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5日,是胡风的夫人、儿童文学作家和传记作家梅志的生日。想起她,眼泪就唰唰地落在我的衣襟上,往事在我86岁的脑海里翻江倒海。
那是在抗日战争的年代,重庆作为国民党最后撤退的根据地,定为陪都。当时的我是一名流亡学生,随着大批无家可归的青年,沿着滚滚的长江南下,来到重庆,进入从上海迁来的复旦大学读书。
当时在学校里凡是从战区来的学生,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分文不交,并且还要靠贷款维持生活,贷款的数目仅够买笔墨和牙刷,冬天连袜子都没得穿。我们认为最有钱的人就是教我们的老师,事实上,他们菲薄的工资,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也是吃不饱饭。
复旦大学请了许多名教授,戏剧家曹禺、洪琛和演员赵丹、白杨以及文学家巴金、老舍等常到校作报告和参加联欢。在给我们教课的老师中,印象最深的是教“文学概论”的胡风。有一次秋末冬初,瑟瑟寒风从简易教室的窗户缝里刮进来,吹得我们身上直打抖,胡先生缩着头走进教室,身上穿着单薄的长衫,脚上穿着白布袜子和草鞋。他主讲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当讲到《呐喊》时,心情很激动,声泪俱下地抨击着旧社会对人类的践踏,有时他气得将草鞋脱下来拍打着讲台。整个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融入了那苦难的人生。同学们都认为胡风先生是左派的好老师,都很尊敬他。
解放后,第二次文化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各地作家会聚一堂。在会上,我的丈夫叶君健和胡风相遇,互相问候之后,胡老师便直截了当地对君健说:“你的夫人是我在复旦的学生,记得她是北方人,是一个很热情的学生。你告诉她,老师有件事拜托她,我的家属留在上海两地分居,很不方便,并且开销太大,请她留心为我在北京找间房子。”
君健说:“我回去一定转告她,她应该为老师效劳。”
君健回家告诉我找房子的事,还督促我说:“可见你在学校是个调皮的学生,毕业这么久老师还记得你,你多托一些人赶快解决这个问题。”我对君健说:“那是因为他是左派老师,我是左派学生,并不是我调皮。”想到我们刚到北京时找房子的辛苦,我下决心一定为老师帮这个忙。我像为自己找房子一样重视,我见人便托,逢人便问,终于在我们居住的胡同南口找到了一处房子,房主因欠了人家的债急于卖房低债。我立刻和作家协会联系,房子是前后两个小院,共十余间。胡老师一看便很满意,就把那套房买了下来。不久胡师母梅志带着70多岁的老母以及两个儿女小风和小山从南方赶到北京新居,我们两家在同一胡同的一南一北,成了邻居。
胡师母迁到北京以后,我成为她的向导,他们家诸多杂事,她都找我咨询,我也尽所能帮她解决:家中的保姆是由我介绍的一个贫苦的农村孤儿小芳,老实可靠。作家协会还为他们家配备了一位勤务员,我们喊他为小翁。
君健的工作很忙,每天从办公室回家,手中还捉了一大包未看完的稿子开夜车。我完成自己该做的工作,有时帮他整理,也忙到深夜,很少抽出时间访亲探友。但是对于胡家的关心,好像是分内的事,每周我得到胡师母家去一次,希望能帮她做点事。有时我也拉君健到他们家坐一会儿。在他们家里也曾遇见过胡先生的几个年轻弟子作家,如陆铃、卢甸以及其他几个文艺爱好者。
他们家中共7口人,老少三代,加上当时文艺界的人常来常往,还有崇拜胡先生的年轻人造访,胡师母支撑这个家很不容易。
1954年的一天,大约晚10点钟左右,我和君健还在整理文稿,听见门外有人轻轻地喊:“叶太太,您没睡吧?我是小芳,请你出来,我有事告诉你。”
我来到门口,她说:“今天上午胡家被抄了,胡先生和胡太太都被带走了。然后让小翁回单位,接着问我是谁介绍的,我只好说是您介绍的,他们还用小本记了下来。”我听完小芳的话禁不住喊了一声:“这是怎么回事?两个人逮捕?这是不可能的事!”小芳小声说:“我是偷偷跑来的,最可怜的是老奶奶(梅志的母亲),她整个人都傻了。”我将此事告诉君健,他也不能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
“胡风事件”确实连累了很多人。我俩也像惊弓之鸟,不敢和外人联系,只有踏踏实实地工作,一切听天由命。
我和梅志认识时间不长,关于她的经历不十分了解。但是她给我的印象是聪明、能干、有坚强的意志。她年轻时和胡风都参加左联的工作,一直在鲁迅先生身边。梅志和胡风的结合可谓志同道合。其实,她的文学功底也很深,曾创作出儿童文学《小红帽脱险记》。如果不是陪胡先生遭受20多年牢狱之冤,她还会写出更多的作品,这是文坛的损失。
梅志将老母和两个正读书的孩子小风和小山丢下,随胡风老师去新疆坐牢,正是因为她的坚强,对胡风的呵护,才把胡风拯救复苏。
梅志出狱后,我去拜访她,她对我说:“我知道,我们被捕后,你和君健一定受到连累,我爱莫能助,经历磨难,你们能活下来,不容易。我们只有向前看,你的老伴也走了,他是个好人。”
