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我得了选择困难症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hmygod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唐开元年间,京城长安,书生孟浩然站在皇榜前,几乎是以穿透纸背的目光,将榜单扫描了几十遍,却没找到自己的姓名。
  孟浩然沮丧到了极点,无精打采地走回客栈,一边喝酒解闷,一边思考人生:下一站,南山还是长安?没有登上金榜,肯定无颜还乡,究竟是归隐山林、闲度余生,还是留在京城继续谋求功名?对孟浩然来说,这是一道无解之题。
  孟浩然家在襄阳。很小的时候,他就听长辈说起,家乡既走出过宰辅之臣,也诞生过布衣名士,比如伍子胥、宋玉、庞德公、马良。从此,人世和出世的思想便开始交替左右他的人生。
  其中,对孟浩然影响最大的是东汉著名隐士庞德公,“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或许正因如此,在本应埋头苦读、备战科举的年纪,他却效仿先贤,一头扎进鹿门山,将种树养花、品茶垂钓的时间提早了几十年。孟浩然的笔下,没有鲜衣怒马、繁花似锦,只有云淡风轻、松涛阵阵。
  文字的内容和风格都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符,唯一的解释就是:他确实对隐居生活热爱之至,“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孟浩然的山野之乐,恬淡悠闲,超凡脱俗。只要他愿意,做一辈子隐士应该都没问题。但他的想法并非如此单一,偶尔也会踌躇满志,“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鸽心。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整个青年时期,他的思想和生活都以隐逸为主,但在某些特定时刻,心里也会荡起一丝涟漪。
  公元712年,多年至交张子荣赴京赶考,孟浩然写诗送行,“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孟浩然嘴上很客气,但心里必定百感交集:说好一起到白头,你却偷偷焗了油。
  惆怅、失落之余,他对坚持隐逸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几年后,孟浩然路经岳阳,眼见洞庭湖的开阔雄浑,不禁热血沸腾。思虑再三,他决定向曾经担任宰相、现为岳州刺史的张说写诗投赠,以求举荐。只是张说刚被贬,就算真心赏识,也是爱莫能助。
  干谒失败后,孟浩然越来越不淡定,一会儿嗟叹过了而立之年仍一事无成,一会儿感伤才华已备只差良机。加上母亲日渐年迈、生活捉襟见肘,再这么下去,自己平庸至死不说,连最基本的孝道都无法尽到,这可是古代读书人最不能忍受的耻辱。已近不惑之年的孟浩然终于下定决心,前往京城求取功名。
  即便在赶考的路上,孟浩然依然不改本色,极度纠结。时而自信满满、志在必得,时而左顾右盼、止步不前。正是这般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导致他后来在机会面前连连翻船。
  开元年间,他在文坛已负盛名,刚到长安就与张九龄、王昌龄、王维等一众大V互动频繁,极为亲近。
  这年秋天,中书省搞团建,除了体制内的政坛新秀,还请了不少文艺名流,压轴节目是以眼前的人、景、物即兴作诗。轮到孟浩然了,他脱口吟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用字虽平淡,意境却悠远。在場之人对这个油腻中年无不刮目相看,甚至“成搁笔,不复为继”。
  一夜之间,中书省联句的事刷爆了京城的朋友圈。因为当时科考的试卷不密封,谁的名气大,谁就赢在了起跑线。孟浩然自然欣喜若狂,以为这次考试必能上榜,要是运气好的话,还能中个状元。但他高兴得略早。
  考试题目除了诗文还有策论,需要点评时事、模拟参政议政,这就是孟浩然的短板了。他隐居大半生,写出的策论基本是纸上谈兵,毫无意外地被判为末等。
  名落孙山后,孟浩然又犯了选择困难症。那天他在客栈来回踱步,最后还是决定留在长安。万一还有机会呢?这不,前任宰相张说回京复职了,很快就在皇帝面前举荐了他。
  孟浩然应召觐见,刚开始玄宗极为期待,“朕听说过你,赶快读两首新诗吧!”孟浩然激动得不知所措,张口就来:“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好一个孟浩然,竟敢当着天子的面发泄落榜的不满。玄宗脸色铁青,一声冷哼:“胡说八道!朕从未见你上疏,谈何罢黜?你自己考不上,怪朕咯?”孟浩然吓得浑身发颤,跪拜在地,半晌都不敢呼吸。
  这次面试,孟浩然虽没获罪,但触怒天威,也就断送了前程。万念俱灰的他只得回到襄阳,继续放旷山林,读书习文。
  公元734年,玄宗下旨,让各地举荐贤才。襄州刺史韩朝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为年近五旬的孟浩然争取到一个机会,并约好时间进京面圣。不知是有心里阴影,还是决心不够坚定,临行前,孟浩然又找来一帮朋友,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喝到兴奋处,他突然觉得:人生快乐就好,功名根本不重要!朋友提醒他少喝点,他却勃然大怒道:“别跟我提这事,喝痛快了再说!”最后,酒是喝痛快了,机会也喝没了。至此,孟浩然的求仕之路彻底画上了句号。
  古代读书人在仕和隐之间,一般会有三个选项:圣之任者,不管帝王如何残暴、朝纲何等混乱,都会挺身而出,担当大任,造福苍生;圣之清者,视自身清白为第一要务,誓死不与昏君奸臣同流合污;圣之时者,审时度势,该隐则隐,该仕则仕。
  孟浩然既没做到“任”,也没做到“清”,更谈不上“时”。该求仕的时候归隐,隐了两年又不甘心,总是举棋不定,然后阴差阳错,与各种机会擦肩而过。最终,他用毕生的犹豫和徘徊、纠结与任性,活成了后世文人心中“仕隐两失”的反面典型。
