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洲音乐家“浪漫元素溢彩”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ul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塞缪尔·巴伯是一位既尊重传统,又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在如今多元化的音乐面前,巴伯选择的是一种畅达悠然的“中庸”音乐思维——现代手法与浪漫色彩的完美并存。巴伯研究对我们理解现代音乐作品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的音乐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是从浪漫主义色彩这个视角,置身于钢琴作品演奏及教育的背景,对巴伯的音乐作品《钢琴奏鸣曲op.26》的创作手法及风格特点进行分析与研究?.,兼本人对现代音乐作品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思考。
  【关键词】浪漫主义色彩;新浪漫主义;多元化创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钢琴奏鸣曲Op.26》的创作背景与简介
  巴伯《钢琴奏鸣曲op.26》于1948年创作完成,是为了美国作曲家协会庆祝成立二十五周年而创作,并由钢琴大师霍洛维茨于1949年在古巴首演。由于该曲创作于巴伯的职业生涯中期,故具有同巴伯性格般的成熟与稳重。在巴伯的作品里,这部钢琴奏鸣曲变得越来越受大家关注。这部作品原本只是一部三乐章的作品,然而某天巴伯作曲生涯的一位好友,也就是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建议他加入一个华丽的末尾乐章。这位钢琴家说:“我看了这三个乐章的初稿后告诉巴伯,若最后加入一个如昙花一现华丽般的乐章,这部作品会有更好的效果。”但这个提议却使巴伯十分苦恼、不知所措。正在巴伯为此伤透脑筋的时候,他接到了一个电话,这是来自霍洛维茨夫人的电话,她富有的激将性的语言使得巴伯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次日就完成了第四乐章——赋格。因此成就了一部四乐章奏鸣曲式的佳话!这首奏鸣曲展现了巴伯尝试运用当代的创作手法。这部作品结束于一段极具艺术价值的赋格乐章,这要求演奏者具有强大的生理素质。它与贝多芬的奏鸣曲近似之处是,同样有戏剧性冲突的感染力和运用动机发展手法。所不同的是,巴伯采用了十二音体系的规则,以及用他特有的表现方式来对曲子进行处理。由于这部作品具有独树一帜的品质,和极具挑战难度的综合演奏技巧,因此,刚开始时这部作品并未受到所有评论家及作曲家的好评,对巴伯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有的作曲家讽刺巴伯的作品只适合在夜晚的俱乐部中演奏,巴伯对此给予了尖锐的回应。后来,随着这部作品在欧洲及美国各地的音乐会上不断地被演奏,获得了颇高赞誉,之前来自外界否定也不攻自破。
  二、《钢琴奏鸣曲op.26》的简要分析
  (一)奏鸣曲第一乐章,强有力的快板
  巴伯从十二音的音列旋律中提取动机,但他不是去盲目追随严格的十二音体系作曲法,而是熟练地表现自己的风格。整个乐章充满了表现力和一种浓郁的现代韵味。动机由半音和富有活力的附点组成,左手的bE、bG、A、bC四个音以八度形式重复出现,制造出一种爵士风韵,加上复杂多变的节奏型,尤其是第四小节的三连音,使节奏更加紧凑。第三小节的右手半音下行模进与左手的上行八度低音形成鲜明对比,之后随着不协和的小七和弦出现、小三度上行模进的形式使得呈示部主部主题颇具忧郁色彩。
  巴伯在这部《钢琴奏鸣曲Op.26》中,最有意义的特点是将他自身富含的浪漫主义情怀融入到其中。从曲子的第23小节开始,右手为富有表情的如歌旋律,左手为不完整的十二音列体系,三个增三和弦和一个大三和弦。整个旋律富有现代感,但同时也透露着婉转悠扬的韵味。
  巴伯最擅长的一种音乐推进手法就是固定音运用。通过一个小节的渐强,再到第35小节的固定音型——C、B的下行(如谱例所示),在左右手之间交替出现,以此推动副部主题的亮相。
