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镇痛方式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加速康复的影响

来源 :中华疼痛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5hv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不同镇痛方式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及早期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男47例,女13例,年龄28~70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例。切口浸润联合静脉镇痛组(A组),关腹前用0.2%罗哌卡因20 ml切口逐层浸润,术后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硬膜外镇痛组(B组),术后单纯0.2%罗哌卡因150 ml行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切口浸润联合硬膜外镇痛组(C组),关腹前用0.2%罗哌卡因20 ml切口逐层浸润,之后0.15%罗哌卡因150 ml行PCEA。记录术后1、6、12、24和48 h时VAS评分,记录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B组和C组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A组和C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B组(P<0.05);3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单纯硬膜外镇痛以及切口浸润联合静脉镇痛比较,切口浸润联合硬膜外镇痛更有利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术后康复,较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并比较盐酸羟考酮或芬太尼用于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9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择期行消化道肿瘤根治术患者40例,年龄18~80岁,体重40~95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羟考酮组和芬太尼组,每组20例。于手术结束前30 min,两组分别静脉注射羟考酮0.1 mg/kg或芬太尼1 μg/kg。术毕患者清醒拔管后,采用视觉模拟评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30 mg作为滴定初始剂量用于重度癌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聊城市肿瘤防治院的重度癌痛患者129例,数字评分法(NRS)评分7~10,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30 mg作为初始剂量滴定组(30 mg组)和20 mg作为初始剂量滴定组(20 mg组)进行镇痛治疗。根据患者疼痛评分及爆发痛的情况于12 h时调整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
期刊
目前临床中医药治疗肩周炎的方法灵活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手法治疗、针刀治疗、穴位注射及功能锻炼等。本文对近年来肩周炎中医药治疗的进展性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肩周炎提供参考。
目的比较腹部超声波排气法与腹部手法按摩两种健康干预方法在预防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诱发便秘(OI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就诊的接受癌痛规范化治疗且口服强阿片类镇痛药的患者196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超声组和手法组,超声组(100例)采取腹部超声波排气技术,手法组(96例)采取腹部手法按摩,两组均加常规缓泻剂,均从强阿片类镇痛药滴定开始时进行干预,疼痛控制
双膦酸盐类药物已广泛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其引起非典型股骨骨折的不良事件已有报道。本文报道两例均为近年在我院就诊的女性,85岁以上,均曾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1.5~2年。两例均无外伤史,有大腿持续疼痛,行走困难。非典型股骨骨折的X线征象为股骨中段短横形骨折线,伴有骨膜增厚。股骨髓内钉固定是治疗非典型股骨骨折的最佳方法。在文献复习中指出应提高疼痛科医生以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出现非典型股骨骨折的
目的观察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对患者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贵州省骨科医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4例,年龄37~60岁,在腰椎间盘内以1.0 ml/s的速率注射浓度为70 μg/ml的臭氧5 ml进行臭氧消融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开始时、臭氧注射时及注射后1、5、10 min时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结果与手术开始时比较,心率在臭氧注射后1
目的探讨利塞膦酸钠(risedronate, RIS)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及脊髓背角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在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以脊神经结扎(SNL)模型为基础将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脊神经结扎组即手术组(SNL组),利塞膦酸钠(RIS)低剂量治疗组[R(L)组]、中剂量治疗组[R(M)组]、高剂量治疗组[R(H)组],假手术组(Sham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