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的归纳理解能力

来源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好语言首先应该有语感,然而语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必须是持久的孕育。阅读教学的策略就是在阅读课中,不仅要有学习性的阅读,还要有信息性的阅读和交际性的阅读。在初中英语教材中,阅读题材、体裁广泛,教师应该根据一篇具体的阅读文章的特点设计各种练习,帮助学生理顺所读文章的主题思想,抓住文章中的重要细节,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快速,准确,高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阅读技巧。
  
  一、带着问题通读、细读
  读有通读和细读两种,通读是为了弄懂大意,细读是为了掌握具体内容。
  首先,阅读开头的段落,这部分介绍性的材料将会使我们熟悉作者将要讨论的主题思想。每个段落都用一个句子表达这个段落的主题思想,这个句子就叫主题句。主题句一般位于每段的第一句话,也有少数在未句,通过阅读各段的第一句话,来了解文章的大意。这些句子可以使我们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再阅读最后一段。这一段帮助我们对所覆盖的材料做概括。
   我们要注意作者用来加以强调的一切:标题、黑体、斜体、图表、图画以及章节后面的问题。这种预读应进行得很快,这样我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段落大意或文章中心思想上。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不认识的生词,但在一般情况下,三五个生词是不会影响我们对全篇阅读材料的理解,因此不必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个别生词上。
  
  二、要全面地重新细读全篇
  第二遍阅读的速度取决于我们从对该材料的预读中所获得的信息和指导。例如,我们往往能够根据段落的第一句话或者主题句来判断该段落的重要性。若该段落看起来是重要的,那就要仔细地阅读;若根据我们第一次的阅读,这个段落似乎不太重要,那么就可以略读,但不要完全跳过它。
  当我们继续阅读时,要自问这些简单的问题:为何(why)?什么(what)?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怎样(how)?这种方法可帮助我们全神贯注于阅读上,因为当我们问这些问题时,我们作为一名读者正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略读skimming
  略读技巧可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迅速了解阅读材料的大致内容,得到对一篇文章的粗略印象,判断文章中是否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如通过阅读一部分著作中的内容提要,前言,目录以及各章的小标题等。在阅读报刊文章时,学生可以通過阅读文章的标题和小标题,插图说明,首尾段以及各段的首尾句来了解文章的大意。
  
  四、跳读scanning
  跳读即“搜寻式阅读”。跳读的目的是要从文章中查阅到所需要的某些特定的信息,如人名、地名、数字、年代等。比如我们查阅字典时总是运用跳读技巧根据26个字母的排列顺序找到要查的单词,然后再仔细阅读。掌握跳读技巧就能尽快获取所需的信息,就能迅速查出有关事实、数据和信息,已回答关于个别细节的问题,同时把省出的时间放在回答其他更复杂的问题上,可以说这种技巧是一种抢时间的技巧。跳读的基本步骤如下:
  (1) 先读题,了解题旨,做到心中有数。
  (2) 用目光扫寻全文,快速跳读找到一个数字。
  (3) 停下来读这个带数字的句子,看是不是所要回答问题的答案。如果是,可以把答案写下来,这个跳读任务就算是完成了,如果不是,那么就要继续快速搜寻、查阅、直到找到答案为止。
  (4) 在训练学生快速查阅技巧时,最好給出时间限制,比如根据课文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給出30秒或一两分钟时间限制,以确保高效率的阅读。
  
  五、推断inference
  有的文章作者没有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直接表达出来。他们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文章所叙述的人物的对话、动作和心境的描写等,从字里行间透过文字信息去推测文章深层结构中的含义,推断出作者意之所向。
  总之,阅读教学既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难点。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词汇、句型和语法等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获取英语信息,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教师应把语言形式教学和语言意义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习阅读”和“阅读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基础知识,获取很丰富的语言信息,同时还能掌握独立阅读技巧,从而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兴趣,发展了思维,而且还能培养出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主动性。
其他文献
摘 要: 隐喻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作为抽象思维产物的科学所产生的文本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现象。因此,本文借用一些科技法语文本,从词汇和语法角度来探讨了科技法语中存在的隐喻现象,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科技文本。  关键词: 科技法语 隐喻现象 词汇 语法    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形象语言,而现代隐喻学则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语言现象,而且是一