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村小学生择校已倍受关注,本文主要就大循环分班之弊尝试分析。
关键词:大循环 利少弊多 小循环 村小教育 重现曙光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02-01
去年,我們有这样一个村小,一年级没能开班—— 13名儿童全部因择校流失,家长宁可选择去20里外的学校就读,宁可选择食宿与往返的破费,宁可冒着已知和不可预知的风险……在我们镇,不少村小也都面临此类尴尬,有一个大村是跨三个“村社”的,竟剩下了“二、三、四”—— 三个班各班的人数……也因此,全镇13个村小,撤并了5个,剩下的8个中,由于生源锐减,又有风雨飘摇的了。撤并的,几近荒芜萧索;剩下的,却是书声寥落。人们凝望着那好好的校舍,真是觉得可惜。
那么,家长何必偏要舍近求远呢?对此,人们大多注意到了诸如下列原因:师资力量弱,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水平不被认可,部分教师职业理想缺失而有职业倦怠倾向,年轻教师来了不久便换走;教学设备还是差,又不能有效开展素质教育(课程尚且开不全,校园文化生活更可想而知);家长手中有钱而期望值日高,渴望优质教育;还有非理性的盲从攀比……
但是,导致村小学生择校的一个“隐性”原因却被忽视了,那就是“大循环”的分班。大循环对目前乃至今后相当多数的村小来说,本来就是弊多利少的。其好处,人们已说得够多,这里我们单数其弊。
我们应该知道,村小的师资结构本来就不合理,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不够健全,素质有高低,专业知识、教育技术等参差不齐,教育理念滞后,教育风格不同,责任心各异……倘一个教师兼班主任,从一年教到六年,遇到一位好老师,还算幸运;倘遇到素质差的,六年的时间可不算短,家长担心啊!
你想啊,即便你教得好,大循环—— 一个人教上六年,对于孩子的成长,相对也不见得有多少利好,何况未必被认可呢?而对于教师,从某种公平性来说,也是存在问题的。就是一句话:利少弊多。
第一,总是看一副面孔,难道会百看不厌吗?总听一个人的声音,难道会百听不烦吗?悠悠岁月,慢慢时日,任你百灵鸟多么的婉转悦耳,鸣叫六年,也会生厌吧。倘摊上一位喋喋不休的,那可够受难捱呀,而换换面孔、声音,肯定会耳目一新。孩子虽眷恋往昔,会怅然若失,但也会逐渐悦纳新人—— 只要也是较被认可的好老师,这,也会丰富其阅历与情感体验。人生悲欢离合尚且难免,何况这样的经历呢?未尝不是宝贵的值得回忆的吧。
第二,总是一个人主导的—— 即使是好的教育思想、理念的影响,无疑也是有欠缺的。而接受不同的、乃至具有鲜明个性的思想滋养,对于丰富孩子的思想,完善其人格,发展求异思维……都将是有益的吧。
第三,总是一个人主导的教学风格,任你再怎样变换翻新,仍然是一个人的教育行为,总有局限性。一个再好看的动画,谁也不会愿意天天看而至于六载吧。观五光十色、百态千姿,更要风格各异,才有意趣;多个老师,所学也必多:教育智慧、思想方法、教学方法与学法、言谈举止、风度魅力等,都会给孩子以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孩子是喜欢新异变幻的,在比较中,也有利于其批判能力的培养。
第四,总是一个人的性格影响,也不利于孩子优良品质的培养,不利于其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即使你性格好,心理品质优良,影响六年,也一定有缺憾,如严父与慈母般的两种影响,就迥然不同—— 而这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性格的问题,而是长期单一影响的结果。既然人们渴望孩子的全面发展,那么其经历的影响也应是“多元”的。可是,如果遭遇那性格有欠缺的,乃至那常常的气急败坏,短期内,也许尚无大碍,或许还是历练,但悠悠六载,其结果就不堪设想。
第五,从教师的角度看,课程又总改,今年是新概念,明年又有新理念,教师是“熟而复生,备、讲、批、辅”,总是摸索行进,几乎无暇潜心深入教研不说,即使想有效利用已有经验也难以实现。生吞活剥地突一个循环,质量可是要打折扣的,教师着急上火,学生却焦头烂额。即便为教师系统把握教材,也不必连续六年嘛。