梅志师母还是胡风老师的“保镖”,是一位贤德的妇女,和她结合,是胡风老师一生中最幸运的一件事。
那是在抗日战争的年代,重庆作为国民党最后撤退的根据地,定为陪都。当时的我是一名流亡学生,随着大批无家可归的青年,沿着滚滚的长江南下,来到重庆,进入从上海迁来的复旦大学读书。
当时在学校里凡是从战区来的学生,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分文不交,并且还要靠贷款维持生活,贷款的数目仅够买笔墨和牙刷,冬天连袜子都没得穿。我们认为最有钱的人就是教我们的老师,事实上,他们菲薄的工资,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也是吃不饱饭。
复旦大学请了许多名教授,戏剧家曹禺、洪琛和演员赵丹、白杨以及文学家巴金、老舍等常到校作报告和参加联欢。在给我们教课的老师中,印象最深的是教“文学概论”的胡风。有一次秋末冬初,瑟瑟寒风从简易教室的窗户缝里刮进来,吹得我们身上直打抖,胡先生缩着头走进教室,身上穿着单薄的长衫,脚上穿着白布袜子和草鞋。他主讲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当讲到《呐喊》时,心情很激动,声泪俱下地抨击着旧社会对人类的践踏,有时他气得将草鞋脱下来拍打着讲台。整个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融入了那苦难的人生。同学们都认为胡风先生是左派的好老师,都很尊敬他。
解放后,第二次文化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各地作家会聚一堂。在会上,我的丈夫叶君健和胡风相遇,互相问候之后,胡老师便直截了当地对君健说:“你的夫人是我在复旦的学生,记得她是北方人,是一个很热情的学生。你告诉她,老师有件事拜托她,我的家属留在上海两地分居,很不方便,并且开销太大,请她留心为我在北京找间房子。”
君健说:“我回去一定转告她,她应该为老师效劳。”
君健回家告诉我找房子的事,还督促我说:“可见你在学校是个调皮的学生,毕业这么久老师还记得你,你多托一些人赶快解决这个问题。”我对君健说:“那是因为他是左派老师,我是左派学生,并不是我调皮。”想到我们刚到北京时找房子的辛苦,我下决心一定为老师帮这个忙。我像为自己找房子一样重视,我见人便托,逢人便问,终于在我们居住的胡同南口找到了一处房子,房主因欠了人家的债急于卖房低债。我立刻和作家协会联系,房子是前后两个小院,共十余间。胡老师一看便很满意,就把那套房买了下来。不久胡师母梅志带着70多岁的老母以及两个儿女小风和小山从南方赶到北京新居,我们两家在同一胡同的一南一北,成了邻居。
胡师母迁到北京以后,我成为她的向导,他们家诸多杂事,她都找我咨询,我也尽所能帮她解决:家中的保姆是由我介绍的一个贫苦的农村孤儿小芳,老实可靠。作家协会还为他们家配备了一位勤务员,我们喊他为小翁。
君健的工作很忙,每天从办公室回家,手中还捉了一大包未看完的稿子开夜车。我完成自己该做的工作,有时帮他整理,也忙到深夜,很少抽出时间访亲探友。但是对于胡家的关心,好像是分内的事,每周我得到胡师母家去一次,希望能帮她做点事。有时我也拉君健到他们家坐一会儿。在他们家里也曾遇见过胡先生的几个年轻弟子作家,如陆铃、卢甸以及其他几个文艺爱好者。
他们家中共7口人,老少三代,加上当时文艺界的人常来常往,还有崇拜胡先生的年轻人造访,胡师母支撑这个家很不容易。
1954年的一天,大约晚10点钟左右,我和君健还在整理文稿,听见门外有人轻轻地喊:“叶太太,您没睡吧?我是小芳,请你出来,我有事告诉你。”
我来到门口,她说:“今天上午胡家被抄了,胡先生和胡太太都被带走了。然后让小翁回单位,接着问我是谁介绍的,我只好说是您介绍的,他们还用小本记了下来。”我听完小芳的话禁不住喊了一声:“这是怎么回事?两个人逮捕?这是不可能的事!”小芳小声说:“我是偷偷跑来的,最可怜的是老奶奶(梅志的母亲),她整个人都傻了。”我将此事告诉君健,他也不能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
“胡风事件”确实连累了很多人。我俩也像惊弓之鸟,不敢和外人联系,只有踏踏实实地工作,一切听天由命。
我和梅志认识时间不长,关于她的经历不十分了解。但是她给我的印象是聪明、能干、有坚强的意志。她年轻时和胡风都参加左联的工作,一直在鲁迅先生身边。梅志和胡风的结合可谓志同道合。其实,她的文学功底也很深,曾创作出儿童文学《小红帽脱险记》。如果不是陪胡先生遭受20多年牢狱之冤,她还会写出更多的作品,这是文坛的损失。
梅志将老母和两个正读书的孩子小风和小山丢下,随胡风老师去新疆坐牢,正是因为她的坚强,对胡风的呵护,才把胡风拯救复苏。
梅志出狱后,我去拜访她,她对我说:“我知道,我们被捕后,你和君健一定受到连累,我爱莫能助,经历磨难,你们能活下来,不容易。我们只有向前看,你的老伴也走了,他是个好人。”
梅志师母还是胡风老师的“保镖”,是一位贤德的妇女,和她结合,是胡风老师一生中最幸运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