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将一些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让教学形式与内容都能达到和谐统一,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师生教学生涯的幸福指数。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为例做了心理层面的分析解读。
关键词:心理;活动探究;效应;原电池;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4–0027–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造就一种利于学生接受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过着一种积极的、有血有肉的、沸腾的精神生活,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使他们在舒畅愉快的心境下接受和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提升素养,这是每一个化学老师的向往。
教材的编写都考虑“三序”,即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笔者多年来在教学中努力让自己的教学设计也符合这三序,尤其是涉及到教育主体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力图利用心理学中教育智慧的火花点亮化学教学的课堂,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将心理学、教育学和化学知识整合在一起,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让教学形式与内容都能达到高境界的和谐统一。
1 案例描述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的一节内容,以下是笔者实施的课堂教学过程的片段。
展示瓜果电池,接通音乐贺卡,引入课题。
1.1 活动与探究一
分组实验:将锌片和铜片相连插在食盐水中,能否产生电流?用所给出的实验用品验证。(预设三组缺少实验用品:电极、食盐水、导线中的某一种。)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当同学们发现自己现有的实验用品构成不了电池的时候,就会去想“要形成电流,还缺少什么条件”?这时教师再帮助学生概括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就水到渠成:首要条件是要有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其次必须给予适当的装置,使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电极上发生;此外还有其他附属设备,形成闭合回路。这样做顺应了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需求。
1.2 活动与探究二
教师演示实验:向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30 mL 1.0 mol·L-1 CuSO4溶液和30 mL 1.0 mol·L-1 ZnSO4溶液,将连接导线和电流计的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ZnSO4和CuSO4溶液中,将盐桥插入两只烧杯内的电解质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取出盐桥,观察实验现象。
师:观察完实验,你有什么疑问吗?(开始教室里一片寂静,没有人发言。)
师(饱含深情):好奇心是一切发明创造的灵魂,我们每一个省中的优秀同学心中都有美好的梦想,要想实现它,从现在做起,睁大你好奇的慧眼,张开你探索的翅膀,来尝试吧!(同学们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有人开始跃跃欲试。)
师(面带微笑):刚才实验中我们看到了电流计指针的偏转,这个装置构成了原电池,必然有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它只能是Zn Cu2 =Zn2 Cu。现在大家还有问题要问吗?
生:锌不与硫酸铜溶液接触为何会发生上述反应?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涉及双液电池的工作原理:金属片插在相应的盐溶液中,存在着离子进入溶液的过程或金属沉积的过程,仅仅进行到建立稳定的电势差为止,以后宏观上就不再发生变化,但这两种金属在平衡状态时的电势差是不相等的,在锌盐和铜盐溶液的浓度相等或相差不大时,锌比铜更容易析出离子。当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由于它们之间的电位差(锌和铜之间还有接触电势),就会有大量的电子从锌极通过导线流向铜极,锌片上电荷的减少和铜片上电荷的增多,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因此锌又失电子生成锌离子进入溶液,同时铜离子在铜片上成为铜而析出来。 锌片发生氧化反应,铜片发生还原反应。
生:怎样通过实验证明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
生:看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
师:思路不错但不够严密,同学们在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时看到试纸的颜色就能读出pH吗?
