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又一年,在成人的世界里,时间过得总是很快。回顾一年,有多少事情可值得回味?这一年里,庆幸自己还在坚持看书。这一年中,有两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遥远的救世主》和《少有人走的路》。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够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来,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
——熊培云(知名学者、新闻工作者)
有年轻人问我:谁能拯救我们?我的回答可能会让年轻人不舒服:这是奴才的思维。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每个人应该自己救自己,从小救起来。什么叫做救自己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忠实于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陈丹青(画家、文艺评论家)
“这一年,你印象最深刻的比赛是哪一场?”一位记者问。面对这个在大多数人看来很俗套的问题,李娜却给出了不同答案,“当然,我今年拿到了法网冠军,你们可能都会认为法网夺冠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不过我觉得,年初的澳网决赛,让我更加难忘。”看着众人的一脸诧异,李娜接着说:“其实我在今年的澳网进决赛之后,我才相信自己可以拿到大满贯的冠军,毕竟我距离冠军那么近,那次比赛之后,我也在想,原来大满贯的冠军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正是因为这次亚军,我才能最终成为冠军。”
——李娜(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
《遥远的救世主》
2011年上半年,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反复推荐一部电视剧《天道》。因为个人偏见,不太喜欢看电视剧,觉得很多电视剧故事情节极为拖沓,而且国产电视剧的表演痕迹严重,实不忍心过目。
鉴于众人推荐,于是在网上看了一下《天道》的介绍。这一看还真有收获,原来这部电视剧是由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改编的。虽然对电视剧不感兴趣,但小说还是喜欢看的。于是订购了这部小说,也埋下了另一个种子——像别人推荐《天道》那样经常给朋友们推荐这部小说。
看这部小说像着了魔,彷佛回到了高中看《平凡的世界》时的状态一看着就不想放下,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熬夜看了三四个晚上,终于看完。
如果说这部小说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小说里的一句话则印象更深一主人公芮小丹开枪自杀后,她的男友丁元英喃喃自语道:“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丫头,不简单哪。”
单纯地看这一句话,可能感觉很突兀。但如果你看过全书,也许会觉得这个女孩真的不简单。
效力于德国一家私募公司的商界怪才丁元英,用他超出常人的手段,将从德国募集的资金投进中国股市,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后来又良心发现,退出了公司,但退出是要受到惩罚的,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所有分红被冻结,甚至穷到天天吃方便面。回到古城“隐居”时,认识了从小在法兰克福长大、如今在古城刑警队任职的女刑警队员芮小丹。两人从相识到相知,从一对音响发烧友演变成了一对爱情发烧友,上演了一出精彩、浪漫、传奇的天国之恋。
丁元英悟道论道求道,芮小丹虽不悟道,但所作所为皆为道。因此有人评论道:“丁元英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且常常参悟人生,他的做法好似‘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芮小丹却是天赋异禀,一片纯净,根本无处惹尘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须思议,直达真我。”
《遥远的救世主》包含了商业、宗教、人性、爱情、文化、生死……洋洋洒洒四十余万言,可以让我们看看不同的人如何面对生活、面对生命、面对生死。
精彩书摘
1 “所以,你的生存状态不是病态,用佛教的话说是自性无所挂碍,是自在。自在是什么?就是解脱。参来参去,我不如你。”
丁元英说:“这不是简单和复杂的问题,是生存境界不一样。你活的是自性自在,不味因果,通俗点说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我是想活个明白,还在思索的圈子里晃悠,离你的境界还差着几个位格。”
芮小丹说:“我在那么高的境界上,我怎么不知道?”
丁元英说:“你自性本来,无需知道。这是根幽的范畴,不是根器、智慧。”
芮小丹自嘲地一笑说:“真会抚慰我们众生啊!”
