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也有“假的”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32632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4 天前,李阿姨因发热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进行血常规检查,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均正常,唯独血小板计数低到21×109/升(正常值为:100~300×109/升)。治疗2天后,体温虽然降下来了,但血小板计数却越来越低,只有17×109/升。无奈,她只好来到某三甲医院血液科就诊,医生询问李阿姨有没有出血不止、皮肤淤青等现象,平时服什么药物。李阿姨说都没有,平时身体挺好。医生要李阿姨再次复查血小板计数。不过,医生特意写明,需要使用两种抗凝剂同时送检:一种是常规用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剂,另一种是枸橼酸钠抗凝剂。半个小时后,结果出来,李阿姨的血小板计数,使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剂是20×109/升;使用枸橼酸钠抗凝剂是147×109/升!医生告诉李阿姨,你这种情况,我们称为EDTA 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也就是说,你的血小板计数减少是假的,你实际的血小板计数是正常的,为147×109/ 升。
  血常规检测是大家最熟悉的临床常用检测项目。由于血常规检测使用的抗凝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不影响血细胞的形态,所以被国际血液标准委员会(ICSH)推荐作为血细胞分析仪首选的抗凝剂。目前,医院普遍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 静脉采血2 毫升,置于EDTA抗凝的真空管中,结果立等可取,较以前的末梢血、手计数更快速、简便和智能。

少数人的血接触EDTA会凝聚


  但有0.07%~0.20%的少数人,其血液与EDTA接触后,大约十几秒血小板就会发生聚集。当把装有这种血液标本的EDTA抗凝管,放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上检测时,分析仪就会错误地把这些发生凝集的“大个子”(其实就是聚在一起的血小板)排除在血小板之外,从而出现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随着这一标本存放时间的延长,所检测出的血小板计数可能会更低。另外,由于聚集的血小板在体积上与白细胞相近,还可能会被血液分析仪误当成白细胞计数,造成白细胞计数的假性增高。这种现象被称之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也就是说,这种人的血小板并不是真的少了,只是接触EDTA后发生了凝聚。李阿姨就是这种情况。

多因素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


  “EDTA”不是唯一的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因素,其他引起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种:
  1.采血不顺畅或者反复抽血。血液标本有时会因此产生凝集,明显凝集容易被发现,微小凝集不容易被发现,可能导致血小板检测值降低。
  2.抗凝管中注入的血容量过大,超过抗凝剂的能力,标本可能会有凝集。
  3.大血小板的影响。正常人存在一定数量的大血小板。在病理情况下,大血小板会更多地增加。由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按照细胞大小进行血细胞计数的,体积偏大的血小板有可能被误认为是红细胞或者白细胞,而纳入红细脃或者白细胞计数,使血小板计数结果降低。
  4.某些药物的影响。如长期服用氢氯噻嗪可引起药源性血小板计数减少、停药后一段时间可恢复正常。
  5.血小板黏附在白细胞周围,形成“血小板卫星现象”,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
  6.冷凝集素導致血小板减少。目前,各大医院检验科都有空调等保暖设施,冷凝集现象不太常见。
  7.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判断真假,须知6点


  那么,我们如何得知血小板减少的真假呢?判断血小板减少是不是假的,须知以下6点——
  1.有没有相对应的出血倾向: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患者,无血小板减少相对应的出血倾向,局部采血后不易出血,且抽血后皮肤不出现紫癜和淤斑。
  2.仪器与手工计数相差悬殊,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患者末梢血涂片瑞氏柒色镜检,发现血小板有凝集现象,在血片尾部有大小不等的多处血小板聚集。
  3.肿瘤、自身病、肺心病、晚期孕妇、肝病、毒血症及一些不明原因疾病的患者,常存在血小板假性减少,是疾病一种伴随现象,出现于疾病开始或治疗过程中,随着疾病好转而消失。另外,胆固醇高或患有血脂异常的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内皮易损,致血小板不容易解散,也可造成血小板减少。
  4.采血过程不顺利、多次穿刺、采血带绑扎时间过长等,均可引起组织凝血因子混入血液标本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而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采血后混匀不及时、混匀不充分导致抗凝不充分而引起血小板聚集。
  5.检验科应用EDTA盐作为抗凝剂,可使血小板互相聚集、堆积,致使仪器不能确认血小板而使血小板计数偏低。其原因与血小板表面存在着隐匿性抗原有关,此抗原与血浆中存在的抗血小板抗体和/或抗心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相结合,从而导致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聚集成团。
  6.测量血小板的仪器也可能出现误差,如地线接触不良、电信号线的插头与插座接触和导电性能较差、仪器阈值的设置不当都可能影响血小板计数。