生:用一个已知正负极的干电池做对照实验。用两根导线分别连接干电池和铜锌原电池,让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一致,则同一根导线所连的两个电极同为正极或同为负极。
师:同学们对盐桥有问题问吗?(无人出声。老师也纳闷,第一次看到的盐桥总该问点问题吧?)教师将事先准备的有关盐桥的资料向学生作了展示。
2 对课例设计进行心理学层面解读
2.1 利用“优势兴奋法则”创设课堂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
爱迪生醉心于实验时曾错将自己的怀表当作鸡蛋来煮,爱因斯坦痴迷于相对论时曾错把钞票当书签扔掉,他们简直“粗心”得离奇。怎样解释这种集粗心和专心于一体的现象呢?我们已经知道,当一个人进行某种劳动时,就会引起大脑皮层相关工作区神经元的兴奋,这个工作区就在整个大脑皮层的活动中占了优势,形成了优势兴奋灶。优势兴奋灶是随着化学的适应性和生活的目的性而形成和转化的,它能将大脑皮层其他工作区神经元的兴奋吸引过来,加强正在工作的神经元兴奋程度,同时使其他工作区的神经元呈现抑制状态(从外观表现来看,就是一个专心从事某工作的人对其他事情不感兴趣了)。这样一来,处于优势兴奋状态的工作区神经元,其反应能力就处于最佳状态,条件反射最容易形成,因而工作效率最高;这就是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法则。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法则告诉我们:进行任何一项脑力劳动,都必须专心致志,绝不能三心二意。课始情境中的瓜果电池牢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感悟原电池现象的普遍存在,明确原电池的概念,激发了学生兴趣。活动一通过实验预设促使学生归纳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活动二让学生对双液电池的工作原理质疑提问,促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原电池探究的欲望。
2.2 利用“表象记忆”,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记忆中占重要地位的是表象。表象是由感知到思维的必要的过渡环节。所以在平常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尤其要重视能够对化学知识产生表面记忆的实验教学。当我们带领学生做完每一个分组实验,实验中的步骤、过程、仪器等在头脑中会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迹。在回忆时,这种印迹就会表现为鲜明的表象。所以在上化学这门自然学科时,多用感性的实验揭示抽象的理论是非常必要的,许多实验课本上没有现成的范本,需要精心设计。比如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学习,通过活动与探究一的设计,坚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探究得出结论,并且这种结论的记忆将会长时间保持,为他的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缺少实验用品这是老师事先的预设,课堂上还生成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没看清试剂标签,拿其它电解质溶液当食盐水;没导线的有一组同学让两电极靠在一起也完成了实验;用小灯泡检验有无电流产生的同学发现灯泡不亮,有点失望的跟老师交流,老师让他换成灵敏检流计或者音乐贺卡试试,并设问为什么?学生个个顿悟了。所以,最佳的教学不是老师说个不停,而是让孩子们展开探索的翅膀,让他们经历困惑、苦恼,去收获惊喜与领悟,这也正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2.3 利用“南风效应”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民主的课堂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南风效应”给我们老师的启示是:在处理师生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摒弃那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高高在上,不允许学生有半点的异议,学生对教师只能仰视盲从。崇尚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学是在师生间的讨论中达成共识的,这种学习师生是轻松愉快的。在相互交流式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研究探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活动与探究二”对双液电池工作原理的学习过程,正是师生互动式、多向开放式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新知不断更新。课后了解到学生在学习必修内容时老师已简单介绍过盐桥,反思关于盐桥的教学应预设两种情形:大家认识盐桥吗?一种情况学生不知道,学生一定想了解盐桥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好问,老师启发释疑;另一种情况学生已经知道,那就可以拓展出去,启发学生提出或者解决下列问题:盐桥中的钾离子和氯离子怎样移动?(以等速度向两侧电极溶液中扩散)电池中的离子为何不向盐桥中迁移而是盐桥中离子的定向迁移?(由于盐桥中电解质浓度远远大于电极的电解质溶液 的浓度)如果电池中的电解质是银盐,盐桥中还能装含KCl饱和溶液的琼脂吗?(不能,银盐与KCl溶液起反应。)这时可以采用饱和的KNO3或NH4NO3溶液代替KCl溶液,这些电解质中两种离子的迁移速度相等吗?为什么?(相等,保证溶液的电荷守恒)如果这样师生讨论、生生讨论,效果会更好。
2.4 利用“罗森塔尔效应”,克服“约拿情结”,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即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学生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约拿是《圣经》中的人物。据说上帝要约拿到尼尼微城去传话,这本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和很高的荣誉,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但一旦理想成为现实,又感到一种畏惧,感到自己不行,想回避即将到来的成功,想推却突然降临的荣誉。这种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心理学家们称之为“约拿情结”。约拿情结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也许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过,从自我实现的角度看,它是一种自我的心理障碍。