2 参禅悟道至天人合一的那种境界,就是天国。道法自然,不具美丑善恶的属性,有美丑善恶分别的是人,不是天。天国之女是觉悟到天国境界的女人,是没有人的贪嗔痴的女人。天国之恋,是唯有觉悟到天国境界的人才可能演绎出的爱情。
3 丁元英说:“晚辈以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已经缘起的事情里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至少不违天道朝纲。”
4 芮小丹说:“进了窄门,神立刻就会告诉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但是,证到如此也并不究竟,神是什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5 丁元英把饭桌上的暖瓶放到地上,将杯子移到一边,从烟盒里抽出四支香烟,先用两支摆了一个平行的形状,两支烟的间距大概有十几公分,说:“生存法则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两者的间距就是生存机会。”他又把另外两支烟放在原来两支烟的外侧,间距扩大到20多公分,说:“如果咱们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咱们就比别人多了一些生存机会。市场的生存竞争非常残酷,胜负往往就在毫厘之间,两败俱伤你比他多一口气,你就是赢家。”
6 芮小丹说,“今天差点打死我的那个人已经够判十次死刑了,常规的审讯已经根本不起作用,我能让他开口吗?”接着,她把王明阳的情况向丁元英介绍了一遍。
丁元英沉思了一会儿,说:“这个人需要一个句号,你可以帮他画一个。”
芮小丹问:“句号是什么?”
“灵魂归宿感。”丁元英解释说:“这是人性本能的需要,是人性,你帮他找块干净的地方归宿灵魂,他需要的不是忏悔,而是一个可以忏悔的理由。”
芮小丹问:“如果他不需要呢?”
丁元英说:“文明对于不能以人字来界定的人无能为力。”
7 肖亚文心里很不赞成在告别仪式上念悼词的做法,她很困惑,这不是评职称,也不是求职应聘,悼词是念给谁听呢?在座的这些人还需要通过悼词了解小丹吗?小丹还需要通过悼词被说明吗?小丹从来活的都是自己,没活给别人,如今不在了,不能自主了,就得由着好心的人们按照他们的方式摆布了,只是他们不知道,他们越是这样做,却是离那个真实 的芮小丹越来越远。
8 肖亚文点点头,突然转而说:“大哥,有几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如果你不介意,我作为小丹的朋友可以提这些问题吗?对这些问题我有自己的看法,但那是我的看法,我要问的是你的看法。”丁元英说:“可以。”肖亚文问道:“小丹为什么自杀?”丁元英回答:“因为她认为自己没用了。”肖亚文说:“没用就自杀,一般会被认为是践踏生命的尊严。”丁元英说:“言说尊严,还有尊严吗?能被践踏的尊严就不是尊严,是礼貌。可以言说的尊严,是相对有尊严,毕竟无尊严。”肖亚文问:“小丹给你打电话,你为什么不阻止她?”丁元英说:“小丹的电话只有一个意思,道别。面对这样的道别我能说什么?我有什么可以说的?我知道我阻止不了她,小丹也知道我不会阻止她。小丹不会因为有了我的阻止而有选择,我也不是因为阻止不了她而没阻止。”
《少有人走的路》
跑步的时候,经常听梁冬与吴伯凡的广播节目《冬吴相对论》。偶尔听到吴伯凡介绍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感觉这书的名字很熟悉,好像在哪里也看到有人推荐,于是就想着什么时候买一本。一次整理书架,赫然发现书架上有这本书,书里夹着的发票显示,2010年就已购买,放了一年多,以至于都忘记了它的存在。
豆瓣上有网友这样评论:真理总是把持在少数人手中,而毁灭于大多数人的践踏之下。《少有人走的路》,尽管这条路难以寻觅,但比其他大道更近终点,而且是近了十分之七的路程。终点站,是领悟。
是的,书中讲述了我们自己知道,但却不承认或不愿意面对的各种现实和困难。比如我们知道生活工作中会有很多困难,但很多人都不愿意面对它、正视它,而采用逃避、视而不见的态度忽略它。我们知道应该去努力,应该去吃苦,但很多人却希望不劳而获或者每天期待着中大奖。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各种人性的弱点,比如懒惰、说谎、逃避、依赖等等。但较少有人能主动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去改变自己的弱点,因为我们怕痛苦,怕失去。逃避、懦弱只会推迟自己的心智成熟,虽然我们的年龄在长大,但心智却没有多少变化和成长。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派克正是基于这些人性弱点,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心智成熟。“去寻找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吧,你的心,将会在沿途的风景中,每天开出一朵花来。”
精彩书摘
1 人生苦难重重。
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然而,大部分人却不愿正视它。在他们看来,似乎人生本该既舒适又顺利。他们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生而不幸,他们总是哀叹无数麻烦、压力、困难与其为伴,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命运偏偏让他们自己、他们的家人、他们的部落、他们的社会阶级、他们的国家和民族乃至他们的人种吃苦受罪,而别的人却安然无恙,活得自由而又幸福——我熟悉类似的抱怨和诅咒,因为我也曾有过同样的感受。