假性减少不需要治疗


  既然是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说明并不是生理性或者病理性的血小板减少,是不需要治疗的。只是,如果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未被及早及时分辨,可能会给临床工作及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如延误手术、增加不必要的辅助检查、增加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等。在临床上,我们碰到过有患者手术前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因急于手术而没有明确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就给予升血小板药物治疗,结果不仅白用了那些药物,还延误了手术时机。
其他文献
“医生,我患的是高血压,血脂正常,为什么要吃调脂药啊?”常有患者问我这个问题。一般来说,如果高血压患者出现下面两种情况,医生通常会建议其服用他汀类药物。情况1:高血压同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最近几年专业组织提出的一种说法。过去,我们说一个人患有冠心病,或者脑梗塞,或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是分别诊断说明的。但其实这些疾病的病理机理是一样的,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只不过是动脉粥
人到晚年“骨脆脆”,别说是摔倒了,就算不小心磕磕碰碰也很容易发生骨折。而“伤筋动骨一百天”,说的就是骨折康复的不容易。如果是盆骨骨折,其后的康复相对四肢骨折比较缓慢,也更容易出现静脉血栓形成、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问题。因此,科学的康复训练是骨盆骨折后必做之事。 4种方式进阶锻炼  骨盆区骨折的术后康复,根据作用力的不同可以分为4种方式。  1.被动活动:就是患者完全不用力,依靠医生和器械的外力进行
为何频发尿路感染  前段时间因为尿痛到医院就诊,医生说是尿路感染,这已经是我今年第三次尿路感染了!为何我老是尿路感染?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预防尿路感染吗?  湖南 夏女士  夏女士:  尿路感染(UTI)是临床常见病,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比男性高9倍,大多数妇女一生中会发生2次或多次泌尿系感染。  据不完全统计,年轻妇女每年发作膀胱炎0.5~0.7次,妇女发作急性膀胱炎时约25%为复发性的,其中1
英国一项研究发现,每天看电视超过4小时的男性患肠癌风险比看电视1小时以内的男性高35%,長期看电视的女性患肠癌风险比其他女性高11%。不过,在电脑屏幕前久坐与肠癌没有类似关联。  研究人员推测,与在电脑前相比,人们看电视时更容易吃垃圾食品、吸烟和饮酒,而这类行为会增加患肠癌风险。至于为何男性久看电视患肠癌风险比女性更大,有待进一步研究。
冬季气温低,血管易收缩,是心血管的高发时期,那夏季温度高,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应该降低了吧?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解放军第95医院)心血管内科沈清来主任医师介绍说,很多高血压患者到了夏季,易过量出汗、脱水,导致血液更加黏稠,血小板聚集在血管斑块,形成血栓,增加血管堵塞风险。因此,在夏天里,高血压患者也要控制好自己的病情。  夏季心梗发作人群中,大部分与脱水有关。许多人夏季不注意及时补水,时常是感觉
病例1:  20来岁的小张这几天右眼上眼皮突然红肿起来,还伴有疼痛,仔细看一下红肿主要在眼眶上缘外侧,去了几家医院,有的说是麦粒肿,有的说是眼眶蜂窝织炎,治疗这几天也没见明显好转,后来在我院确诊为急性泪腺炎,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完全恢复。病例2:  40多岁的王女士,双眼的上眼皮近十余年来慢慢肿大,从肿眼泡慢慢发展到“金鱼眼”,因为肿了十多年,也没太在意。但这两年还在慢慢加重,心里就开始有些担心,怕是
夏季,是腹泻的高发时期。正常人,每天排便1次,含水量适中;少数人可以2~3天排便1次,或者每日排便2~3次,但粪便是成形的。当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大便次数,粪质稀薄,水分增加,就称之为腹泻。凉热交替易腹泻  夏季腹泻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天气炎热,湿度大,为肠道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  ◎苍蝇和蟑螂等滋生,可携带致病菌,传播疾病。  ◎人们多爱吃各种水果、凉拌菜等,凉拌食品
进入7月,天气越来越热,使用空调的人们也越来越多,但是您是否知道,在使用空调享受凉爽的同时,“空调病”也在悄悄地向您靠近。温差、干燥易致病  那么,什么是“空调病”呢?  夏季,空调房间与室外的温差较大,如果人们经常进出空调房间,就容易引起咳嗽、头痛、流涕等感冒症状。如果在空调房间温度调得较低的地方呆得时间过长,而且衣衫单薄,就会引起关节酸痛、颈僵背硬,或腰沉臀重等症状。这些因使用空调引起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