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应当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这是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的需要。现代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测试的难点,强化中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不但可以带动语文整体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学好其他学科,乃至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现代文阅读情况却令人担忧:与其他测试内容相比,现代文阅读丢分最多,效益最差。于是一些老师便埋怨考试中现代文阅读偏离课本,与教材严重脱节,对考试现代文阅读产生畏难情绪,感到语文教学的前途一片茫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易懂好学,教师无货可卖,无戏可唱,在教学中或随意性强,或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不得法。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认为读现代文没有什么文字障碍,能看懂,所以阅读时走马观花,粗粗浏览。不假思索,就算了事,可是一考就说不出所以然,平常不从课内得益,一到考试考课外文章,就摸不到头脑了。这些都说明不重视,不研究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和训练是没有理由的。从升学或现在学习或从事工作的需要来看,不但不能忽视,而且教师要想办法教好,学生要学好,尽最大努力提高阅读能力。
现代文的阅读,不外理解内容和形式两个大的方面,而正常的途径是通过形式去接触、感知、理解内容,一篇文章的写作。往往是先构思、立意、布局。然后才遣词造句,先从语言文字人手去理解篇章结构和作者立意的所在,就是我们要培养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其评论的多样性自不待说,同是一种文体的文章,还有表现技巧的不同,谋篇方法的不同。同一题材的作品,也有作家不同的语言和风格,总而言之,这个文章是千变万化的,千差万别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而这些特点都应该是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并运用于阅读实践的能力,但这些方面不能没有主次。不分巨细,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主”呢:我个人认为:一是对语言的感知力,二是对文章脉络的把握,三是扩大阅读面培养兴趣。
先说对语言的感知,阅读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古人说:“由文悟道,因道解文。”也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解读,从而把握文章要表达的内容和旨意,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进而把握独特的表达形式。因此,要提高阅读水平,重点是加强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从而提高整体感知能力。这里所说的对语言的感知,不是指语言的基础的常规性的认字。正音的静态教学,而是指语言在表达思想情感的动态教学,也就是说是指语言如何准确,有分寸的表达,或如何周密有条理的表达出,或如何形象生动爱憎分明的表达,这就关系到课文中一些语言现象的分析理解和运用。
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对语言文字细细咀嚼,细细品味,切不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这是一种十分浮泛的低效的阅读方法,是当前学生提高阅读效益的大敌。有些学生尽管读得很快,但只是生吞活剥,粗枝大叶,这样是不可能有助于阅读能力提高的。如用词,词语孤立起来是静止的,单一的东西。而实际运用起来却是活生生的东西了,我们对词语的理解,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作出对词语的含义的正确判断,只有理解了词语的语境意,才能对句段作出真正的理解。
词的感知是如此,句的感知也是如此,词句是构成文章的材料。理解文章,首先必须读通读懂文章的词语和句子。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读书心细丝抽茧,炼句功深石补天”。至于一些句串联文脉,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更不能就句论句,还应当联系段,联系篇领会其作用。总之对语言的感知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可以调动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作为理解分析的依据,把静态的语言知识,化为动态的理解能力,这是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次是对文章脉络的把握,行文思路是作者或者反映生活,或者阐述看法所走的路子,阅读文章必须能理出作者思维发展的过程,只有理清思维发展的过程,才能理解文章的全貌,准确领会文章表情达意的真实本质。但有的人读书,东抓一句,西抓一段,取其所需,弃其所恶,是不能准确理解文意的,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因此现代文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
把握文章的脉络还必须和文体特征结合,记叙文应着重研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议论文应着重研究论证过程,说明文应着重研究说明顺序,这是文思在不同文章中体现的特点,在分析理清一般行文思路时,还应注意一些艺术化了的文思,总之,把握文章的脉络,理清思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可以调动记叙文的结构法,议论文的论证法,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化为对文思的理解,这是阅读能力高低的又一个标志。
最后是扩大阅读面,啬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既然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那么,就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新意的阅读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应要求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有计划地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做好摘录,摘抄自己认为精彩,或者深有感悟的语句,段落,篇章,然后让学生轮流读自己摘录的文章,其他同学认真听,最后自评,或者相互评。这样同学们既交流了自己所查资料,又交流了个人的阅读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学生参与热情高,阅读能力提高自然就快。
要培养阅读现代文的能力,除了以上几点外,还应该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语文课的本质特征是工具性,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即具有解决、探索求知的能力,学生有了这种能力,也就发展了智力。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就能在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能力的教学设计中寻找到最好的指导学生的方法。想出种种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阅读自己理解,改变单纯的由教师灌输知识的教法,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趣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心理,正确引导学生由已知到达求知的彼岸。