2 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生活中遇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解决它们,就会带来新的痛苦。各种问题结队而来,使我们疲于奔命,不断经受沮丧、悲哀、难过、寂寞、内疚、懊丧、恼怒、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的打击,从而不知道自由和舒适为何物。心灵之痛,通常和肉体之痛一样剧烈,甚至更加难以承受。正是由于人生的矛盾和冲突带来的痛苦如此强烈,我们才把它们称为问题;正是因为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我们才觉得人生苦难重重,悲喜参半。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学校为孩子们设计各种问题,促使他们动脑筋、想办法,恐怕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的心灵渴望成长,渴望迎接成功而不是遭受失败,所以它会释放出最大的潜力,尽可能将所有问题解决。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痛苦,能让我们得到最好的学习。美国开国先哲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惟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面对问题,聪明者不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而是迎上前去,直至将其战胜为止。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似乎不是聪明者。在某种程度上,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问题就慌不择路,望风而逃。有的人不断拖延时间,等待问题自行消失;有的人对问题视而不见,或尽量忘记它们的存在;有的人与麻醉药和毒品为伴,想把问题排除在意识之外,换得片刻解脱。我们总是规避问题,而不是与问题正面搏击;我们只想远离问题,却不想经受解决问题带来的痛苦。
3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有的逃避问题者,宁可躲藏在头脑营造的虚幻世界里,甚至完全与现实脱节,这无异于作茧自缚。心理学大师荣格更是明确地指出:“神经官能症,是人生痛苦常见的替代品。”
替代品带来的痛苦,甚至比逃避的痛苦更为强烈,神经官能症由此成了更棘手的问题。不少人为逃避新的问题和痛苦,不断以神经官能症为替代品,导致患上各种心理疾病。所幸也有人能坦然面对神经官能症,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正常的痛苦。事实上,如果不顾一切地逃避问题和痛苦,就会由此失去以解决问题推动心灵成长的契机,导致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而长期的、慢性的心理疾病,就会使人的心灵停止生长。不及时治疗,心灵就会萎缩和退化,心智就永远难以成熟。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通过自律,我们就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如何以坚毅、果敢的态度,从学习与成长中获得益处。我们教育自己和孩子自律,也是在教育我们双方如何忍受痛苦,获得成长。
4 我在我的行医生涯中,发现人生的现实与先人的教诲完全一致,由此促使我饱含激情,撰写了这本《少有人走的路》。如果你想对上述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就不妨去重读那些古老的经典,汲取更为深刻的人生见解。
不过,我要提醒你的是:你不要期待从中获得更多的细节。也许出于被动、依赖、恐惧和懒惰的心理,你希望看清前方每一寸路,确保旅途的每一步都是安全的,你的每一步都具有价值。可是很遗憾,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心智的成熟之旅艰苦卓绝,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 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即便有先知的告诫,你仍需独自前行。没有任何一位心灵导师能够牵着你的手前进,也没有任何既定的宗教仪式能让你一蹴而就。任何训诫,都不能免除心灵旅行者必经的痛苦。你只能自行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成为你自己
现在的社会充满了浮躁与抱怨,我们动不动就满腔义愤,而我们的大脑中充斥着太多的批评与谩骂。在无法改变大环境的时候,难道我们只能这样抱怨下去吗?我们在埋怨别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尽职尽力了呢?很多人总是期待别人把一切事情做好,然后自己直接去分享成果。
当我们的年龄慢慢长大,很多人的心智依然没有改变。一些年长的人总以为自己年龄大,所以更有资历教育别人。其实使人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
我们从小就听到很多教导——你要好好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你要听父母的话,父母是为了你好……我们的耳朵中总是有无数的“你要怎么怎么样”,父母、老师等长辈却很少问问孩子,“你自己想要什么,你想怎么样”。
我们在“爱”的裹挟下,做着各种不喜欢,甚至厌倦的事情。我们很少问问自己的内心: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难道就不能有改变吗?我们为什么非要成为别人眼中的那个人,而不是成为我自己?
