“我要一直不断地打击你。因为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女孩边抹眼泪边表示,自
15岁没了妈妈,  爸爸撑起一片天  “范范,爸爸告诉你一个不好的事情……”  “爸爸,你别说了,妈妈去天堂了,但她一定还会看着我们。”  这是2014年9月,范炳柱和女儿的一次特殊通话。因为当天,范忆琳身患重病的妈妈,不幸去世了。前几天,范忆琳刚向中国体操队请假,回去探望奄奄一息的妈妈,没想到,那一次竟成了她和妈妈的最后一面。  范忆琳永远不会忘记,2014年6月1日,是她正式进入国家队的日子,
2006年下半年,连续出现多起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公共危机,无论是阳澄湖大闸蟹风波,还是红心鸭蛋事件,以及多宝鱼、桂花鱼的全面停售,都对地方政府危机公关水平提出了挑战。政府如何应对公共危机,需要具备哪些危机公关策略——    权威证实原则     狮子听说人类叫他森林之王,非常得意,于是决定去验证一下自己在森林中的威信。  狮子遇见了一只猴子,于是大声问道:我是森林之王吗?猴子吓得魂飞魄散,连连称是
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正能量,积极、乐观、自信、善良、感恩、同情……似乎缺一不可。那么,什么是第一正能量呢?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家庭环境不同,孩子的自身素质不同,父母的教育特色也不同。对于重庆妈妈李仕芬来说,感恩就是她向儿子灌输的第一正能量,而且非常成功。  李仕芬是重慶南川的普通农家女子,读书时成绩优异,却因经济问题早早辍学。不过,天资聪慧的她并没有放弃学习,16岁时短暂地做过村小学的代课老师
一天晚饭前,妻子吩咐女儿剥毛豆。女儿接受任务后就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干起来。我写完文章后也来帮她剥。这时,女儿已经剥了一些放在盘子里,大约有三四十粒。我对女儿说:“我们来一场剥毛豆比赛,看谁剥的多。我剥的放在我这边,你剥的放在你那边,你先剥的那些毛豆也算你的。你愿意接受我的挑战吗?”  女儿说:“那有什么不可以?我就不信,我已经比你多剥了几十粒,你还能超过我?”我说:“你暂时领先,不表明你最终领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