世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传统的教育可以批判、可以改造、可以借鉴,但不可以抛弃;矫枉无须过正,教育不该从一个极端再走向另一个极端。新课程应该是宽容的,倡导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不应该排斥“另类”的存在,如果没有百花齐放,没有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共同生存,新课程的理念恐怕也难以实现。我们的心胸和视野应该开阔一些,不要束缚自己的头脑和手脚,在确定一种新的观念或方法时,也给传统的观念和方法留出一方天地。
现代文的阅读,不外理解内容和形式两个大的方面,而正常的途径是通过形式去接触、感知、理解内容,一篇文章的写作。往往是先构思、立意、布局。然后才遣词造句,先从语言文字人手去理解篇章结构和作者立意的所在,就是我们要培养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其评论的多样性自不待说,同是一种文体的文章,还有表现技巧的不同,谋篇方法的不同。同一题材的作品,也有作家不同的语言和风格,总而言之,这个文章是千变万化的,千差万别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而这些特点都应该是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并运用于阅读实践的能力,但这些方面不能没有主次。不分巨细,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主”呢:我个人认为:一是对语言的感知力,二是对文章脉络的把握,三是扩大阅读面培养兴趣。
先说对语言的感知,阅读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古人说:“由文悟道,因道解文。”也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解读,从而把握文章要表达的内容和旨意,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进而把握独特的表达形式。因此,要提高阅读水平,重点是加强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从而提高整体感知能力。这里所说的对语言的感知,不是指语言的基础的常规性的认字。正音的静态教学,而是指语言在表达思想情感的动态教学,也就是说是指语言如何准确,有分寸的表达,或如何周密有条理的表达出,或如何形象生动爱憎分明的表达,这就关系到课文中一些语言现象的分析理解和运用。
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对语言文字细细咀嚼,细细品味,切不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这是一种十分浮泛的低效的阅读方法,是当前学生提高阅读效益的大敌。有些学生尽管读得很快,但只是生吞活剥,粗枝大叶,这样是不可能有助于阅读能力提高的。如用词,词语孤立起来是静止的,单一的东西。而实际运用起来却是活生生的东西了,我们对词语的理解,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作出对词语的含义的正确判断,只有理解了词语的语境意,才能对句段作出真正的理解。
词的感知是如此,句的感知也是如此,词句是构成文章的材料。理解文章,首先必须读通读懂文章的词语和句子。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读书心细丝抽茧,炼句功深石补天”。至于一些句串联文脉,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更不能就句论句,还应当联系段,联系篇领会其作用。总之对语言的感知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可以调动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作为理解分析的依据,把静态的语言知识,化为动态的理解能力,这是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次是对文章脉络的把握,行文思路是作者或者反映生活,或者阐述看法所走的路子,阅读文章必须能理出作者思维发展的过程,只有理清思维发展的过程,才能理解文章的全貌,准确领会文章表情达意的真实本质。但有的人读书,东抓一句,西抓一段,取其所需,弃其所恶,是不能准确理解文意的,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因此现代文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
把握文章的脉络还必须和文体特征结合,记叙文应着重研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议论文应着重研究论证过程,说明文应着重研究说明顺序,这是文思在不同文章中体现的特点,在分析理清一般行文思路时,还应注意一些艺术化了的文思,总之,把握文章的脉络,理清思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可以调动记叙文的结构法,议论文的论证法,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化为对文思的理解,这是阅读能力高低的又一个标志。
最后是扩大阅读面,啬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既然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那么,就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新意的阅读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应要求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有计划地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做好摘录,摘抄自己认为精彩,或者深有感悟的语句,段落,篇章,然后让学生轮流读自己摘录的文章,其他同学认真听,最后自评,或者相互评。这样同学们既交流了自己所查资料,又交流了个人的阅读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学生参与热情高,阅读能力提高自然就快。
要培养阅读现代文的能力,除了以上几点外,还应该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语文课的本质特征是工具性,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即具有解决、探索求知的能力,学生有了这种能力,也就发展了智力。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就能在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能力的教学设计中寻找到最好的指导学生的方法。想出种种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阅读自己理解,改变单纯的由教师灌输知识的教法,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趣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心理,正确引导学生由已知到达求知的彼岸。
世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传统的教育可以批判、可以改造、可以借鉴,但不可以抛弃;矫枉无须过正,教育不该从一个极端再走向另一个极端。新课程应该是宽容的,倡导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不应该排斥“另类”的存在,如果没有百花齐放,没有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共同生存,新课程的理念恐怕也难以实现。我们的心胸和视野应该开阔一些,不要束缚自己的头脑和手脚,在确定一种新的观念或方法时,也给传统的观念和方法留出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