是不是因为我们害怕父母伤心?害怕关心我们的人失望?我们总是害怕这害怕那,最后却忘了自己——害怕别人伤心所以就让自己伤心?害怕别人失望所以就让自己失望?
生活中经常看到或听说,有些人得知自己重病或从死亡边缘活过来,然后性格大变,他们不顾一切地去做自己这辈子一直想做却又没做的事情。也许只有面临死亡,我们才能认清自己的内心。很多人害怕死亡,因为他们觉得有好多事情还没有做,还没有完成。但活着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做呢?因为我们潜意识里大部分人是懒惰的,我们在看不到危险或危机的时候,不愿意冒风险和付出太大的代价。只有到了面临生死抉择,才能放开手脚,殊死一搏。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妻不喜欢外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生活,于是带着幼小的孩子到乡下隐居。当他们的孩子慢慢长大,他和别的孩子一样,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当他终于鼓起勇气向他的父母告别时,他的父母只是说:“去吧,照顾好自己。”邻居很是不解地问,“既然你们知道外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为什么还让孩子出去呢?”孩子的父母却很淡然,“我们知道是我们的事,和他有什么关系?我们出世隐居是我们的意愿,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最后,用熊培云的两段话作为结语:
我们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周遭的一切?对于个体的人,自然要坚持人道主义底线。如多恩诗云,“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是大陆的一部分”。然而,对于社会关系、契约等元素,采取一种“工具主义”的原则却是极为重要的。如你所知,人与动物的—个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换句话说,任何人际关系、社会契约,都是人类所制造的工具的一部分。然而,为什么有许多人会陷于工具之中,最后完全迷失了自己呢?为什么他们会把工具当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呢?譬如说,有些人为了谋得一个职位,抛弃自己生命里最真实需要的东西;有些人会因为在社会中无以生存,而最终走上自杀或自暴自弃的道路。然而,假如一个农民买了一把锄头回家,当他发现这把锄头并不如其所愿,不但不能锄草,反而砸肿了自己的脚背,在他备受挫折之时,他会不会因为这把锄头而否定自己人生的意义呢?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同样是面对工具,会有那么多人陷于社会关系、契约之中,最终否定自己的价值与人生呢?因此我说,人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也可以更换工具,这是我们可以拥有积极人生的—个大前提。
在欧洲读书、写作的这几年,同样是我的心灵与思想得以提升的重要几年。我对自己充满了感恩之情,是我给了自己机会,走出原来生活的磕绊,开始一心一意做自己最重要的事。我相信,一个民族要想获得持久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就要不断地有人从旧有的生活方式与仪式之中解放自己。如人所忧,人生可能毫无意义,但是,倘使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它一定意义非凡。所以我希望,我们每个人,所有抱持平凡而高贵之心灵者,要积极地做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把一生当作事业来做,把一生当作自己真正的远大前程。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够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来,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
——熊培云(知名学者、新闻工作者)
