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皮肤如何保湿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秋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人体毛细血管开始收缩,血液流动速度减慢,体内器官的运转和代谢都相继放慢了速度。藏在皮肤内的汗腺和皮脂腺等也变得“懒惰”,提供的水分和油脂明显减少。缺少皮脂和水分的滋润,人体体表最外层的表皮角质层就会干枯,老化加快,易出现脱皮现象。人们会感觉到面部干涩,脱屑增多,易出现干性脂溢性皮炎、白色糠疹等。民间所说的蛇皮(医学上称之为鱼鳞病)在冬季明显加重便是这个原因,同样是这个原因,像银屑病(俗称牛皮癣)、特异性皮炎和瘙痒症都会在冬季容易发病或加重。
  身体保暖 皮肤也受益
  深秋时节,寒风萧瑟,落叶纷飞,失去绿叶相伴的梧桐树显得那么光秃和老态。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为免去冷风的侵袭,应适时披上秋冬装,把皮肤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免受冷风的侵蚀和寒冷的偷袭。身体暖和,血管也就舒松,提供给皮肤的营养和血供就增加,皮肤内分泌油脂和水分的能力增强,皮肤就会变得光滑润泽。
  选择合适的保湿霜
  除了借助外界的防护以外,应根据个人不同肤质的特点,对肌肤作不同的呵护,如油性皮肤可以通过饮食调节控油,尽量吃清淡的东西,洁面的时候可用深层洁面乳把污垢清洗,切不可频繁清洗,否则油脂分泌会越来越多。而干性皮肤在冬天保湿比较困难,最好还是用一些含橄榄油、甘油的护肤品或者保湿霜进行护肤。有些中老年人不管自己的皮肤是否合适,只要标明是化妆护肤品,尤其是写有外文说明书,便放心地用,这是不合适的。
  实际上,所谓的保湿护肤品主要活性成分不外乎3种类型:吸湿剂、润肤剂和封包剂。常用的吸湿剂有甘油、丙二醇、尿素、蜂蜜等,它们吸收水分没有选择性,可从环境中吸水,也可从皮肤中吸收水分;而且,它们一般不单独使用,多跟封包剂同时使用,才能提供有效的保湿作用。而封包剂如凡士林、矿物油、石蜡、鲨烯、植物油、动物油等,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膜,防止皮肤表面水分蒸发。润肤剂是一类从酯到长链醇的多种化合物,包括十六烷基硬脂酸盐、蓖麻油、希蒙得木油等,涂抹后能填充在干燥的皮肤角质细胞间的裂隙中,使皮肤很快变得柔软、光滑。
  日常所用的不同的保湿霜多是以上三类物质的不同配比。好的保湿霜能提供很细腻的质感、较好的相容性和持久的保湿效力。如保湿霜质地清爽,皮肤吸收好,不会油腻泛光,比较适合油性皮肤和喜欢化妆的人;比较油腻的保湿霜如含矿物油的,只适合极干的皮肤或极干燥的冬天使用;含甘油类的吸水保湿霜则比较适合相对湿度高的春末、冬初季节以及南方地区使用。
  适当喝水吃水果
  在秋冬干燥的季节,多补充水分和富含维生素E和C类物质,多喝水,少量饮酒或服用活血化淤的药物如丹参等,有利于血液流动。
  洗澡不能频繁
  冬季洗澡不要太频繁和时间太长。一般一周洗1次澡(编者注:南方气温相对较高,干燥程度较低,洗澡次数依具体情况而定),水温要适宜,不宜过热,有些老年人到冬天喜欢用很热的水冲洗,觉得不仅舒服,也止痒,但这对皮肤很有害,洗后皮肤会更干燥和瘙痒。洗澡时尽量少打沐浴露或肥皂(尤其是皮肤皱褶处不要用碱性太强的肥皂,可用碱性小的婴儿皂),不要反复搓洗(以免碱性物质长时间接触皮肤),可多温水泡澡,洗后要擦干身上的水分,并根据自己皮肤的特点上些保湿的霜或油,以选择水质的滋养霜为佳。滋养霜要多涂抹一些,特别是脸部、手、手臂外侧、腰胯部、小腿等容易干燥的地方。
其他文献
偏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深呼吸  深呼吸是缓解紧张的好方法,尤其是腹式呼吸。  ●尽可能多休息  可能的话,找一个安静幽暗的房间躺下来睡一觉。小睡片刻或许可以消除头痛,但若没有头痛,则最好不要小睡。头痛时也不要睡太久,否则醒后
当归田七红枣炖鸡汤以鸡为原料,将30克当归、10克田七、1O克红枣一起放入炖盅内,隔水文火炖成。红枣向来是补血佳品,田七能活血、止痛,与当归同用,可加强调经和止痛之效。这款汤特
自打查出有轻度贫血,小婷在家里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待”。家人一下子就买了10来包大枣,除了提醒她每天“多吃点大枣”,还时不时给她煲点红枣粥。导致现在小婷一看到大枣就头疼。  对小婷家人的做法,估计很多人都抱着理解的态度。“大枣补血”是流传已久的说法,这一出处不详的养生观念在很多人心里依然根深蒂固,市面上以大枣为卖点的保健食品并不少见。其实,依靠大枣来补血并不靠谱!这是为什么呢?  五个需要明确的
在生活中,我们时不时会听到有人说突然感觉耳朵不灵了,听不到(或听不清)声音,而之前却没有任何先兆,这在医学上称之为“突发性耳聋”。  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感觉神经性耳聋,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亦增加,其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约占3/4。其主要症状有——  耳聋 此病来势凶猛,听力损失可在瞬间、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也有晨起时突感耳聋。也有患者耳聋可逐渐加重,数日后才停止进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然而,有些人在旅途中游玩赏景正不亦乐乎,拉肚子等麻烦却不期而至。于是,游兴不再,旅途也变得颇为尴尬。  旅途间拉肚子,常被称为“水土不服”。其实“水土不服”并非中国“特产”,国外也一样。30多年前,西方医学家发现去墨西哥、肯尼亚、中东等热带、亚热带的旅游者,很多人莫名其妙地出现腹泻,即使是到美、法、英等发达国家的旅游者,也会“闹肚子”,病因却一直搞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