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版普通高中新教材与以往教材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以至于忘了语文另外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相比,新教材的修订思想中包含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趣味、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因素,这是新教材结予学生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人格教育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各国的语文教育都在重视人的价值、注重人的发展、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实现。中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历来重视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可以说是“传统语文教育的核心与精华,它的实质是以人伦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是通过学习礼乐诗书、经史典籍等语文教材,以求达到既使学生有一定的应对、颂诗、作文的能力,又使学生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自己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纯正的审美趣味。新教材中人文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精神之一:纯正的审美趣味
让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载体,它必定自身要充溢着美。只有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美的存在,才能接受美的熏陶,从而形成辨别美丑的能力,养成纯正的审美趣味。新教材的选文非常注重用美来吸引学生,用美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阅读时产生如入“芝兰之室”的感触。
选文注重“人情美”。新教材选入了《再别康桥》、《邶风·静女》、《孔雀东南飞》、《祭十二郞文》、《陈情表》等美文。读《再别康桥》,学生借助诗人那灵敏的情感触角解读到诗人对母校那浓郁的感情:那夕阳中的妩媚的金柳、那水中“招摇”的青荇、那波光滟滟的清波、那彩虹似的梦,无不渗透着作者对母校的深深眷恋;那浸透着淡淡哀思的笙萧、那沉默着的夏虫和康桥,无不散发出作者心中的无限惆怅和忧伤。读《邶风·静女》《孔雀东南飞》可以感受到那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邶风·静女》中男青年那热烈而纯朴的恋情,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明白爱情的圣洁崇高。读《祭十二郞文》、《陈情表》,学生会为韩愈、李密那泣血带泪的亲情所打动:韩愈通过一些家常琐事写出了叔侄兄弟般的深情,写出了对十二郞的深切痛悼和怀念之情,凄恻动人,感人肺腑;李密则写出了与祖母间相依为命的真切情意,那感激之情、回报之情、怜惜之情无不催人泪下。
选文还注重“意境美”。中学时代是学生形成审美观的关键时期,在寻找美的过程中,学生会有困惑,有迷惘,很难自己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这时特别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而新教材中的这些美文就能给学生以指导与帮助。《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冬天之美》、《滕王阁序》等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好文章。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学生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美。以《荷塘月色》为例,作者通过描绘“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光”这诗一般、梦一般的美景营造出了一种沁人肺腑的梦一般的氛围和意境,学生进入这一意境就会跟着作者去寻找美、领略美,潜移默化中也就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美,也就不会把那些奇装异服、奇谈怪论当作美。教师在处理这些文章时应特别注重在美学精神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领悟到美的内涵,培育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的目的。
二、人文精神之二:人格魅力
阅读过程实质上是心灵的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可以和作者和文本和人物进行心灵上的、情感上的交流,悟出什么样的人格才是自己所应该或必须具备的。
新教材第一册选用了孔子、孟子、陶潜、鲁迅、朱自清等人的文章,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孔孟思想的精华,了解他们“仁者爱人”的思想,可以了解儒家思想中的精髓——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学习庄子的《逍遥游》可以深入理解他的不求闻达、敝屣富贵、淡薄名利、蔑视礼法和权贵的思想;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民族气节;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风采——这些都是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
新教材第三册选用了毛泽东、闻一多、艾青、屈原、陆游、苏轼等人的作品。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可以领略他的伟人风采,感受他以天下为已任的博大胸怀和改造旧中国的革命壮志;阅读闻一多的《死水》,人们可以看到诗人心中的一团火,那一团“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的火;艾青用他的“嘶哑的喉咙 ”唱出了对祖国强烈的爱;学习《离骚》,学生可以认识一路悲歌的屈原,他的修身洁行的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一定会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他的振兴祖国的理想也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而豪放达观的苏轼又何尝不会激起学生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豪情。