有年轻人问我:谁能拯救我们?我的回答可能会让年轻人不舒服:这是奴才的思维。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每个人应该自己救自己,从小救起来。什么叫做救自己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忠实于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陈丹青(画家、文艺评论家)
“这一年,你印象最深刻的比赛是哪一场?”一位记者问。面对这个在大多数人看来很俗套的问题,李娜却给出了不同答案,“当然,我今年拿到了法网冠军,你们可能都会认为法网夺冠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不过我觉得,年初的澳网决赛,让我更加难忘。”看着众人的一脸诧异,李娜接着说:“其实我在今年的澳网进决赛之后,我才相信自己可以拿到大满贯的冠军,毕竟我距离冠军那么近,那次比赛之后,我也在想,原来大满贯的冠军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正是因为这次亚军,我才能最终成为冠军。”
——李娜(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
《遥远的救世主》
2011年上半年,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反复推荐一部电视剧《天道》。因为个人偏见,不太喜欢看电视剧,觉得很多电视剧故事情节极为拖沓,而且国产电视剧的表演痕迹严重,实不忍心过目。
鉴于众人推荐,于是在网上看了一下《天道》的介绍。这一看还真有收获,原来这部电视剧是由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改编的。虽然对电视剧不感兴趣,但小说还是喜欢看的。于是订购了这部小说,也埋下了另一个种子——像别人推荐《天道》那样经常给朋友们推荐这部小说。
看这部小说像着了魔,彷佛回到了高中看《平凡的世界》时的状态一看着就不想放下,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熬夜看了三四个晚上,终于看完。
如果说这部小说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小说里的一句话则印象更深一主人公芮小丹开枪自杀后,她的男友丁元英喃喃自语道:“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丫头,不简单哪。”
单纯地看这一句话,可能感觉很突兀。但如果你看过全书,也许会觉得这个女孩真的不简单。
效力于德国一家私募公司的商界怪才丁元英,用他超出常人的手段,将从德国募集的资金投进中国股市,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后来又良心发现,退出了公司,但退出是要受到惩罚的,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所有分红被冻结,甚至穷到天天吃方便面。回到古城“隐居”时,认识了从小在法兰克福长大、如今在古城刑警队任职的女刑警队员芮小丹。两人从相识到相知,从一对音响发烧友演变成了一对爱情发烧友,上演了一出精彩、浪漫、传奇的天国之恋。
丁元英悟道论道求道,芮小丹虽不悟道,但所作所为皆为道。因此有人评论道:“丁元英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且常常参悟人生,他的做法好似‘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芮小丹却是天赋异禀,一片纯净,根本无处惹尘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须思议,直达真我。”
《遥远的救世主》包含了商业、宗教、人性、爱情、文化、生死……洋洋洒洒四十余万言,可以让我们看看不同的人如何面对生活、面对生命、面对生死。
精彩书摘
1 “所以,你的生存状态不是病态,用佛教的话说是自性无所挂碍,是自在。自在是什么?就是解脱。参来参去,我不如你。”
丁元英说:“这不是简单和复杂的问题,是生存境界不一样。你活的是自性自在,不味因果,通俗点说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我是想活个明白,还在思索的圈子里晃悠,离你的境界还差着几个位格。”
芮小丹说:“我在那么高的境界上,我怎么不知道?”
丁元英说:“你自性本来,无需知道。这是根幽的范畴,不是根器、智慧。”
芮小丹自嘲地一笑说:“真会抚慰我们众生啊!”
