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藏筷子添孙子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j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克松1972年首次访华,周恩来举行国宴,总理怕尼克松不会用筷,特意准备了刀叉。出乎意料,他却能以筷夹菜,虽笨拙滑稽,但能应付。原来总统先生怕来华不会用筷出洋相,暗练了百余小时的筷子功。
  尼克松餐毕刚放下筷子,他用的筷子就被一位加拿大记者抢走。记者到了美国,即被一群收藏家包围,争相出价要他转让中国筷子,最高价喊出2000美元。记者说,尼克松访华最有意义的纪念品就是筷子,它是中国古老的发明,中华文明的象征,何况这是中国人民大会堂专用筷,周恩来亲自指点尼克松使用技巧,即使有人出20000美元我也不会割爱。
  小小筷子不仅是吃饭的家什,还具有国际意义。筷子是华夏祖先智慧的结晶,收藏研究箸文化乃爱国之举,于是我决心为弘扬箸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0年前,人们刚从“文革”噩梦中苏醒,百废待兴,我不知该到何处去搜集古筷。说来也巧,数年后的一天,我到吴淞乡下采风,正巧看到一位老妇坐在瓜棚下吃饭,她手中的筷子又粗又长,很是奇特。我向老妈妈提出,以十双新筷换她手中旧筷。
  不换不知道,一换乐得跳,原来这是一双济公佛筷。数十年前,老妈妈结婚多年不孕,婆婆急了,带她到杭州灵隐寺拜佛求子。当年筷子是民间吉祥物,因流传“筷子筷子,快生贵子”的口彩,婆媳特求得烫有济公佛像的天竺筷虔诚地带回上海。老妈妈说,济公筷真灵,自从求来佛筷,她一连生了两个大胖小子。
  转眼十多年过去,儿子结婚已三年。我应邀赴香港举办筷子展,整理藏品时,突然发现了那双济公佛筷。我带着济公佛筷赴香港参加了筷展。中秋之夜,在香港定居的大女儿设宴请我赏月,我情不自禁地说起收藏济公佛筷的故事。女儿说:“你已八十高龄,外孙、外孙女有好几个,独缺个孙子,我相信济公会保佑你得个孙子,我会天天替你祷告:‘筷子筷子,快生孙子!’”亲友们哄堂大笑。
  回到上海,晚饭时,儿媳向我伸出两个手指,我猜了半天猜不出何意,儿子这才哈哈大笑着说了一句“双胞胎”。儿媳说:“你在香港办双双对对筷子展,这回济公保佑你,也送来一对小宝宝!”说着拿出医院检查报告。
  这回真应了农村老妈妈的好口彩,多福多子。
其他文献
他叫李忠国,她叫陈诗晏。两人青梅竹马,一个院子里长大。1953年,李忠国23岁,陈诗晏21岁,二人因为误会分离。  李忠国到沈阳工作后,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相比而言,在四川生活的陈诗晏日子艰辛得多。为了生计,她颠沛流离,还经历了两次不幸的婚姻。  李忠国81岁那年,老伴患病离世。为了摆脱伤感情绪,李忠国在孙子的陪伴下回到故乡南充探亲访友。没想到,他一回到儿时居住的大院,脑海里浮现出的都是初恋女友陈
我们这群刚刚迈进老年行列的人,时常在一起讨论养老问题,提出各种各样的设想。最终的结论是,养老必须靠自己,靠一群“老鸟”抱团取暖。  60岁到70岁加紧组团  如今有一句在老人圈疯传的话:你有几个老伴?这老伴不是老公或老婆,而是与你有紧密联系的老朋友。有两三个不及格,有十个左右差不多,有二十个左右刚刚好。  我刚一退休,就和同龄人组成了一个舞蹈队,十几个姐妹隔天就要聚在一起练习舞蹈。虽说只是一个业余
刘智德今年60岁,正办退休。黄昏出门,在西安市南稍门草场坡楼群间的空地上一准儿能看见他。  我见到他时,他刚抽了十几分钟陀螺,脸上汗涔涔。他指着旋转的五彩陀螺对一旁五岁的小孙子说,对,就这么抽。然后,他转向我:“你看,只有孩子才能玩得尽兴,他们无所顾忌,不像我们大人,畏首畏尾。”  原先热衷于每天去体育场走路的刘智德,被东门城墙根下玩陀螺的一帮人吸引。虽然现在的陀螺无论个头、材质还是外观都跟小时候
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有一位居民叫姜天生,他每年都为居民放映30余场电影,四年来放映电影150余场。  2011年老姜退休,刚一闲下来,愁得不得了。年轻时老姜喜欢无线电、爱鼓捣个音响什么的。于是他买了音响、播放机、投影仪,在家放电影。看着老电影,老姜萌发了为居民播放电影的想法。但是老姜也有顾虑,会不会有人说自己想出风头呢?女儿支持他:“爸,想做就去做,我支持你。”  一开始,老姜的露天电影院设在小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