选文中展现的人格魅力是多样的,摇曳着多彩的人性光辉。榜样的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和作者、作品的交流过程中必定会被这些伟人们的伟大人格所感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培养、发展人的健全人格,这也是一本好的教材所应该具有的功能和内涵。新编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这些,它可能防止语文教育的失衡和异化。面对这些文章,教师应该以情育理,以理育情,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充满活力的情感。
三、人文精神之三:处世哲理
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离不开正确的为人处世原则,有了对世界、人生的正确认识,才可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健康心理。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如果放任了这一方面的引导,他们就可能走入人生的误区。《大学》的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想让学生接近“至善”,就要让学生明“道”,这“道”就是人生的哲理。一篇好的文章就应该能示人以“道”,应该让人们在读时能感受到“道”的感召。新教材选入了许多能示人以“道”的好文章。
选文能告诉学生什么是崇高。从《世间最美的坟墓》中可以读到列夫·托尔斯泰这一伟大作家的高尚品质以及他给人类创造的巨大精神财富;从《记念刘和珍君》、《五人墓碑记》中可以读到刘和珍等人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英勇献身的崇高人格。有一位作家曾这样说过:“接近崇高,你也会变得崇高起来。”学生在感受崇高的时候心中一定会升腾起崇高感,会期待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崇高的人。
选文能指导学生如何去面对生活。巴金的《灯》能够告诉学生不管你处在什么样的困境中,只要你心中有一份希望,有一盏不灭的心灵之灯,你就可能走出困境,在失望中发现希望。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会告诉学生在逆境中应该有一种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告诉学生应有一份对世人的强烈的爱。苏轼的《石钟山记》会告诉学生在做事情时不能光凭主观臆断,而要经过自己的仔细思考认真观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能够告诫学生应珍惜美好的人生,珍惜美好的时光,否则时过境迁就只能徒增感慨。这一切都有可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前产生顿悟,从而形成对人生的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这些好文章让学生明白生活之道、人生之道、处世之道,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去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古人云:“学文以明道”。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提高学生同历史、人生、世界、甚至是同自己的对话能力,在这一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学生的人格魅力、心理素质、审美趣味,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的文学涵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悟道的菩提树不仅仅在玄而又玄的佛教当中,而且它应该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一篇好的文章应该能够激发学生找到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
(郝新德,山东省鱼台一中)
人文关怀、人格教育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各国的语文教育都在重视人的价值、注重人的发展、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实现。中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历来重视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可以说是“传统语文教育的核心与精华,它的实质是以人伦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是通过学习礼乐诗书、经史典籍等语文教材,以求达到既使学生有一定的应对、颂诗、作文的能力,又使学生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自己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纯正的审美趣味。新教材中人文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精神之一:纯正的审美趣味
让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载体,它必定自身要充溢着美。只有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美的存在,才能接受美的熏陶,从而形成辨别美丑的能力,养成纯正的审美趣味。新教材的选文非常注重用美来吸引学生,用美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阅读时产生如入“芝兰之室”的感触。
选文注重“人情美”。新教材选入了《再别康桥》、《邶风·静女》、《孔雀东南飞》、《祭十二郞文》、《陈情表》等美文。读《再别康桥》,学生借助诗人那灵敏的情感触角解读到诗人对母校那浓郁的感情:那夕阳中的妩媚的金柳、那水中“招摇”的青荇、那波光滟滟的清波、那彩虹似的梦,无不渗透着作者对母校的深深眷恋;那浸透着淡淡哀思的笙萧、那沉默着的夏虫和康桥,无不散发出作者心中的无限惆怅和忧伤。读《邶风·静女》《孔雀东南飞》可以感受到那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邶风·静女》中男青年那热烈而纯朴的恋情,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明白爱情的圣洁崇高。读《祭十二郞文》、《陈情表》,学生会为韩愈、李密那泣血带泪的亲情所打动:韩愈通过一些家常琐事写出了叔侄兄弟般的深情,写出了对十二郞的深切痛悼和怀念之情,凄恻动人,感人肺腑;李密则写出了与祖母间相依为命的真切情意,那感激之情、回报之情、怜惜之情无不催人泪下。