2 参禅悟道至天人合一的那种境界,就是天国。道法自然,不具美丑善恶的属性,有美丑善恶分别的是人,不是天。天国之女是觉悟到天国境界的女人,是没有人的贪嗔痴的女人。天国之恋,是唯有觉悟到天国境界的人才可能演绎出的爱情。
3 丁元英说:“晚辈以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已经缘起的事情里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至少不违天道朝纲。”
4 芮小丹说:“进了窄门,神立刻就会告诉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但是,证到如此也并不究竟,神是什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5 丁元英把饭桌上的暖瓶放到地上,将杯子移到一边,从烟盒里抽出四支香烟,先用两支摆了一个平行的形状,两支烟的间距大概有十几公分,说:“生存法则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两者的间距就是生存机会。”他又把另外两支烟放在原来两支烟的外侧,间距扩大到20多公分,说:“如果咱们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咱们就比别人多了一些生存机会。市场的生存竞争非常残酷,胜负往往就在毫厘之间,两败俱伤你比他多一口气,你就是赢家。”
6 芮小丹说,“今天差点打死我的那个人已经够判十次死刑了,常规的审讯已经根本不起作用,我能让他开口吗?”接着,她把王明阳的情况向丁元英介绍了一遍。
丁元英沉思了一会儿,说:“这个人需要一个句号,你可以帮他画一个。”
芮小丹问:“句号是什么?”
“灵魂归宿感。”丁元英解释说:“这是人性本能的需要,是人性,你帮他找块干净的地方归宿灵魂,他需要的不是忏悔,而是一个可以忏悔的理由。”
芮小丹问:“如果他不需要呢?”
丁元英说:“文明对于不能以人字来界定的人无能为力。”
7 肖亚文心里很不赞成在告别仪式上念悼词的做法,她很困惑,这不是评职称,也不是求职应聘,悼词是念给谁听呢?在座的这些人还需要通过悼词了解小丹吗?小丹还需要通过悼词被说明吗?小丹从来活的都是自己,没活给别人,如今不在了,不能自主了,就得由着好心的人们按照他们的方式摆布了,只是他们不知道,他们越是这样做,却是离那个真实 的芮小丹越来越远。
8 肖亚文点点头,突然转而说:“大哥,有几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如果你不介意,我作为小丹的朋友可以提这些问题吗?对这些问题我有自己的看法,但那是我的看法,我要问的是你的看法。”丁元英说:“可以。”肖亚文问道:“小丹为什么自杀?”丁元英回答:“因为她认为自己没用了。”肖亚文说:“没用就自杀,一般会被认为是践踏生命的尊严。”丁元英说:“言说尊严,还有尊严吗?能被践踏的尊严就不是尊严,是礼貌。可以言说的尊严,是相对有尊严,毕竟无尊严。”肖亚文问:“小丹给你打电话,你为什么不阻止她?”丁元英说:“小丹的电话只有一个意思,道别。面对这样的道别我能说什么?我有什么可以说的?我知道我阻止不了她,小丹也知道我不会阻止她。小丹不会因为有了我的阻止而有选择,我也不是因为阻止不了她而没阻止。”
《少有人走的路》
跑步的时候,经常听梁冬与吴伯凡的广播节目《冬吴相对论》。偶尔听到吴伯凡介绍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感觉这书的名字很熟悉,好像在哪里也看到有人推荐,于是就想着什么时候买一本。一次整理书架,赫然发现书架上有这本书,书里夹着的发票显示,2010年就已购买,放了一年多,以至于都忘记了它的存在。
豆瓣上有网友这样评论:真理总是把持在少数人手中,而毁灭于大多数人的践踏之下。《少有人走的路》,尽管这条路难以寻觅,但比其他大道更近终点,而且是近了十分之七的路程。终点站,是领悟。
是的,书中讲述了我们自己知道,但却不承认或不愿意面对的各种现实和困难。比如我们知道生活工作中会有很多困难,但很多人都不愿意面对它、正视它,而采用逃避、视而不见的态度忽略它。我们知道应该去努力,应该去吃苦,但很多人却希望不劳而获或者每天期待着中大奖。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各种人性的弱点,比如懒惰、说谎、逃避、依赖等等。但较少有人能主动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去改变自己的弱点,因为我们怕痛苦,怕失去。逃避、懦弱只会推迟自己的心智成熟,虽然我们的年龄在长大,但心智却没有多少变化和成长。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派克正是基于这些人性弱点,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心智成熟。“去寻找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吧,你的心,将会在沿途的风景中,每天开出一朵花来。”
精彩书摘
1 人生苦难重重。
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然而,大部分人却不愿正视它。在他们看来,似乎人生本该既舒适又顺利。他们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生而不幸,他们总是哀叹无数麻烦、压力、困难与其为伴,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命运偏偏让他们自己、他们的家人、他们的部落、他们的社会阶级、他们的国家和民族乃至他们的人种吃苦受罪,而别的人却安然无恙,活得自由而又幸福——我熟悉类似的抱怨和诅咒,因为我也曾有过同样的感受。