比如在公开课中,当学生面对那么多陌生的教师也坐在教室里听课,就会很紧张,如果老师叫某位学生回答问题,这本来是一件荣耀的事,但这位学生在荣耀面前就产生“约拿情结”,结果回答时语无伦次。这个时候,老师首先也要克服“约拿情结”,并尽量在课堂内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比如给初次见面的学生温暖的笑容,亲切的话语,当学生不会时多些安慰和鼓励等等,最终师生共同克服“约拿情结”,勇担重任。教师演示完实验,学生观察了明显的实验现象,就是提不出问题来,这时教师通过调动情绪,设置台阶,经过激励后,学生的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期待是一种力量,教师对学生合理的期待会在学生身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2.5 利用“高峰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指数”
“高峰体验”,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文艺欣赏或投身于大自然时,感受到一种奇妙、着迷、忘我并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的美好感觉。这种使人情绪饱满、高涨的“高峰体验”往往难名其状。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那些最成功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书画家等是心理最健康的人。这些心理健康的成功者几乎都有这种“高峰体验”,而且次数频繁。他们的成就阈值更高,更有自信心,更少抑郁等消极情绪,因而他们的心理更健康。在化学课堂内通过合理的赞美学生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赞美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会让学生体验到幸福就在身边,进而激发良好的道德动机,支配道德行为,增进心理健康,引发对化学的美好感觉。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一颗心就是一个博大的世界,难以捉摸却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广博的知识视野、强有力的课堂组织能力、系统的知识整合能力、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一切都是实践智慧型教学的要素。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更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使我们的教学语言、活动设计、教学方法更加机智,更符合教育主体的发展规律,从而在课堂里收获教学乐趣,感知学生从化学学习中带来的生命脉动!
参考文献:
[1]管连荣. 心理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关键词:心理;活动探究;效应;原电池;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4–0027–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造就一种利于学生接受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过着一种积极的、有血有肉的、沸腾的精神生活,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使他们在舒畅愉快的心境下接受和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提升素养,这是每一个化学老师的向往。
教材的编写都考虑“三序”,即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笔者多年来在教学中努力让自己的教学设计也符合这三序,尤其是涉及到教育主体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力图利用心理学中教育智慧的火花点亮化学教学的课堂,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将心理学、教育学和化学知识整合在一起,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让教学形式与内容都能达到高境界的和谐统一。
1 案例描述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的一节内容,以下是笔者实施的课堂教学过程的片段。
展示瓜果电池,接通音乐贺卡,引入课题。
1.1 活动与探究一
分组实验:将锌片和铜片相连插在食盐水中,能否产生电流?用所给出的实验用品验证。(预设三组缺少实验用品:电极、食盐水、导线中的某一种。)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当同学们发现自己现有的实验用品构成不了电池的时候,就会去想“要形成电流,还缺少什么条件”?这时教师再帮助学生概括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就水到渠成:首要条件是要有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其次必须给予适当的装置,使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电极上发生;此外还有其他附属设备,形成闭合回路。这样做顺应了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需求。
1.2 活动与探究二
教师演示实验:向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30 mL 1.0 mol·L-1 CuSO4溶液和30 mL 1.0 mol·L-1 ZnSO4溶液,将连接导线和电流计的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ZnSO4和CuSO4溶液中,将盐桥插入两只烧杯内的电解质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取出盐桥,观察实验现象。
师:观察完实验,你有什么疑问吗?(开始教室里一片寂静,没有人发言。)
师(饱含深情):好奇心是一切发明创造的灵魂,我们每一个省中的优秀同学心中都有美好的梦想,要想实现它,从现在做起,睁大你好奇的慧眼,张开你探索的翅膀,来尝试吧!(同学们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有人开始跃跃欲试。)
师(面带微笑):刚才实验中我们看到了电流计指针的偏转,这个装置构成了原电池,必然有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它只能是Zn Cu2 =Zn2 Cu。现在大家还有问题要问吗?