第六,总要一个人这样教,差班与好班怎么分工?好班、好学生,谁不愿意教,谁不会教?差班、“差”学生,谁偏爱教,要付出多少才能教好?而现行的评估仍以考绩为主,要排名。一边是搞得疲于奔命,却排在后,甚至被约谈;一边是教得轻松,而名次在前,奖励荣显……是非颠倒,功过相反。而往往越是说你教得好,越被“重用”教差班;后进生也要留级加盟……却无相应的、应有的激励评价跟进。出大力的,甚至憋大气,还有什么公平可言呢?六年啊—— 甚至要重复“昨天故事,路漫漫其修远”,任你“上下而求索”……
这就是所谓的大循环!中学大循环适合,是因为科目多且本来就是多人兼的;小学就不同,而村小又不同于规模大的学校——同年级可以“龙摆尾”分班。村小10个左右的孩子,往哪摆尾呢?那么,大循环之弊以及家长择校的又一个原因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在村小,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不论是现在状况,还是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 在学生分班还不能—— 也不可能足以“龙摆尾”的情形下,大循环都不是什么良方。而小循环加随机调整,却是适合的—— 也是完全可以操作的首选。一、二、三年级一段,四、五、六年级一段;或一、二;三、四;五、六分三段都可以。适合教低中年段孩子的,分给他,就得其所哉;而如文化底蕴较深厚的,各方面较适合高年段的,安排他,可尽展其才。这样,就可以各尽其用,各得其所,轻车熟路,从容而事半功倍,也避免了挑班与不公平评比引发的一些弊端。
有人说:这样,职业倦怠者,会得过且过,以为反正我只教两三年,可以敷衍,这就杞人忧天了。既能如此分班,就必然要有评估办法跟进。如我们镇多年坚持的、不定期的抽考与毕业班的统考就颇有成效,虽然原则上是内部排名次—— 班级、学生的各项评比,是标注所在校而不标教师名,但也会不胫而走,也有奖励表彰和个别约谈,压力与激励并存,谁会懈怠,难道愿意“丢人现眼”?而中学这近10年的对接及中考的明显效益,也印证了其可靠性。如此,大家会同心同德:取得佳绩,皆以为荣,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即使遇“差班”败绩,大家共担,也会发愤图强,齐心协力……又有利于形成团队精神。
而对于家长、学生来说,即使可能在某一学段遇到一位不很满意的老师,但因为不总是一个人教,他们也会因为期待好教师—— 尤其中、高年段的,一般还会选择就近入学的。倘如此,又有年轻教师的加盟,更随着将来国家对乡村孩子就近入学的日益关注及政策的有所倾斜等,那么,村小教育就会重现曙光。
关键词:大循环 利少弊多 小循环 村小教育 重现曙光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02-01
去年,我們有这样一个村小,一年级没能开班—— 13名儿童全部因择校流失,家长宁可选择去20里外的学校就读,宁可选择食宿与往返的破费,宁可冒着已知和不可预知的风险……在我们镇,不少村小也都面临此类尴尬,有一个大村是跨三个“村社”的,竟剩下了“二、三、四”—— 三个班各班的人数……也因此,全镇13个村小,撤并了5个,剩下的8个中,由于生源锐减,又有风雨飘摇的了。撤并的,几近荒芜萧索;剩下的,却是书声寥落。人们凝望着那好好的校舍,真是觉得可惜。
那么,家长何必偏要舍近求远呢?对此,人们大多注意到了诸如下列原因:师资力量弱,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水平不被认可,部分教师职业理想缺失而有职业倦怠倾向,年轻教师来了不久便换走;教学设备还是差,又不能有效开展素质教育(课程尚且开不全,校园文化生活更可想而知);家长手中有钱而期望值日高,渴望优质教育;还有非理性的盲从攀比……
但是,导致村小学生择校的一个“隐性”原因却被忽视了,那就是“大循环”的分班。大循环对目前乃至今后相当多数的村小来说,本来就是弊多利少的。其好处,人们已说得够多,这里我们单数其弊。
我们应该知道,村小的师资结构本来就不合理,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不够健全,素质有高低,专业知识、教育技术等参差不齐,教育理念滞后,教育风格不同,责任心各异……倘一个教师兼班主任,从一年教到六年,遇到一位好老师,还算幸运;倘遇到素质差的,六年的时间可不算短,家长担心啊!
