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牧羊”雕塑,糟糕的城市“风景线”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不是虚幻的概念。对于城市雕塑,应尊重历史文化,少些“戏说”
  近日,在重庆大学中文系读大三的小赵和朋友在沙坪坝三峡广场聚餐时,发现了这样一组雕塑:六只形态各异的银色金属羊雕塑,头朝着广场中心。羊群的中间,一块高一米八左右的长方形金属碑上,描画着一位古装女子,碑的正上方赫然写着“昭君牧羊”。
  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皆是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昭君牧羊”又是典出何故?面对大学生们的质疑,管理方表示:“这个雕塑描绘的并不是某个典故,而是对于王昭君在塞外生活场景的描述。王昭君生活在塞外,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更奇葩的是,管理者还称该雕塑摆放已久,许多居民直接把雕塑所在地叫做“昭君牧羊”,已经“习惯了”,所以不必再改。
  城市雕塑是公共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仅是增添城市美景,更是一种人文教育。因此,更要追求科学性、真实性。昭君固然有出塞的经历,其有没有牧羊的经历,并无历史记载作为依据,“牧羊”的想象显然难以成立;而该广场人来人往,不断有小朋友跑来和羊群合照嬉闹,“这些孩子以后只晓得有‘昭君牧羊’,不晓得昭君出塞、苏武牧羊怎么办”?
  历史文学是允许想象的,但是如果要将文学想象的场景用作一处地名或地标,必须慎重考虑,准确考证。如此信口开河、牵强附会、以我为是,只会凸显城市管理者的无知与肤浅,降低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媒体评点:在城市建设这样的公共事务中,文化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也不能寄希望于哪个“有文化”的领导的英明决策,而是必须建立一套科学严格的决策机制,在充分、严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文化传统和艺术规律的决策,才能向城市和市民交出一份合格的文化答卷,留给未来一份合格乃至珍贵的文化遗产。(张天蔚,北青网)
  ◎话题拓展:城市形象与城市名片;文化不是虚幻的概念;尊重历史;“想当然”的雕塑要不得……
  (资料来源:新浪新闻、人民网等)
其他文献
概述了近年来我国姜黄属植物种类、分布、化学成分及药理与临床的研究进展。 In this paper,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pecies, distribution, chemical composition, p
以茯苓、茯苓皮为对照原料,采用水煮法、浓碱浸提法、稀碱浸提法,分别对两种原料进行提取。结果表明,稀碱浸提法提取茯苓多糖的工艺较为合理,其操作简单,提取时间短,得率较高,为茯苓
摘 要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型国家的构建,均离不开对人才的个性培养。为探究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培养的有效策略,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个性的涵义、作用以及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进行了阐述,认为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性影响,并提出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策略,旨在为培养符合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未来人才。  【关键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