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在高考试题改革背景下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E7EN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模式、高考历年、高考内容以及高考题型也在向前发展,尤其是高考试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不仅题型十分新颖和贴近现实生活,而且重心转为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历史学科特征尤为突出。现阶段,高中历史教育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阶段,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要求,探索和推行一种行之有效、能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的科学高中历史教学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关键词:高考试题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18-01
  1 从学生层面来看高中历史教学在高考试题改革背景下出现的困境
  据江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现存问题的大规模实地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不高、学习方法传统和缺乏探究精神。首先,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减弱和重视程度不高。不少学生表示,“学习历史真讨厌。”“历史真无聊,又难懂!”“历史学起来枯燥无味,上历史课就等于背书课”等等。历史是一门考试科目,学生对历史学科不会太忽视的原因主要在于高考,但相比较其他学科来说,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也微不足道了。随着年级的变化和文理分科的影响,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大幅度的降低了,高一和高中学生在对待这一科目态度上大相径庭。据了解,一所高中学校,只有将近17%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历史兴趣,40%的学生直接表明讨厌历史,其余的学生表示对历史兴趣一般。当然,不同类的学校有着不一样的情况,总的来说职业类学校情况好些,再就是重点高中、普通民办初高中。而重点高中的高三学习对历史学习兴趣最为薄弱。与此同时,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保持“应试”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历史的基本习惯,过分依赖教师讲解知识点、划重点和布置任务、公布答案,传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与新课程理念主张的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差距太大,这是致使历史教学陷入困境的重要影响因素。
  2 从教师层面来看高中历史教学在高考试题改革背景下出现的困境
  2012年是新课程理念实施的第八年,然而不少历史教师仍然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新课程理念精髓所在,依旧将考试成绩当作最权威的衡量、评价学生的标准,认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最终服务对象是高考,高考是所有教学的核心,学生不可能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方式上不仅传统而且教学形式单一、手段落后。尤其是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上,不少学校当其是摆设,使用率低下,甚至不使用。
  3 改善历史教学相关对策
  3.1 历史教学立足江苏,反映社会生活和突出时代感
  高考试题改革后,不仅题型十分新颖和贴近现实生活,而且重心转为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史观以及社会史观这四大历史观十分突出,十分注重社会热点的切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我国史学研究的新发展和新方向。譬如2012年江苏历史试题中“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这一题,是和谐化社会与个体素养的相互融合;“市长畅想题”是对城乡关系发展的美好憧憬;“科举制”这一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如今的考试制度;再譬如,历史试题中第一题和第四题侧重对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体会;第五题、第七题和第九题侧重对中国艰难近代史程和现代化建设的把握;第十二题、第十三题和十四题、第十五题反映出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试卷中,不乏对古代人们社会生活历史的说明,重同时也反映出试题命题者对文明史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包括通史相关内容,而且还涉及到宗教、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众多领域,同时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对近代化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史为鉴,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应对当前时政热点和关注社会热点,从而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与此同时,江苏历史试题对学生学科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十分看重,旨在挑选优秀学生。在承认这个主张积极可取的同时还得辩证对待,这一趋势对学生和教师今后的学习与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历史教学
  对教师而言,传统传授书本知识、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教学的需要。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的信息量有明显的增大,这也意味着高中历史教学应转为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培养能力”方向。2012年是新课程贯彻实施的第八年,近几年高考试题得分难度有所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转变教学思想,尊重课标,以课标为基准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准确与把握,确保学生可以记忆和自主运用具体史实解决实际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从真正意义上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注意分析阶段历史发展特征和总结基本规律,旨在培养学生养成基本的历史思维方法。譬如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中“学者对康有为的评价的变化”这一题目,着重考查的是学生领悟材料信息,并从中提炼观点,迁移所学知识点来进行逻辑论证等能力,这是对学生历史思维的进一步深化。
  3.3 培养勤于思考、乐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在新课程改革和高考试题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学会在历史的画卷中自己感受历史知识,敢于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乐于思考,从现象看到本质,学会自主分析分析当下热点问题,学以致用,注重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梳理历史认识体系,提高自身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期促进自身学科成绩和学习素养的提高。
  总的来说,历史学科的教育与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持续、长期和不断深化与探索的创新过程。针对江苏省高中历史教学在高考试题改革大背景下陷入的困境,通过学生、教师的双双努力来实现高中历史的最终教学目标和适应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 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6(9):63-68.
  [2] 郑国强.关于在职校中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思考[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14-18.
  [3] 阎崇年.谈谈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 分析高考试卷所想到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2):80-85,92.
  [4] 李刚.以“纯粹历史的方式”运用史料—— 论史料对培养历史技能的作用[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5):16-19.
其他文献
刘征先生这篇散文,以夔门为联想起点,以船过三峡为终点,在"漫想"的过程中,旨在告诉人们闯过艰险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这一哲理,立意深邃,思路开阔,结构严谨,表现作者娴熟的写作
期刊
摘要:本文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探讨了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大学物理实验 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26-01  大学物理实验是对高等院校理工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一门独立的必修基础实验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
目的调查我国基层医疗管理人员职业化培训现状及需求,为完善现有培训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全国抽取六个市的基层医疗管理人员,采取网络问卷和现场访
目的:建立测定他克莫司滴眼液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他克莫司含量,Agilent SB-CN柱为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1磷酸=35:65(V/V),柱温40℃,流速
语言是交际的重要工具和媒介,同时也是文化的或体,随着语言教学的目标转向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方面,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但现今韩国语教学只注重语言技能,对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化技术的突飞猛进改变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其应用更是遍及各个领域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普遍运用更是带动了当今时代教育模式的变革。3s作为现代较为先进的
根据重庆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结合石油工程专业特点,构建了石油工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互补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实验室建设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