你想啊,即便你教得好,大循环—— 一个人教上六年,对于孩子的成长,相对也不见得有多少利好,何况未必被认可呢?而对于教师,从某种公平性来说,也是存在问题的。就是一句话:利少弊多。
第一,总是看一副面孔,难道会百看不厌吗?总听一个人的声音,难道会百听不烦吗?悠悠岁月,慢慢时日,任你百灵鸟多么的婉转悦耳,鸣叫六年,也会生厌吧。倘摊上一位喋喋不休的,那可够受难捱呀,而换换面孔、声音,肯定会耳目一新。孩子虽眷恋往昔,会怅然若失,但也会逐渐悦纳新人—— 只要也是较被认可的好老师,这,也会丰富其阅历与情感体验。人生悲欢离合尚且难免,何况这样的经历呢?未尝不是宝贵的值得回忆的吧。
第二,总是一个人主导的—— 即使是好的教育思想、理念的影响,无疑也是有欠缺的。而接受不同的、乃至具有鲜明个性的思想滋养,对于丰富孩子的思想,完善其人格,发展求异思维……都将是有益的吧。
第三,总是一个人主导的教学风格,任你再怎样变换翻新,仍然是一个人的教育行为,总有局限性。一个再好看的动画,谁也不会愿意天天看而至于六载吧。观五光十色、百态千姿,更要风格各异,才有意趣;多个老师,所学也必多:教育智慧、思想方法、教学方法与学法、言谈举止、风度魅力等,都会给孩子以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孩子是喜欢新异变幻的,在比较中,也有利于其批判能力的培养。
第四,总是一个人的性格影响,也不利于孩子优良品质的培养,不利于其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即使你性格好,心理品质优良,影响六年,也一定有缺憾,如严父与慈母般的两种影响,就迥然不同—— 而这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性格的问题,而是长期单一影响的结果。既然人们渴望孩子的全面发展,那么其经历的影响也应是“多元”的。可是,如果遭遇那性格有欠缺的,乃至那常常的气急败坏,短期内,也许尚无大碍,或许还是历练,但悠悠六载,其结果就不堪设想。
第五,从教师的角度看,课程又总改,今年是新概念,明年又有新理念,教师是“熟而复生,备、讲、批、辅”,总是摸索行进,几乎无暇潜心深入教研不说,即使想有效利用已有经验也难以实现。生吞活剥地突一个循环,质量可是要打折扣的,教师着急上火,学生却焦头烂额。即便为教师系统把握教材,也不必连续六年嘛。
第六,总要一个人这样教,差班与好班怎么分工?好班、好学生,谁不愿意教,谁不会教?差班、“差”学生,谁偏爱教,要付出多少才能教好?而现行的评估仍以考绩为主,要排名。一边是搞得疲于奔命,却排在后,甚至被约谈;一边是教得轻松,而名次在前,奖励荣显……是非颠倒,功过相反。而往往越是说你教得好,越被“重用”教差班;后进生也要留级加盟……却无相应的、应有的激励评价跟进。出大力的,甚至憋大气,还有什么公平可言呢?六年啊—— 甚至要重复“昨天故事,路漫漫其修远”,任你“上下而求索”……
这就是所谓的大循环!中学大循环适合,是因为科目多且本来就是多人兼的;小学就不同,而村小又不同于规模大的学校——同年级可以“龙摆尾”分班。村小10个左右的孩子,往哪摆尾呢?那么,大循环之弊以及家长择校的又一个原因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在村小,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不论是现在状况,还是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 在学生分班还不能—— 也不可能足以“龙摆尾”的情形下,大循环都不是什么良方。而小循环加随机调整,却是适合的—— 也是完全可以操作的首选。一、二、三年级一段,四、五、六年级一段;或一、二;三、四;五、六分三段都可以。适合教低中年段孩子的,分给他,就得其所哉;而如文化底蕴较深厚的,各方面较适合高年段的,安排他,可尽展其才。这样,就可以各尽其用,各得其所,轻车熟路,从容而事半功倍,也避免了挑班与不公平评比引发的一些弊端。
有人说:这样,职业倦怠者,会得过且过,以为反正我只教两三年,可以敷衍,这就杞人忧天了。既能如此分班,就必然要有评估办法跟进。如我们镇多年坚持的、不定期的抽考与毕业班的统考就颇有成效,虽然原则上是内部排名次—— 班级、学生的各项评比,是标注所在校而不标教师名,但也会不胫而走,也有奖励表彰和个别约谈,压力与激励并存,谁会懈怠,难道愿意“丢人现眼”?而中学这近10年的对接及中考的明显效益,也印证了其可靠性。如此,大家会同心同德:取得佳绩,皆以为荣,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即使遇“差班”败绩,大家共担,也会发愤图强,齐心协力……又有利于形成团队精神。
而对于家长、学生来说,即使可能在某一学段遇到一位不很满意的老师,但因为不总是一个人教,他们也会因为期待好教师—— 尤其中、高年段的,一般还会选择就近入学的。倘如此,又有年轻教师的加盟,更随着将来国家对乡村孩子就近入学的日益关注及政策的有所倾斜等,那么,村小教育就会重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