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谓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魄。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篇目,如《秋天的雨》、《桂林山水》、《美丽的天山》、《富饶的西沙群岛》等,或秋高气爽,或风光绮丽,有着优美的境界。由于美的事物总是存在于感性形式之中,对这些篇目的教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教学生认识一些生涩的语言符号或停留在字、词、句、段的分割离析中,而是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的想象驰骋在作者建筑的优美意境中,如身临其境。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用电脑一边播放桂林山水的图片,一边放了一段《高山流水》的轻音乐,接着使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桂林山水的美:在风和日丽的漓江上,撑一叶小舟,穿越在林立的山峰中,静静的漓江像一面镜子,映着蓝天白云,看上去无比开阔,忽然一大群鸥鸟从头上掠过……随着老师的引导,镜头的不断变化,学生仿佛真的在漓江上畅游,无数的美景尽收眼底,不禁陶醉其中,留连忘返,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净化了心灵。
二、品词品句,引导学生理解美
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尝。
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验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文章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朗读优秀文章,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那么,怎样读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品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激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是真、善、美德集中体现,文中所包蕴的扬善弃恶的情感给学生多种形式诵读,去深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
四、形象对比,引导学生鉴赏美
形象的美丑总是在相互对比中显现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讲读《落花生》一课时,通过不起眼的花生苗,把那埋在地里的果实与那些高挂在树上的鲜红耀眼的果实对比,更显花生的内在美。再理解父亲的那段话:“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从而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学生通过鉴赏,提高了认识,明白了心灵美的重要性。再如《西门豹》这篇课文,也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五、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创造美
小学生有着爱表现美的个性特征并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小学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文情节性、戏剧性、动作性等较强,很适合于小学生表演。如《亡羊补牢》、《将相和》、《晏子使楚》等。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些小品、课本剧等,让学生走进课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理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性格直至内心世界,在“动”与“乐”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全方位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的审美只有在审美欣赏的基础上达到审美创造的境界,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河南林州市市直第三小学】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篇目,如《秋天的雨》、《桂林山水》、《美丽的天山》、《富饶的西沙群岛》等,或秋高气爽,或风光绮丽,有着优美的境界。由于美的事物总是存在于感性形式之中,对这些篇目的教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教学生认识一些生涩的语言符号或停留在字、词、句、段的分割离析中,而是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的想象驰骋在作者建筑的优美意境中,如身临其境。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用电脑一边播放桂林山水的图片,一边放了一段《高山流水》的轻音乐,接着使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桂林山水的美:在风和日丽的漓江上,撑一叶小舟,穿越在林立的山峰中,静静的漓江像一面镜子,映着蓝天白云,看上去无比开阔,忽然一大群鸥鸟从头上掠过……随着老师的引导,镜头的不断变化,学生仿佛真的在漓江上畅游,无数的美景尽收眼底,不禁陶醉其中,留连忘返,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净化了心灵。
二、品词品句,引导学生理解美
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尝。
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验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文章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朗读优秀文章,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那么,怎样读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品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激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是真、善、美德集中体现,文中所包蕴的扬善弃恶的情感给学生多种形式诵读,去深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
四、形象对比,引导学生鉴赏美
形象的美丑总是在相互对比中显现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讲读《落花生》一课时,通过不起眼的花生苗,把那埋在地里的果实与那些高挂在树上的鲜红耀眼的果实对比,更显花生的内在美。再理解父亲的那段话:“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从而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学生通过鉴赏,提高了认识,明白了心灵美的重要性。再如《西门豹》这篇课文,也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五、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创造美
小学生有着爱表现美的个性特征并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小学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文情节性、戏剧性、动作性等较强,很适合于小学生表演。如《亡羊补牢》、《将相和》、《晏子使楚》等。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些小品、课本剧等,让学生走进课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理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性格直至内心世界,在“动”与“乐”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全方位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的审美只有在审美欣赏的基础上达到审美创造的境界,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河南林州市市直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