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素有文明之国、礼仪之邦的美誉,立德树人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献中就有“立德”、“树人”的记载.所谓“立德”,就是树立德业,它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所谓“树人”,就是培养人才,它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尹之章注:“树人,谓济而成立之.”济、救助、扶危.三立中的“立德”,是灵魂,是核心,有统领功业,言辞的作用,而“立功”、“立言”有辅佐彰显德行的作用.大臣、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的德行至高无上,他创办私学、出世修经、周游列国,构建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完整的道德思想体系,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功不可磨,永垂不朽.孔子著书立言,“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实是他编辑鲁国原始史料以寄托其政治理想之作.孔子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等,并有诗歌《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多载于《乐府诗集》.孔子不愧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典范.孔子“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童蒙的启蒙教育,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举一而反三”,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主张“学而优则仕”,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为立德树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富有实践意义.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为国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