生:锌不与硫酸铜溶液接触为何会发生上述反应?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涉及双液电池的工作原理:金属片插在相应的盐溶液中,存在着离子进入溶液的过程或金属沉积的过程,仅仅进行到建立稳定的电势差为止,以后宏观上就不再发生变化,但这两种金属在平衡状态时的电势差是不相等的,在锌盐和铜盐溶液的浓度相等或相差不大时,锌比铜更容易析出离子。当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由于它们之间的电位差(锌和铜之间还有接触电势),就会有大量的电子从锌极通过导线流向铜极,锌片上电荷的减少和铜片上电荷的增多,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因此锌又失电子生成锌离子进入溶液,同时铜离子在铜片上成为铜而析出来。 锌片发生氧化反应,铜片发生还原反应。
生:怎样通过实验证明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
生:看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
师:思路不错但不够严密,同学们在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时看到试纸的颜色就能读出pH吗?
生:用一个已知正负极的干电池做对照实验。用两根导线分别连接干电池和铜锌原电池,让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一致,则同一根导线所连的两个电极同为正极或同为负极。
师:同学们对盐桥有问题问吗?(无人出声。老师也纳闷,第一次看到的盐桥总该问点问题吧?)教师将事先准备的有关盐桥的资料向学生作了展示。
2 对课例设计进行心理学层面解读
2.1 利用“优势兴奋法则”创设课堂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
爱迪生醉心于实验时曾错将自己的怀表当作鸡蛋来煮,爱因斯坦痴迷于相对论时曾错把钞票当书签扔掉,他们简直“粗心”得离奇。怎样解释这种集粗心和专心于一体的现象呢?我们已经知道,当一个人进行某种劳动时,就会引起大脑皮层相关工作区神经元的兴奋,这个工作区就在整个大脑皮层的活动中占了优势,形成了优势兴奋灶。优势兴奋灶是随着化学的适应性和生活的目的性而形成和转化的,它能将大脑皮层其他工作区神经元的兴奋吸引过来,加强正在工作的神经元兴奋程度,同时使其他工作区的神经元呈现抑制状态(从外观表现来看,就是一个专心从事某工作的人对其他事情不感兴趣了)。这样一来,处于优势兴奋状态的工作区神经元,其反应能力就处于最佳状态,条件反射最容易形成,因而工作效率最高;这就是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法则。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法则告诉我们:进行任何一项脑力劳动,都必须专心致志,绝不能三心二意。课始情境中的瓜果电池牢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感悟原电池现象的普遍存在,明确原电池的概念,激发了学生兴趣。活动一通过实验预设促使学生归纳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活动二让学生对双液电池的工作原理质疑提问,促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原电池探究的欲望。
2.2 利用“表象记忆”,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记忆中占重要地位的是表象。表象是由感知到思维的必要的过渡环节。所以在平常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尤其要重视能够对化学知识产生表面记忆的实验教学。当我们带领学生做完每一个分组实验,实验中的步骤、过程、仪器等在头脑中会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迹。在回忆时,这种印迹就会表现为鲜明的表象。所以在上化学这门自然学科时,多用感性的实验揭示抽象的理论是非常必要的,许多实验课本上没有现成的范本,需要精心设计。比如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学习,通过活动与探究一的设计,坚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探究得出结论,并且这种结论的记忆将会长时间保持,为他的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缺少实验用品这是老师事先的预设,课堂上还生成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没看清试剂标签,拿其它电解质溶液当食盐水;没导线的有一组同学让两电极靠在一起也完成了实验;用小灯泡检验有无电流产生的同学发现灯泡不亮,有点失望的跟老师交流,老师让他换成灵敏检流计或者音乐贺卡试试,并设问为什么?学生个个顿悟了。所以,最佳的教学不是老师说个不停,而是让孩子们展开探索的翅膀,让他们经历困惑、苦恼,去收获惊喜与领悟,这也正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2.3 利用“南风效应”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民主的课堂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南风效应”给我们老师的启示是:在处理师生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摒弃那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高高在上,不允许学生有半点的异议,学生对教师只能仰视盲从。