  整个呈示部主题可以说是有调性主题与十二音列的完美融合。调性为be小调,开始与结尾处不断强调主音be。中间所加入的十二音体系则通过模进等手法在该调性中游走,如同在一个花瓶中插花一般,尽管花朵再枝繁叶茂、盛情开放,根部永远在花瓶内,被包围着,放眼望去,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品。
  展开部开始于第51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用了主部主题素材,左手为八度附点音符上行,右手为半音下行模进,之后又加入卡农半音化模进形式。第二部分为单一调性c小调,开始于C音八度十六分音符的同音反复,而这个固定音贯穿第二部分始终,力度由弱到强,将音乐推进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并未加入新的音乐素材,而是基于主题旋律的再现。但由于音域愈加向高音区发展,因此制造出一种紧张惶恐的氛围。
  再现部可以说是第一乐章的高潮,在气势上可以说是呈示部与展开部的叠加之和。正如之前所说,巴伯惯用的推进手法——固定音的运用。右手复杂的音型节奏变化,华丽炫技,音乐如瀑布般倾泻而下。
  (二)第二乐章 活泼轻巧的快板
  乐章为回旋曲式,一开始就秉承了前一乐章结尾的音乐素材,突显在第二乐章在传统意义上启承转合中“承”的作用;但在调性与织体上做了变化。整个乐章由于有许多的大跨度的跳动,让人觉得蠢蠢欲动。第二乐章的主题旋律由大量的四度和七度音程组成,形成波浪般的旋律形状。
  (三)第三乐章 慢板
  该所呈现的音乐画面与前两个乐章截然不同,音乐变得安静悠慢。该乐章是ABA1的再现三部曲式。A段的引子创作手法与第一乐章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十二音体系与固定音型的运用。十二音体系贯穿于整个乐章,但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并没有明确调性。B段是A段的发展,也是该乐章的高潮点。固定音贯穿于各个声部,再加上同音反复及八度大跳,使人心振奋。A1在中声部加入副旋律,并在结尾处反复强调B音,这也给缥缈的调性一个清楚的方向。
  (四)第四乐章 赋格
  该乐章为整部奏鸣曲中辉煌的乐章。四个声部、六个动机、装饰音与尾奏,仿佛不给你任何思考时间,一气呵成,在激情中结束。第四乐章可分为三个部分——呈示部、中间部、再现部,且有三个调性be、C、E。第1小节与第2、3小节分别呈示了两个主题。   此外,在该乐章中,巴伯还融入了爵士音乐元素——拉格泰姆(ragtime)。拉格泰姆是源于美国的拉格泰姆(Ragtime),一种美国流行音乐。它把非洲音乐节奏的基本元素引入流行音乐,为爵士乐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这种夹杂着弱拍节奏、由连线重新组合成的切分节奏不断进行的音乐情绪热烈,很有感染力。“拉格泰姆的切分节奏实质上是一种重音交错或节奏交错的效果,在平稳的节奏律动中,寻求不平衡的感觉。”
  音乐在中间部中又将主题分开近进行发展,第26-36小节主要发展主题1,第37-54小节重点发展主题2,并将主题1倒置变化叠加其中。之后将两个主题整体进行变奏,仅通过织体及调性变化,其他旋律基调不变。
  总体看来,第四乐章将复调曲式演绎到了极致。整个乐章将各种精华,如复调与半音和声浓缩为如此短小精干的篇幅中,堪称经典。
  三、从《钢琴奏鸣曲op.26》来看巴伯的浪漫情怀
  在创作《钢琴奏鸣曲》这个受“新古典主义”影响的产物时,巴伯加入了作为美国人特有的民族色彩,再因有早期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过声乐演唱的经历,使这首奏鸣曲更加富有抒情性、歌唱性。四个乐章呈现出了“悲剧”“喜剧”“谐谑”等情感,这也使巴伯被大家认为是“新浪漫主义”的“先知”。
  巴伯一生的音乐创作以他独有的美国民族气质和精湛的创作技艺,完美的将浪漫主义融入到现代创作中,在不协和中透露唯美。巴伯通过追赶改变的艺术趋势,不知不觉地发现他被认为是令人尊敬的中间平衡点。在观众强烈要新颖的时候,他所能给大家的是他的真诚。就像他在1971年的采访中所透露的一样,“当我创作一部抽象的钢琴奏鸣曲或者协奏曲时,我写下的是我所感觉的。我相信这是需要绝对的勇气的。”
  注释:
  ①罗薇.多元文化下的美国钢琴现代音乐[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封光.以钢琴视角解析塞缪尔·巴伯[J].中国音乐学院院报,2010.