其他文献
在投身文学之前,伏尔泰曾在法国驻荷兰大使当过秘书。20岁的某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个来自法国的美女,两人很快便坠入爱河。但是,女友的父母不同意他们交往。伏尔泰心一横,决定和女友私奔,谁知很快被伏尔泰的父亲发现了,伏尔泰无奈之下,只能从荷兰回国。然后,心灰意冷的他从此走上了愤青之路,看谁不爽就批判谁。  1715年,伏尔泰写诗讽刺当时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流放到蘇里;两年后,伏尔泰又写诗讽刺影射宫廷的
永乐三年(1405年)前后,明成祖朱棣遇上了一桩头疼事儿。这事儿,说来不小:家国天下,宗法立长,也该确定太子人选了。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万一自己哪天崩了,也好有主事的,不至于皇权旁落。  彼时,主要候选人有两个。一是长子朱高炽,生性沉稳,儒雅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喜欢。要说缺点嘛,那便是身胖腿瘸,眼神也不济,即颜值不高。另一个则是汉王朱高煦,形象气质俱佳,帅哥一枚,且在靖难之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立
蔬菜为什么成不精  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的?  神回復:我怎么知道星期几?可能是星期天吧!  在古代神话中,为什么柳树槐树这种植物可以成精,而水果蔬菜就不能成精?  神回复:上午发愿修炼,中午就被炖了……  观音菩萨告诉唐僧师徒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说明了什么?  神回复:说明古代仙人那时已经会背乘法口诀表了……  中国现代诗人为何越来越少?  神回复:高考作文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在武侠世界中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玩火很任性,如果说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是诸葛亮的初秀,火烧赤壁一战则是让其真正登上三国政治舞台的杰作。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也因“借东风”的出彩表现,光芒四射,映红了三国的天空。  但诸葛亮也有玩火失败的时候,火烧上方谷就是例子。  蜀建兴十二年(254年),诸葛亮再次北伐,出兵祁山,司马懿坚守不战,两军便在渭南相持。诸葛亮耗不起,打算诱使司马懿出战,于是命大将
曾国藩在翰林院任职初期,有一年,他的上司赵楫的父亲进京,赵楫便下帖子请同事到家中赴宴,其实多半为了借机捞点儿“孝敬费”。曾国藩看不惯这种做法,于是没有前往,赵楫对此非常不满。只是,曾国藩后来紧接着连升几级,官职超过了赵楫,赵楫纵使有千万个不满也只能压在心里。后来,曾国藩被人弹劾,连降数级,又回到原来的位置,再次成了赵楫的手下。这下合了赵楫的心思,他逮着机会就报复曾国藩。  一次,曾国藩皮癣发作,严
据战国纵横家张仪描述,秦军士卒与六国的士兵相比简直是勇士和懦夫之比;战国末期的荀子也说,齐、魏的勇士统统比不上秦军。秦军既然如此勇猛,那么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朝廷为什么不调遣这些虎狼之师去对付陈胜、吴广等人呢?这和秦军鲜为人知的实际情况有关。  秦统一六国以后,秦的精锐之师分成了两大主力:一个是蒙恬统率的长城军团,一个是岭南军团。这两大主力军团分别驻扎在帝国的南北两端。  早在秦统一中国不久,秦始皇
《虢国夫人游春图》出自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享有盛名的宫廷画家张萱之手,他擅长人物、鞍马,以仕女画为最佳。他的绘画细腻柔美,富丽堂皇,把女性柔秀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虢国夫人游春图》不仅是传世珍品,它的坎坷流传也是一个传奇。  金国第六位皇帝金章宗完颜璟酷爱书画。1197年的一天,他在后花园游玩,突然来了雅兴,想到了《虢国夫人游春图》,就命身边的侍者去库房取。侍者跑到库房后傻眼了,库房有两幅一模一样
王衍是西晋名士界的天王级爱豆,拥有同期爱豆的必备素质—玉树临风、才高八斗、善于清谈,又出身于名门贵族。粉丝的描述更让人心驰神往—《诸公赞》中说他“好尚谈称,为时人物所宗”;著名画家顾恺之说他气节高尚,如“岩岩清峙,壁立千仞”。  有死忠粉就有黑粉,那么,王衍的黑粉到底在黑什么?  《晉书》中载,王衍小时候去拜访山涛,山涛叹道:“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山涛一说这话,大家
人没有发迹之时,特别渴望遇到贵人。命中是否遇贵人,有时也是成功之关键。吴佩孚就在等待一个贵人。  吴佩孚刚投身行伍时,在一个管带处任戈什哈。所谓戈什哈就是领导的侍从、护卫,表面上是领导的身边人,具体工作却是费力跑腿,不是下发通知,就是传递文件。吴佩孚虽然没能考取举人,肚子里还是有些墨水,他觉得自己整天与那些混吃混喝的小兵在一起,实在憋屈。  人一憋屈,就想改变;一想改变,就盼贵人。万幸的是,吴佩孚
洪武三十一年(1598年),朱元璋生病了,招太医看病,并下令:太医再开那种不见效的药方,统统下狱问罪!太医院接旨,一阵慌乱。朱元璋唯独将一位名叫戴元礼的太医单独招到跟前,温语劝慰:“你不要害怕,朕说的那些狠话是针对他们的,不是针对你,你不要有压力。”朱元璋很清楚:医生心里有压力,绝对不能看病。他用这种方式给戴元礼减压。  朱元璋对戴元礼信任已久。先前朱元璋的儿子、晋王生病,晋王府的医生们尽心尽力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