崇尚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学是在师生间的讨论中达成共识的,这种学习师生是轻松愉快的。在相互交流式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研究探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活动与探究二”对双液电池工作原理的学习过程,正是师生互动式、多向开放式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新知不断更新。课后了解到学生在学习必修内容时老师已简单介绍过盐桥,反思关于盐桥的教学应预设两种情形:大家认识盐桥吗?一种情况学生不知道,学生一定想了解盐桥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好问,老师启发释疑;另一种情况学生已经知道,那就可以拓展出去,启发学生提出或者解决下列问题:盐桥中的钾离子和氯离子怎样移动?(以等速度向两侧电极溶液中扩散)电池中的离子为何不向盐桥中迁移而是盐桥中离子的定向迁移?(由于盐桥中电解质浓度远远大于电极的电解质溶液 的浓度)如果电池中的电解质是银盐,盐桥中还能装含KCl饱和溶液的琼脂吗?(不能,银盐与KCl溶液起反应。)这时可以采用饱和的KNO3或NH4NO3溶液代替KCl溶液,这些电解质中两种离子的迁移速度相等吗?为什么?(相等,保证溶液的电荷守恒)如果这样师生讨论、生生讨论,效果会更好。
2.4 利用“罗森塔尔效应”,克服“约拿情结”,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即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学生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约拿是《圣经》中的人物。据说上帝要约拿到尼尼微城去传话,这本是一种崇高的使命和很高的荣誉,也是约拿平素所向往的。但一旦理想成为现实,又感到一种畏惧,感到自己不行,想回避即将到来的成功,想推却突然降临的荣誉。这种成功面前的畏惧心理,心理学家们称之为“约拿情结”。约拿情结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也许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过,从自我实现的角度看,它是一种自我的心理障碍。比如在公开课中,当学生面对那么多陌生的教师也坐在教室里听课,就会很紧张,如果老师叫某位学生回答问题,这本来是一件荣耀的事,但这位学生在荣耀面前就产生“约拿情结”,结果回答时语无伦次。这个时候,老师首先也要克服“约拿情结”,并尽量在课堂内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比如给初次见面的学生温暖的笑容,亲切的话语,当学生不会时多些安慰和鼓励等等,最终师生共同克服“约拿情结”,勇担重任。教师演示完实验,学生观察了明显的实验现象,就是提不出问题来,这时教师通过调动情绪,设置台阶,经过激励后,学生的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期待是一种力量,教师对学生合理的期待会在学生身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2.5 利用“高峰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指数”
“高峰体验”,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文艺欣赏或投身于大自然时,感受到一种奇妙、着迷、忘我并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的美好感觉。这种使人情绪饱满、高涨的“高峰体验”往往难名其状。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那些最成功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书画家等是心理最健康的人。这些心理健康的成功者几乎都有这种“高峰体验”,而且次数频繁。他们的成就阈值更高,更有自信心,更少抑郁等消极情绪,因而他们的心理更健康。在化学课堂内通过合理的赞美学生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赞美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会让学生体验到幸福就在身边,进而激发良好的道德动机,支配道德行为,增进心理健康,引发对化学的美好感觉。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一颗心就是一个博大的世界,难以捉摸却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广博的知识视野、强有力的课堂组织能力、系统的知识整合能力、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一切都是实践智慧型教学的要素。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更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使我们的教学语言、活动设计、教学方法更加机智,更符合教育主体的发展规律,从而在课堂里收获教学乐趣,感知学生从化学学习中带来的生命脉动!
参考文献:
[1]管连荣. 心理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