2 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生活中遇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解决它们,就会带来新的痛苦。各种问题结队而来,使我们疲于奔命,不断经受沮丧、悲哀、难过、寂寞、内疚、懊丧、恼怒、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的打击,从而不知道自由和舒适为何物。心灵之痛,通常和肉体之痛一样剧烈,甚至更加难以承受。正是由于人生的矛盾和冲突带来的痛苦如此强烈,我们才把它们称为问题;正是因为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我们才觉得人生苦难重重,悲喜参半。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学校为孩子们设计各种问题,促使他们动脑筋、想办法,恐怕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的心灵渴望成长,渴望迎接成功而不是遭受失败,所以它会释放出最大的潜力,尽可能将所有问题解决。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痛苦,能让我们得到最好的学习。美国开国先哲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惟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面对问题,聪明者不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而是迎上前去,直至将其战胜为止。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似乎不是聪明者。在某种程度上,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问题就慌不择路,望风而逃。有的人不断拖延时间,等待问题自行消失;有的人对问题视而不见,或尽量忘记它们的存在;有的人与麻醉药和毒品为伴,想把问题排除在意识之外,换得片刻解脱。我们总是规避问题,而不是与问题正面搏击;我们只想远离问题,却不想经受解决问题带来的痛苦。
3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有的逃避问题者,宁可躲藏在头脑营造的虚幻世界里,甚至完全与现实脱节,这无异于作茧自缚。心理学大师荣格更是明确地指出:“神经官能症,是人生痛苦常见的替代品。”
替代品带来的痛苦,甚至比逃避的痛苦更为强烈,神经官能症由此成了更棘手的问题。不少人为逃避新的问题和痛苦,不断以神经官能症为替代品,导致患上各种心理疾病。所幸也有人能坦然面对神经官能症,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正常的痛苦。事实上,如果不顾一切地逃避问题和痛苦,就会由此失去以解决问题推动心灵成长的契机,导致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而长期的、慢性的心理疾病,就会使人的心灵停止生长。不及时治疗,心灵就会萎缩和退化,心智就永远难以成熟。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通过自律,我们就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如何以坚毅、果敢的态度,从学习与成长中获得益处。我们教育自己和孩子自律,也是在教育我们双方如何忍受痛苦,获得成长。
4 我在我的行医生涯中,发现人生的现实与先人的教诲完全一致,由此促使我饱含激情,撰写了这本《少有人走的路》。如果你想对上述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就不妨去重读那些古老的经典,汲取更为深刻的人生见解。
不过,我要提醒你的是:你不要期待从中获得更多的细节。也许出于被动、依赖、恐惧和懒惰的心理,你希望看清前方每一寸路,确保旅途的每一步都是安全的,你的每一步都具有价值。可是很遗憾,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心智的成熟之旅艰苦卓绝,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 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即便有先知的告诫,你仍需独自前行。没有任何一位心灵导师能够牵着你的手前进,也没有任何既定的宗教仪式能让你一蹴而就。任何训诫,都不能免除心灵旅行者必经的痛苦。你只能自行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成为你自己
现在的社会充满了浮躁与抱怨,我们动不动就满腔义愤,而我们的大脑中充斥着太多的批评与谩骂。在无法改变大环境的时候,难道我们只能这样抱怨下去吗?我们在埋怨别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尽职尽力了呢?很多人总是期待别人把一切事情做好,然后自己直接去分享成果。
当我们的年龄慢慢长大,很多人的心智依然没有改变。一些年长的人总以为自己年龄大,所以更有资历教育别人。其实使人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
我们从小就听到很多教导——你要好好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你要听父母的话,父母是为了你好……我们的耳朵中总是有无数的“你要怎么怎么样”,父母、老师等长辈却很少问问孩子,“你自己想要什么,你想怎么样”。
我们在“爱”的裹挟下,做着各种不喜欢,甚至厌倦的事情。我们很少问问自己的内心: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难道就不能有改变吗?我们为什么非要成为别人眼中的那个人,而不是成为我自己?
