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登月行动为何折戟沉沙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l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1989年苏联的解体,俄罗斯逐渐公开了当年的秘密档案,揭开了苏联载人探月的神秘面纱。
  原来,最早提出载人月球探测的并不是美国总统肯尼迪,而是苏联一批著名的航天科学家和设计师。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几家设计局就向苏联领导层递交了短期、中期和长期航天计划。1964年8月3日,苏共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共同通过了《关于研究月球及外层空间工作》的655-268号决议。
  
  载人绕月计划一波三折
  苏联的载人绕月计划从1964年启动,该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在1967年将一名苏联航天员送入绕月飞行的大椭圆轨道,航天员驾驶飞船经过7天往返路程,在绕过月球后直接返回地球。绕月飞船与后来经常使用的联盟号飞船相差无几。苏联在研制绕月飞船时,已经成功完成了“东方号”、“上升号”飞船的载人飞行任务,而且诸如飞船编队飞行技术、航天员太空行走技术、飞船返回技术等难关均告攻克。
  但是,事实远非如此容易,苏联先后发射了十余艘无人飞船,反复试验采用跳跃式再入大气层的方案,均告失败。直到1969年8月,“探测器号-7”才取得了圆满成功。“探测器-7号”的成功,标志着苏联拥有了载人绕月飞行的能力。可惜时间不饶人,美国“阿波罗8号”抢先苏联在1968年12月率先完成了载人绕月飞行,得到了这个项目的金牌。于是,本来就是为争夺政治金牌而开展的这场竞赛已经没有继续的必要了,苏联政府最终决定停止载人绕月计划。
  
  登月计划夭折缘于不争气的火箭
  苏联的载人登月计划与载人绕月计划几乎同时开展。1964年夏天,苏联确定用4年时间让航天员踏上月球。苏联人的登月采用两枚运载火箭,它们分别将载人登月飞船和宇航飞船先后送往绕月轨道。登月飞船由“联盟号”飞船和登月舱组成,与“阿波罗”飞船相似。
  相对美国从巨型运载火箭“土星5号”到“阿波罗”登月飞船都需要重新研制所耗费的巨额资金和时间来说,苏联人的花费少得多,为何苏联人登月未能成功呢?
  问题出在运载火箭“N-1”上。“N-1”是一种高113米,重2700千克,总推力为45000千牛的火箭。
  “N-1”还是世界罕见的五级运载火箭,更是新颖的火箭。它比“土星5号”晚搞了4年,照理,这种火箭更应该进行全面的试验。苏联上世纪60年代提出研制“N-1”,由著名的航天火箭专家科罗廖夫担任总设计师。可1966年,科罗廖夫不幸逝世,对“N-1”的研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N-1”火箭的第一级采用什么样的推进剂上,科罗廖夫主张采用液氢、液氧,而另一名设计师格鲁什柯主张“N-1”的第一级火箭发动机,采用普通的液体推进剂,并且由他的设计局承担“N-1”的第一级主火箭及它周围30台液体火箭助推器的设计,其他由别的单位承担。这样,“N-1”这个五级巨型火箭就由两家设计局研制。这样做,对火箭研制来说,确实是埋下了隐患。
  1969年1月,“N-1”火箭研制出来了。2月初,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拜科努尔的航天发射场的2号发射台高高耸立着113米高的巨型火箭。当发射的命令声刚刚响起,一团耀眼的橘红色的火柱,将这个庞然大物推上了天空。方圆几十公里的人们不约而同地高呼“乌啦!”。可是,欢腾仅仅持续了70秒,火箭尾部猝然起火爆炸……问题就出在第一级火箭上。其中原因不少,最主要的是缺少充分的试验,欲速则不达。苏联人想走捷径,过分地吝惜金钱,结果付出了更大的、更重的代价。
  同年7月3日,“N-1”第二次出现在发射台上。比前一次更不幸,火箭还没有离开地面,一个氧气泵突然发生爆炸,引爆了另一端已经注满燃料的火箭,由此引起了连锁爆炸,爆炸威力之大完全摧毁了苏联的这个发射基地。
  (摘自《月球密码》)
其他文献
龙源期刊网是龙源国际集团的核心企业之一,致力于中国优秀期刊文化在全世界的推广。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期刊网,自1998年开通以来,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类期刊品种已达到1300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据有关部门调查,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委员会公布了本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报告称,本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快速老龄化阶段、加速老龄化阶段、重度老龄化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我国快速老龄化阶段。这20年里,平均每年我国将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