选文还注重“意境美”。中学时代是学生形成审美观的关键时期,在寻找美的过程中,学生会有困惑,有迷惘,很难自己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这时特别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而新教材中的这些美文就能给学生以指导与帮助。《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冬天之美》、《滕王阁序》等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好文章。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学生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美。以《荷塘月色》为例,作者通过描绘“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光”这诗一般、梦一般的美景营造出了一种沁人肺腑的梦一般的氛围和意境,学生进入这一意境就会跟着作者去寻找美、领略美,潜移默化中也就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美,也就不会把那些奇装异服、奇谈怪论当作美。教师在处理这些文章时应特别注重在美学精神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领悟到美的内涵,培育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的目的。
二、人文精神之二:人格魅力
阅读过程实质上是心灵的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可以和作者和文本和人物进行心灵上的、情感上的交流,悟出什么样的人格才是自己所应该或必须具备的。
新教材第一册选用了孔子、孟子、陶潜、鲁迅、朱自清等人的文章,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孔孟思想的精华,了解他们“仁者爱人”的思想,可以了解儒家思想中的精髓——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学习庄子的《逍遥游》可以深入理解他的不求闻达、敝屣富贵、淡薄名利、蔑视礼法和权贵的思想;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民族气节;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风采——这些都是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
新教材第三册选用了毛泽东、闻一多、艾青、屈原、陆游、苏轼等人的作品。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可以领略他的伟人风采,感受他以天下为已任的博大胸怀和改造旧中国的革命壮志;阅读闻一多的《死水》,人们可以看到诗人心中的一团火,那一团“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的火;艾青用他的“嘶哑的喉咙 ”唱出了对祖国强烈的爱;学习《离骚》,学生可以认识一路悲歌的屈原,他的修身洁行的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一定会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他的振兴祖国的理想也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而豪放达观的苏轼又何尝不会激起学生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豪情。
选文中展现的人格魅力是多样的,摇曳着多彩的人性光辉。榜样的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和作者、作品的交流过程中必定会被这些伟人们的伟大人格所感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培养、发展人的健全人格,这也是一本好的教材所应该具有的功能和内涵。新编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这些,它可能防止语文教育的失衡和异化。面对这些文章,教师应该以情育理,以理育情,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充满活力的情感。
三、人文精神之三:处世哲理
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离不开正确的为人处世原则,有了对世界、人生的正确认识,才可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健康心理。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如果放任了这一方面的引导,他们就可能走入人生的误区。《大学》的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想让学生接近“至善”,就要让学生明“道”,这“道”就是人生的哲理。一篇好的文章就应该能示人以“道”,应该让人们在读时能感受到“道”的感召。新教材选入了许多能示人以“道”的好文章。
选文能告诉学生什么是崇高。从《世间最美的坟墓》中可以读到列夫·托尔斯泰这一伟大作家的高尚品质以及他给人类创造的巨大精神财富;从《记念刘和珍君》、《五人墓碑记》中可以读到刘和珍等人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英勇献身的崇高人格。有一位作家曾这样说过:“接近崇高,你也会变得崇高起来。”学生在感受崇高的时候心中一定会升腾起崇高感,会期待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崇高的人。
选文能指导学生如何去面对生活。巴金的《灯》能够告诉学生不管你处在什么样的困境中,只要你心中有一份希望,有一盏不灭的心灵之灯,你就可能走出困境,在失望中发现希望。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会告诉学生在逆境中应该有一种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告诉学生应有一份对世人的强烈的爱。苏轼的《石钟山记》会告诉学生在做事情时不能光凭主观臆断,而要经过自己的仔细思考认真观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能够告诫学生应珍惜美好的人生,珍惜美好的时光,否则时过境迁就只能徒增感慨。这一切都有可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前产生顿悟,从而形成对人生的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这些好文章让学生明白生活之道、人生之道、处世之道,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去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古人云:“学文以明道”。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提高学生同历史、人生、世界、甚至是同自己的对话能力,在这一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学生的人格魅力、心理素质、审美趣味,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的文学涵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悟道的菩提树不仅仅在玄而又玄的佛教当中,而且它应该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一篇好的文章应该能够激发学生找到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
(郝新德,山东省鱼台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