是不是因为我们害怕父母伤心?害怕关心我们的人失望?我们总是害怕这害怕那,最后却忘了自己——害怕别人伤心所以就让自己伤心?害怕别人失望所以就让自己失望?
生活中经常看到或听说,有些人得知自己重病或从死亡边缘活过来,然后性格大变,他们不顾一切地去做自己这辈子一直想做却又没做的事情。也许只有面临死亡,我们才能认清自己的内心。很多人害怕死亡,因为他们觉得有好多事情还没有做,还没有完成。但活着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做呢?因为我们潜意识里大部分人是懒惰的,我们在看不到危险或危机的时候,不愿意冒风险和付出太大的代价。只有到了面临生死抉择,才能放开手脚,殊死一搏。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妻不喜欢外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生活,于是带着幼小的孩子到乡下隐居。当他们的孩子慢慢长大,他和别的孩子一样,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当他终于鼓起勇气向他的父母告别时,他的父母只是说:“去吧,照顾好自己。”邻居很是不解地问,“既然你们知道外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为什么还让孩子出去呢?”孩子的父母却很淡然,“我们知道是我们的事,和他有什么关系?我们出世隐居是我们的意愿,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最后,用熊培云的两段话作为结语:
我们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周遭的一切?对于个体的人,自然要坚持人道主义底线。如多恩诗云,“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是大陆的一部分”。然而,对于社会关系、契约等元素,采取一种“工具主义”的原则却是极为重要的。如你所知,人与动物的—个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换句话说,任何人际关系、社会契约,都是人类所制造的工具的一部分。然而,为什么有许多人会陷于工具之中,最后完全迷失了自己呢?为什么他们会把工具当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呢?譬如说,有些人为了谋得一个职位,抛弃自己生命里最真实需要的东西;有些人会因为在社会中无以生存,而最终走上自杀或自暴自弃的道路。然而,假如一个农民买了一把锄头回家,当他发现这把锄头并不如其所愿,不但不能锄草,反而砸肿了自己的脚背,在他备受挫折之时,他会不会因为这把锄头而否定自己人生的意义呢?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同样是面对工具,会有那么多人陷于社会关系、契约之中,最终否定自己的价值与人生呢?因此我说,人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也可以更换工具,这是我们可以拥有积极人生的—个大前提。
在欧洲读书、写作的这几年,同样是我的心灵与思想得以提升的重要几年。我对自己充满了感恩之情,是我给了自己机会,走出原来生活的磕绊,开始一心一意做自己最重要的事。我相信,一个民族要想获得持久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就要不断地有人从旧有的生活方式与仪式之中解放自己。如人所忧,人生可能毫无意义,但是,倘使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它一定意义非凡。所以我希望,我们每个人,所有抱持平凡而高贵之心灵者,要积极地做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把一生当作事业来做,把一生当作自己真正的远大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