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不同种源麻花艽的光合特性比较,分析其光合机构的驯化适应能力,为优质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引种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源自青藏高原地区不同海拔的五类麻花艽类群,栽培于青海省湟中县多巴镇实验苗圃,经1a引种栽培驯化后,比较分析了其叶片光合色素、叶绿素荧光和光合气体代谢参数.[结果]较高海拔碌曲类群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低海拔互助与同仁类群的胡萝卜素、叶绿素b含量低于碌曲和达日类群,而叶绿素a/b则高于碌曲和达日类群.源自高海拔的类群,光合速率(Pn)较高,而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则相对较低;蒸腾速率(Tr)除低海拔互助显著较高外,其余不同类群间无明显差异.叶绿素荧光测定表明,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在达日和碌曲类群略低,光化学猝灭系数(qP)在各个类群间几乎无差异,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达日和河南类群显著高于同仁类群.叶绿素荧光的光响应曲线显示,qP随光强增高而降低,而NPQ随光强增高而增高,两者均为高海拔达日和碌曲类群较高;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随光强增大而增高,高光强呈光抑制现象,且达日、碌曲与河南驯化类群的ETR高于互助和同仁类群,也具有较高初始斜率α、ETRm和EK值.[结论]经过1 a的驯化适应,不同种源麻花艽类群的光合特性存在着差异,与其起源地海拔有密切关系,其中源自高海拔达日、碌曲和河南麻花艽类群的Pn,Ci和叶绿素荧光特征均呈现较高的适应性和光合潜力,在引种栽培中具有较大利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