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亚抑菌浓度(亚-MIC)苦参碱及与红霉素联用后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连续稀释法测定苦参碱和红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棋盘格法评价苦参碱和红霉素联用后对表皮葡萄球菌悬浮菌的抗菌活性;体外构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XTT减低法评价亚-MIC苦参碱及其与红霉素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内细菌代谢及初始黏附能力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用
【机 构】
:
230038合肥,安徽中医学院微生物免疫学教研室,230038合肥,安徽中医学院微生物免疫学教研室,蚌埠医学院,230038合肥,安徽中医学院微生物免疫学教研室,230038合肥,安徽中医学院微生物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亚抑菌浓度(亚-MIC)苦参碱及与红霉素联用后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连续稀释法测定苦参碱和红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棋盘格法评价苦参碱和红霉素联用后对表皮葡萄球菌悬浮菌的抗菌活性;体外构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XTT减低法评价亚-MIC苦参碱及其与红霉素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内细菌代谢及初始黏附能力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用药后表皮葡萄球菌形态和生物被膜结构改变.结果 红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为7.8125 μg/ml,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大于1000 μg/ml;两药联用时对表皮葡萄球菌悬浮菌有协同作用(FIC指数<0.5).亚-MIC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黏附作用无显著影响,与红霉素合用效果优于二者单独使用;亚-MIC苦参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菌的代谢和形态均有抑制作用,其与红霉素联用时的作用弱于二者单独使用.结论 亚-MIC苦参碱与红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显著影响;二者联合使用对表皮葡萄球菌悬浮菌及被膜菌黏附的抑制有协同作用,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菌的代谢活性及形态影响均无协同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原核表达并纯化登革病毒3型(DENV-3)E蛋白,并用于制备其抗体.方法 采用PCR技术克隆DENV-3 E蛋白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质粒载体pET-32a(+),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纯化后,免疫家兔,制备DENV-3 E蛋白抗血清,并用于Westernblot鉴定.同时,采用ELISA测定其抗体效价,并初步应用于DENV-3的检测.结果 重组表达载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发现于1989年[1],目前全球约1.7亿人感染,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大多数的急性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2].自HCV发现之后近20年的时间里,由于缺乏理想可靠的细胞及动物培养模型,人们在HCV生活周期、致病与免疫保护、抗病毒治疗药物的研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非常迟缓。
疏螺旋体属包括多个人类的致病菌,如引起莱姆病的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reri)。疏螺旋体的基因组结构特殊,包括染色体和约20个大小不等的质粒。一些质粒在传代培养过程容易丢失,然而却是维持病原菌感染性所必需的。疏螺旋体的单菌落分离及纯培养不能按照常规的微生物学方法进行,
随着各种医疗侵袭性操作日益增多,细菌生物被膜感染占医院内细菌感染的比例逐年上升,且后果十分严重.其中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近些年的研究认为,细菌细胞死亡和溶解对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目前已知的对细菌死亡和溶解的调节机制复杂而多样.其中,与真核细胞凋亡之间具有高度相似性的Cid/Lrg调节系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就Cid/Lrg调节系统在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和
目的 研究新型合成的含噻唑烷4-酮环的免疫调节剂CHla对人类iNKT(invariantnaturekiller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经α-Galeer和IL-2体外刺激扩增后利用iNKT分离试剂盒经磁珠分选(MACS)得到纯化的iNKT细胞。采用MTT法定量测定CHla对iNKT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51Cr释放实验观察iNKT细胞对K562细胞
目的 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共表达狂犬病病毒CTN-1V株核蛋白(nucleoprotein,NP)及糖蛋白(glycoprotein,GP).方法 RT-PCR分别扩增CTN-1V株病毒GP、NP编码区基因,分别依次克隆入转移质粒pFastBacDual的PP10区及PPH区构建杆状病毒重组转移质粒P-NG,转化DH10Bac E.coli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穿梭质粒A-NG,转染Sf9细胞获得重组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且严重感染患者治疗延迟与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1-3].快速、准确检测致病菌是治疗和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关键.传统的细菌培养联合药物敏感试验检测周期长,灵敏度有限。
目的 建立一步法PCR快速鉴定布鲁氏菌种及种内部分生物型.方法 设计6对引物,建立一步法PCR反应,将布鲁氏菌6个种和种内某些生物型进行鉴定,应用该方法检测了27株布鲁氏菌参考菌株和239株临床分离的布鲁氏菌,并与生物学分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一步法PCR能够将待检菌株准确的鉴定到布鲁氏菌种,对于猪种可以定位到生物型和疫苗株;对于牛种可以鉴定到牛种生物型1、3、4 与2、5、6、7、9两组生物
目的 考察献血员血浆中抗EV71中和抗体的状况,同时建立适宜的高通量筛选EV71特免血浆的方法,为制备EV71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以经典微量细胞病变中和方法测定血浆样品及市售普通静注丙种球蛋白中EV71抗体滴度,探索用于制备EV71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血浆的参考指标.据此,建立筛选血浆的高通量阈值中和方法,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应用筛选的EV71特免血浆制备EV71特免球蛋白,并应用细
细菌鉴定属于多相分类学(Polyphasic Taxonomy)[1].包括基因信息(DNA,RNA)和蛋白信息.蛋白信息指的是表型特征,细菌形态学就是重要的表型特征之一.所以,细菌鉴定离不开形态学[2],鞭毛形态学是细菌形态学中的重要内容.由于观察鞭毛形态技术很难在临床实验室常规开展,尤其是鞭毛染色,因此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将就细菌鞭毛形态特征、功能和鞭毛染色应用价值等方面做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