  [2]左丽红.新浪漫主义音乐的实践者——巴伯[J].人民音乐,1999.
  [3][美]Barbara B.Heyman.Samuel Barber——The Composer and His Music[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吴倩(1992-),布依族,贵州人,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高师钢琴。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发生学生轻生事件后,学校要对班级师生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团体辅导,从死亡视角进行生命教育,以提供真实事件信息,引导师生认识并处理哀伤情绪,植入积极信念,正确面对人生。  【关键词】轻生事件;危机干预;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56-0043-03  【作者简介】杨宇红,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江苏南通,226015)教师,
一、我是一棵草   远,高一年级男生,身材瘦小,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脸上总保持着礼貌性的微笑。远12岁时父母离异,他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出差,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都不在家,由祖父母照顾远的生活。远和父亲几乎没有交流,母亲在另外一个城市生活。最近远心情特别低落,影响到学习。   二、远的烦恼   首次来访,远是由班主任带来的。班主任受其父亲的委托,因为远的父母争夺抚养权的案子即将
【关键词】积極应对;挫折;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2-0023-03  【作者简介】钱玉芳,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江苏如皋,226500),教师,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
【摘要】这里的本土化教材主要是美术教材,而继承主要是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一个传承。发展也是对艺术门类和手工技艺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迅速地消失。即使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保护,还实施了各种各样的保护政策,但还是避免不了文化的消失。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民族文化反而消失得越快。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融入我们的教学中,是实现少数民族艺术继承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民族艺
【摘要】萝卜寨群居着人类最古老的羌族,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灾后重建工作在不断地推进着,村庄环境景观的重建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的环境景观建设进行田野调查,就萝卜寨的环境现状、村庄景观特征、现代农业景观特征等进行分析,反思当下民族区域村庄环境景观建设工作。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庄环境景观;地域环境  【中图分类号】K928.5
【摘要】阿细祭火是流行于云南省弥勒市西山区彝族支系阿细人中间的一种重要祭祀活动,以纪念阿细人的祖先掌握了人工取火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在阿细祭火民俗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阿细祭火民俗文化场域中,充斥着各种形式的资本,同时阿细祭火民俗文化场域为各种资本的较量提供了力量空间,而行动者的惯习构成了资本的运作逻辑。  【关键词】阿细祭火【文献标识码】A;G953文化场域;
【关键词】学习自信;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2-0057-04  【作者简介】1.吴秀凤,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江苏丹阳,212300)教师,高级教师;2.耿振美,江苏省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蘇丹阳,212300)心理健康研训员,高级讲师。  【设计理念】  小学四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时期,教学内容与方
故事梗概:   进入青春期后,高中女生林可可开始寻求独立,在很多事情上希望能够自己做主。但妈妈害怕女儿犯错,在生活中帮女儿安排好一切。林可可觉得妈妈的这种爱更像是一种束缚和控制,和妈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通过参加家长学校培训以及在生活中对女儿的观察,妈妈看到了女儿的成长。妈妈逐渐放手,让女儿自己处理生活中的事务,同时自己也在职场上收获了成功。   人物:   林可可:乖巧懂事,有爱心,寻求独立
【摘要】本文结合农村中学的书法教育实践,论述了在当前农村中学如何开展书法教育的一些主要途径。  【关键词】书法教学;农村中学;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艺术。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开展书法教育,将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承传下去,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亟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所在的高州市分界第一中学本着 “为每一位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
【摘要】本文依据笔者在三营镇各村落搜集的田野资料对“亲情责任”概念进行了解读。分析论述了三营镇农村社会好家庭中存在的亲情责任类型,主要有一:上下代之间的责任类型,包括:祖孙亲密无间型的责任关系、公婆与儿媳妇间责任义务型的代际关系、父母与子女亲密有间型的责任关系及岳父母与女婿责任义务型的代际关系。二:夫妻之间紧密型的责任关系。三:邻里之間社交型的责任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村家庭中亲情责任存在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